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也看金庸与王朔的对白 本来上网只是看一看国内的一些新闻,没想插嘴这次金庸与王朔以及他们作品的读者之间 展开的辩论。但是给人的感觉是这次讨论的热度似乎已经超出了一次简单的争论,而是使 人感到有一种“文化辩论“的味道。作为一个也算读过一些书的人,我想也有必要写写自 己的一些看法。无论你持什么观点,我想这场争论都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我想金墉与王朔大概都未曾想到过,他们之间的相识是通过这个很戏剧化的事件开始的。 争论的起因说起来其实很简单,王朔因为看不惯金庸的作品,于是就发表了自己的一篇 "檄文“。针对他的文章自然会有来自于金庸以及读者的反映。对于他的文章所招致的反 应王朔应该是可以部分预料得到的,但会有这么大的反映或这种形式的反映大概是他所没 有完全料到的。应该讲,王朔对金庸的批判是属于一般的杂文,有很多杂文写的要远比 王朔的杂文来的更为激烈和刺激。但是为什么王朔的这篇杂文会有如此大的轰动效应呢? 其实通过这次场辩论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看到了中国文坛以至于中国文化的现状。从这点 意义上讲,王朔的的这一篇文章写的好。 首先说说这个争论本身。 我想用不着去引用什么专家学者的话来论证王朔是不是可以评,可以明白无误地讲没有文 学的对话,文坛将是死水一潭。针对一种评论出现这么强烈的反映,应该说本身就是一种 “不太正常的现象“。我说句实话,这是中国千百年来独有的一种现象,一句话:中国太 缺乏真正的不虚伪辩论了。很明显在这次争论中金庸是处于“主流”的地位,金庸的读者 支持金庸。然而有趣的是从王朔的文章中,我们明显看到,王朔认为金庸走的是文学的歪 路完全没有按文学的要素与套路来写。从这个方面讲,金庸的作品实际应该是处于“非主 流“的地位,而是王朔在维护一个传统和“主流”的东西。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悖 论现象,即“非主流“的东西却占据了“主流“的地位,我想这正是王朔所要口诛笔伐的 实质所在。王朔有没有“酸葡萄“心理,我想说他一点儿没有那是胡说,至少他是一种变 相的酸葡萄心理。这样一些他根本看不上的东西居然”风风火火闯九州“,他自然不会看 着顺眼。 再说说金庸的作品。 我觉得有一点王朔说的很对,金庸的作品不是一种完全传统的东西,但是这也意味着对金 庸作品的评价不能只是从纯粹学术的角度来按照一种公式来套。有一点也是肯定的,正像 所有作家的作品一样,金庸的所有作品也决不会是一个水平。而且每一部作品对于不同的 读者必然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即便是他“最好“的一部作品,在王朔读来没准恰好就是最 “次“的一部。因此文学的评价标准是很难用一种"标尺“来衡量的。但是归根结底的一 点是:文学是写给人看的,没人看的东西恐怕在任何意义上都不是一件好东西。现在好像 就恰好是这样一种现象。王朔的作品看的人要远少于金庸作品的读者。而王朔又有一个论 点是,他的作品的读者一般知识层次和文化品位都比较高,可是他恰恰不知道,金庸作品 的读者有很多是博士。我觉得有一点的确是一个独特的现象,那就是,现在文坛变成了金 庸作品舍我其谁的场面,这种现象其实不是合理的,但是这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 文化改革的问题,文化与文学根本就没有跟上社会经济大潮步伐。 最后我想说说王朔对金庸的评价问题 王朔对金庸的“批判”原本是有他合理的基础的,然而我不得不说,王朔这次批判的很差 劲,在他文章中不合理的部分使得他的评论变得几乎没有什么价值。王说这篇文章中既反 映了金庸的一些问题,同时也不自觉地暴露了他自己以及他所向代表的东西中很大的问题 ,我觉得有些问题可以用“危险的“三个字来概括。 王朔的文章有三个最大的问题: 1。以感觉代替论据。 2。以咒骂代替论述。 3。罕见地又一次引入了“资产阶级文学“这个过时多年的词汇。 我觉得如果不对王朔的这几点进行深刻的反思,文学评论将变成一种真正地“痞子式“的 毒药。 王朔的文章的论据总体来讲是基于他的好恶以及一些“他认为”有理的论据,而他几乎不 能说明为什么这些论据就是合理的。正因为如此,为了增强自己论述的力度,王朔便拿起 了自己的杀手锏,那就是:骂。 正是由于这点,使得他的批评的可信度大减,我不得不 不说,如果王朔就是以这种方式来写自己的作品的话那么中国就不会再有什么文化了。但 是王朔的文风正是中国当今世风的代表。 我觉得王朔的文章中另一个最令人作呕的东西是,他在文章的最后所写的“资产阶级的文 学都是腐朽的文学。。。",这一点使人很惊叹,王朔如果是故意的话,那我得说这很卑 鄙,如果是带出来的,那他的灵魂恐怕就还没有进步到21世纪。中国本身曲折的历史,已 经说明了有些事情是不可重复的,无论如何中国人的思想不能再回到一种小农意识的年代 了。 在这里我写了我对于这次争论的看法,我想不管你的好恶如何,这次争论所反映的问题 都是值得反思的。中国的文化是什么现状,中国现在距离现代化还有多远,通过这些争论 我们已经可见一斑了,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年代,也许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强求,但是这不 是一切的借口。文学与文化的健康与强大,才是一个国家最终的目的。 我想这一代人注定要成为付出的一代,同时也必然是需要探索人生存的价值的一代。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