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名利浓于酒 南怀谨 孔子说,国家社会上了轨道,像我们这类的人,就用不着了,我们不必占住那个 职位,可以让别人去做了。如果仍旧恋栈,占住那个位置,光拿俸禄,无所建树,就 是可耻。其次,社会国家没有上了轨道,而占在位置上,对于社会国家没有贡献,也 是可耻的。结论下来就是说,一个知识分子,为了什么读书?不是为了自己吃饭,是 为了对社会队国家能有所贡献,假如没有贡献,无论安定的社会或动乱的社会,都是 可耻的。 讲到这里,我们想起了一些故事,可作为研究这两句话的参考,这个免于“耻” 字的功夫可真难。 如大家所熟知的,汉光武刘秀和严光(子陵)是幼年时的同学好友,后来刘秀当 了皇帝,下命令全国找严子陵,而严子陵不愿意出来作官躲了起来。后来在浙江桐庐 县富春江上,发现有个人反穿了皮袄钓鱼,大家都觉得这是个怪人,桐庐县令把这件 事报到京里去。汉光武一看报告,知道这人一定是老同学严光,这一次才把他接到京 里去,但严光还是不愿作官。汉光武说,你不要以为我当了皇帝,如今见面的还是同 学,今夜还是像当年同学时一样,睡在一起,好聊聊天,严子陵还是那样坏睡相,腿 压在皇帝的肚子上,所以太史公发现“客星犯帝座”的说法。后世在严光钓鱼的地方, 建了一座严子陵的祠堂。因为历代以来的读书人,都很推崇严子陵,认为他是真正的 隐士。有一个读书人去考功名,经过严子陵的祠堂,题了首诗在那里:“君为名利隐, 吾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这是推崇严子陵的。相反的,清人却有诗 批评严子陵:“一袭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着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 寻?”这是说严子陵故意标榜高隐,实际上是沽名钓誉,想在历史上留一个清高的美 名。这是反的一面。 此外,还有一段中国历史上蛮有趣的事情。 满清入关以后,有许多读书人不投降。但清帝康熙非常高明,他十四岁亲政,就 平定了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天下,作了六十年的皇帝,把清朝的政治基础定下来,可 以说他是一个天才的皇帝,不是职业皇帝了。他看到汉人反清的太多,为了要收罗那 些不愿意投降的读书人,在科举中特别开了一个“博学鸿诗科”。对于那些不愿意投 降的遗老们,特别恩准,马马虎虎,只要报一个名,形式上考一下,就给予很好的官 位,结果有很多人,在这种诱惑下动摇了,而进了“博学鸿诗科”。也还有很多人硬 不投降,所以当时闹出了很多笑话。其中一些,是非常尖刻讥讽,当时曾留下几首讽 刺的名诗:“一队夷齐下首阳,几年观望好凄凉。早知薇蕨终难饱,悔煞无端谏武王。 ”后来又开第二次“博学鸿诗科”,再收罗第一次未收罗到的人。因为许多人看见第 一批“博学鸿诗科”的人,都有很好的官位,自己就更忍不住了(从这里看,中国人 讲究的节操,要守住真是难事,自己的中心思想能终生不变,实在是最高的修养)。 第二次去的人更多,考场的位置都满了,后去的被推到门外,有人便吟诗挖苦:“失 节夷齐下首阳,院门推出更凄凉。从今决计还山去,薇蕨那堪已吃光。”中国读书人, 非常重视节操,也就是中心思想、见解的坚定问题。 又如明末清初的名诗人吴梅村,他的诗的确好。他本来坚持不肯投降,清政府挟 持其老母威协他,逼得他最后只好去向清政府报到。因此吴梅村一生非常痛苦。同时 清政府对这些投降的人,虽然待遇很好,但后来写历史的时候,清帝还是下命令把这 些人列入《贰臣传》。这是中国的文化的精神,尽管再好,终究是投降过来的,骨头 不够硬,这是很严重的,被人瞧不起的。吴梅村后来被列入《贰臣传》,他当时去报 到,内心非常痛苦,但是被清政府征召,非去不可。所以他的诗有:“浮生所欠唯一 死,人世无由识九还。”吴梅村因为名气太大,他在应召启程进京的时候,有好几百 人,号称“千人会”,为他饯行。有一个青年,没有参加这次集会,写了一封信,派 人送到宴会上给吴梅村。吴梅村坐在首席上打开来一看,脸色都变了。旁边的人觉得 奇怪,看了这封信后大家的脸色都变了。原来这封信上写了这么一首诗:“千人石上 千人坐,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在坐的人全被骂了。 我们看了这些材料,对中国文化的臣节与忠贞的精神,要特别注意。前几天中午 和几位同学吃饭,也谈到了这个问题。有一位现在法国修哲学博士的同学,回来写论 文,因为她是学哲学的,听了这个问题觉得奇怪,她说:“这有什么不对?”还问曾 国藩算不算贰臣,我告诉她当然不算贰臣,她反而觉得“更怪”。我说,假如别人说 你是再嫁夫人,你气不气?她说:“我当然气,我根本还没结婚。”我说,对了,所 谓贰臣就等于一个女人结了婚,丈夫并没有不对,而她离开丈夫和另外一个丈夫在一 起,当然别人要攻击。这就是西方文化的看法与中国文化的不同。这个时代的道德、 节操的观念也与过去的不同。所以今天的中国文化,在这个问题上,也正处于历史文 化观念的矛盾与交替当中。 (谢 强 摘引自《南怀谨谈历史与人生》 练性乾 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