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看金庸》 金庸 书茵 金庸中等身材,略微肥胖,笑起来,双眼连成一线。方方正正 的「国」字脸上,带看庄重和含蓄的表情。 他沉默寡言,不善辞令,说广东话像说外文,喜怒不形於色, 喜欢以信代言。除了张彻、项庄、汪济、倪匡四大知交可以畅所欲 言外,一般人皆感到他有一股摄人的气势,不易亲近。 有人笑说金庸既不风流潇洒,亦非神采非凡。有时连领带亦打 歪,大有「不修边幅」之嫌。更有人说他是文学家和政治家的奇妙 组合。不应「从文」,而应「从政」。 但不管怎样,金庸的武侠小说却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内容悬 疑诡秘,扑朔迷离,令人穷追猛打,秉灯夜读。书中人物,简直成 了读者身边的至亲好友。你可以不知道谁是官守议员非官守议员, 但不会不知韦小宝、郭靖、东邪西毒、周伯通…… 金庸笔下人物,侠士风流,侠女多情。但金庸本人外表朴实, 既非柔情似水,也没有阿伦狄龙的形,潘安的貌。挪威剧作家易卜 生「社会栋梁」式人物,有点像他,不过,最重要的,他是金庸香 港人所崇拜的作家和事业家偶像。 金庸是浙江海宁县人(祖籍唐山),原名查良镛,一九二五年 出生。金庸是他的笔名,从「镛」字中拆出。 金庸另有少为人知的笔名是林欢、姚嘉衣、姚馥兰,大都是当 年在「长城画报」执笔及写剧本所用。 四十年代,他乃一血气方刚年轻人。如继续读国立大学外文系 至毕业,或「投笔从戎」,那今天一切也许都会改观。但「宁为一 书生,胜作百夫长」--他选择了一条「提笔从文」的道路。 金庸既有气魄,亦具才华。在三千多人的考试中,他脱颖而出, 考取了「大公报」任记者。随後,来到香港,仍任职「大公报」, 不过当时收入菲薄,日子难过。於是,兼职「长城」电影公司当编 导,写下不少剧本,境况稍顺。金庸曾与罗孚、梁羽生一起,编「 新晚报」副刊,写「三剑楼随笔」,才情不分高下。不久,吴公仪、 陈克夫澳门新花园比武,轰动一时,所出「号外」瞬间卖光。罗孚 灵机一触,鼓励他们写武侠小说。罗写的不大受欢迎,结果一部收 科。梁羽生的大为受落,於是一部一部写下去。金庸的呢--至此 成为文坛奇才。从「香港商报」连载的「书剑恩仇录」、「雪山飞 狐」起,至「明报」的「射鹏英雄传」、「神鹏侠侣」、「鹿鼎记」 等,三部短篇,十一部长篇,一时石破天惊,人手一册,大有「前 不见古人,後不见来者」的气势。 「明报」创立,更是金庸一大成功,也令金庸社会地位大大提 高。 金庸写稿很慢,字字推敲,至「鹿鼎记」,他宣布「封笔」。 十四部大都头的武侠小说,已足以令他在文坛和香港文学史上稳占 一个席位。金庸自称最喜欢「射鹏英雄传」和「神鹏侠侣」。有人 问他,「雪山飞狐」胡斐的那一刀究竟有没有砍下去?他微笑: 「连我自己也不知道。」…… 金庸的最大特点,是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泱泱大度,极有君 子之风。林山木由金庸一手栽培,离「明报」自创「信报」成功。 金庸并不介怀。酒会相遇,必定客客气气,握手言欢。宽容乎?深 沉乎?总之,不是人人可以做到。 金庸最喜欢的人,是胡菊人。 胡菊人离「明报月刊」到「中报」,几乎成为文化圈地震式的 新闻。不久,胡菊人离开「中报」,创办「百姓」半月刊,颇为成 功。一切前尘旧事,亦不想重提。但金庸对他仍念念不忘。 去年圣诞节前,金庸在尖东某酒楼宴请台湾女作家三毛,知道 胡菊人就在附近一个酒会,连忙通过慕容公子邀他挚谈,诚意拳拳, 乃笔者亲眼所见。 金庸没有倪匡的疏狂,不会喝醉了倒地哭喊打滚。也没有胡菊 人的名士派头,写作之馀,调音律,弄弦索。亦不像张君默的书呆 子气,一心一意追求人生的至善至美,写累了,就跑去荷锄种菜。 但可以说,金庸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是生活的强者。他每晚仍 回「明报」上班,平时喜欢看书、打沙蟹、下围棋、钻研佛经,有 看普通人的兴趣。但望看他那深邃的目光,肃然的神情,你又会觉 得他其实与众不同。将来,「金学」是否成为一大学派,金庸可会 真的「从政」,那又有谁能知道呢? ---- 〖新语丝电子文库(http://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