【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 ———————————————— 钱锺书与陈寅恪:一个例证 如舸斋 在新语丝上读了王自荣先生的《钱锺书看不起陈寅恪?》(原载中华读书报 2001年01月17日),深有同感。这使我想起一件事,可以作为钱锺书与陈寅恪关 系的一个例证。 我的老师周祖撰先生是五十年代初的清华中文系研究生,那时候的研究生在 完成硕士学位课程后开始写硕士论文前,要参加一个由系内外多位专家任考官的 课程答辩,每位专家出一个考题,考生当场回答。周先生参加这项考试时,钱锺 书先生是考官之一,所以周先生一直尊钱先生为自己的恩师。 周先生跟清华的很多文科研究生一样,早在图书馆的书架前认识了钱先生。 他们在借书时很容易遇到钱先生,也常在那里请教研究某个问题该读哪几本书, 而钱先生就会告诉他们在哪个书架有某某人的什么书,你所需的材料在第几卷, 这条材料可靠不可靠,有时还顺带提醒你其中某本书的作者是“你的同乡”等等。 周先生跟钱先生由相识而更进一步,后来还曾有诗词唱和。 在那次课程答辩前,周先生专程去钱先生寓所请益。曾被钱先生形容为“冷 闹”的寓所对年青学子总是温暖如春的。说“冷闹”是因为钱先生的寓所后面有 一个溜冰场,天冷时溜冰声起,总是很吵闹。钱先生因此说,人家是“热闹”, 我的家则是“冷闹”。 书归正传。周先生当时向钱先生请教一些有关白居易的问题,钱先生拿出陈 寅恪先生的《元白诗笺证稿》——我记得周先生曾说起是中山大学的油印稿,但 我已记不很清楚了——钱先生郑重地把书借给周先生,要他好好研究陈先生的成 果,又反复叮嘱,一定要保管好这部书,到时一定要还回去,因为书是陈先生送 给钱先生的,而且钱先生说他以后还用得着。周先生记得书上有许多钱先生用铅 笔作的记号——这似乎是钱先生的读书习惯,我曾读过一本唐德刚著的胡适传记 (书名已忘),也是从钱先生处流传出来的,几乎每页都有那种“写在人生边上” 的记号。 从这一个例证,我得到下面几点推论: 一是钱先生认为陈先生的著作是值得古典文学研究者好好参考的,而不是像 有些人所说的根本否定陈先生的“以诗证史”。钱先生对“诗史”说是有所警惕 的,反对把诗与史等同起来,这种观点在《宋诗选注》序里明确地表达过,也曾 在谈话中直接质疑陈先生的某些考证结论的意义,但这不等于钱先生不重视陈先 生的工作成果,也不等于钱先生全盘否定陈先生“以诗证史”的学术方法,况且 陈先生的“以诗证史”是在对诗歌和史料反复辩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决不把诗与 史简单等同。说钱先生否定陈先生的“以诗证史”,是既不懂钱先生,也不懂陈 先生。周先生作为中晚唐文学专家,一直表达文学史家对陈寅恪、岑仲勉等史学 家的感恩之情,或许与当年钱先生的引导不无关系。 二是钱陈两位先生都是很尊重对方的。当我们谈到陈先生赠书给钱先生这件 事时,该记得陈先生并不是随便到处赠书“请批评教正”的;当我们谈到钱先生 珍惜《元白诗笺证稿》这件事时,该知道钱先生是很喜欢把藏书到处送人的,包 括别人的赠书(如上面提到的唐著),钱先生是用脑子藏书的。 在这里我顺便说得稍远一些。钱先生对陈先生考证杨贵妃在入宫前是否处子 的意义的质疑,曾被人作为钱陈不同道甚至钱看不起陈的确证。钱先生的质疑是 否成立,这另当别论,我不妨声明,我认为是不成立的。但这一质疑决不表示钱 先生看不起陈先生,学问的争论与学者间的友谊和尊重,在钱陈两位先生那一类 人中,是决不混同起来的,甚至可以说,这种质疑其实更表示了他们那种学者间 的友谊和尊重,不值得入法眼的人,是轮不到被他们那种学者批评的。这当然是 有些一听到不同意见就跟对方斗争到底甚至丧尽斯文地在文章中骂娘的人难于理 解的。钱先生访美时还在谈话中批评鲁迅的小说比较“气短”——我也顺便声明, 我认为这个批评是极有道理的——也曾被人作为钱锺书反对鲁迅的确证,并且扣 上一大堆有关学者良知之类的人格性、政治性大帽子,其原因是一样的。君子与 小人总是不能互相理解的。把自己及同党的书捧上天的人,看到别人在批评另一 个人时,除了认定那两个人有仇以外,不可能作出另一种理解。 钱锺书和陈寅恪术有专攻,学有偏长,他们对于学术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是 各有价值的,不一定要作出非此即彼或厚此薄彼的阐释;他们对于某些学术论点 的分歧,更不表示他们之间交谊上的矛盾。君子和而不同,这是极为正常的,却 也是某些人所不能梦想的。 汪荣祖教授对陈寅恪先生和钱锺书先生都非常崇敬,也都作过深入研究,他 写过《史家陈寅恪传》,正在写有关钱锺书史学理论的系列文章。汪先生曾跟我 说起,他极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认为钱先生和陈先生是对立的或不和的。我告诉汪 先生,小人之腹,你当然是没法理解的。我希望王自荣先生也看到或听到这句话。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www.xys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