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 ———————————————— 王朔,我佩服你! □戴伟敏      金老作品《笑傲江湖》中有个任我行,他有三个半佩服的人,我 抄金老一次,也把王朔列为我最佩服的人,要说佩服的地方,不止三 个,有四个半。   一佩服他的“读书”能力。金庸作品有道是“凡有华人的地方都 有人读”,从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到贩夫走卒,从黄土高原到美利坚, 各个阶层,各个地方,到处都有金庸迷,不管对金庸作品的评价如何, 他的作品该不该列为“经典”,所有读过金庸小说的人,叫好的或是 反对的,从没人否认金庸作品有极强的可读性,“看得过瘾,读得痛 快”是读过金庸小说的朋友的共识,通宵达旦、欲罢不能是很多人的 经验之谈,这也是金庸作品长盛不衰的一个最基本原因(内涵丰富是 另一个重要原因),忽然见到王朔作家“很厚的一本书读了一天实在 读不下去,不到一半撂下了”、“捏着鼻子看完了第一本,第二本怎 么努也看不动了”之大论,不说“惊世骇俗”,也够把胆囊小的朋友 吓一溜筋斗的,王朔,你是有特异功能还是脑袋长得跟我们“俗人” 不一样?说“金庸小说读不下去”的,你不算“绝后”,至少也是 “空前”的一位,当可列为“99年最耸人听闻言论”榜榜首,打一 比方,就是全聚德大师傅刚烤好一鸭子,大伙儿正恨不得把自己舌头 也一起吞下去的时候,有位爷们跳起来说:我闻着味儿就恶心,更甭 提往下咽了——你说该怎么形容这人?   二佩服王朔没看完过一本书就敢评判别人的勇气。毛主席说的好: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套书都没读过,就敢在那指手画脚地指责, 说起来你王朔倒不是第一位,大凡一脸众人皆醉我独醒摸样在那里大 骂武侠小说祸国殃民的都有这毛病,比如那何满子先生,也是没说几 句就露了底,让明白人一瞧就知道他根本没读过金庸小说,不过能说 得这么露骨、这么彻底、这么不要脸的,也就你王朔敢,14套小说 没一本读到底,就敢写出“上一本怎么,下一本还这么写,想必是用 了心,写小说能犯的臭全犯到了。什么速度感,就是无一句不是现成 的套话,三言两语就开打,用密集的动作性场面使你忽略文字,或者 说文字通通作废,只起一个临摹画面的作用”这样的话来,这我也只 好做回文抄公,给你提个醒,金庸从《书剑恩仇录》开始就经历了由 “神人——半人半神——凡人”的变化,也有归纳为“大侠——半侠 ——反侠”的,金庸小说与其它武侠小说的重要区别就是一直在变, 从语言到故事到人物到思想都在变,至《鹿鼎记》达到了顶峰,于是 封笔,这一点已经有多部研究金庸小说的专著指出过,王朔,你连一 部都没读完就敢下结论,太放肆了点吧?“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 群中国人的形象,这群人通过他的电影电视剧的广泛播映,于某种程 度上代替了中国人的真实形象,给了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以为这就 是中国人本来的面目”,更好笑了,莫非王作家您笔下那一批满嘴 “丫挺”的街头混混更代表中国人的形象?咱中国人都是满口油嘴的 顽主?   三佩服王朔捍卫“正统”的勇气。黄药师薄孔孟、骂古人,那是 因为他肚子里有才,有本事去骂,王作家和黄药师在“目中无人”这 一点上倒是有相似之处,只是问王作家您一声:您有黄药师那能耐吗 (不是指武功)?王作家一脸的正气凛然,“我看人是有个尺子的, 谁读琼瑶金庸谁就叫没品位,一概看不起”,仿佛是正统派文学的旗 手,您别说,我也是一写“不入流”之武侠的,不写不知道,写过的 人才会明白这武侠要写好是太不容易了。有一说法是武侠都是那民工 之类的人看的(他大概没进过大学门,没进男生宿舍去瞧瞧),其实 仔细看看,写武侠写得好的都是大学问家,个个学识渊博,没听说一 个初中生能写出好武侠的,名列新武侠两大宗师的金庸和梁羽生还都 出身书香门第,这里不妨抄几位武侠作家的学历:梁羽生自幼熟读古 文,曾拜史学家简又文教授为师,对历史学独有专长,在岭南大学学 过国际经济;金庸就不提了,书店里关于他的传记多得是,花几个钱 就能知道得比我还多;古龙,台湾淡水大学外文系;萧逸,台湾海军 军官学校及中原理工大学化工系;诸葛青云,台湾中兴大学法商学院; 上官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校长(大学 校长写武侠,有没有搞错?没有!);温瑞安,9岁发表作品,13 岁创办《绿洲》诗刊,17岁创立“天狼星诗社”,大学学历就不用 提了。   抄了这么多我只想说明一点,看武侠的没准有好多民工,写武侠 的肯定没有民工,街头混混也绝对写不出,那非得读万卷书不可,还 得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至少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典故、礼仪典章什 么的都知道一点才行,这“通俗不入流”的东西,也不是好写的,想 糊弄人,也得有点斤两才行。王作家你对这些了解多少?先闹明白了 再发言也不迟!   关于 “通俗”、“高雅”之争,我也不想多说什么,我一直觉 得这跟武侠小说里那武功一样,各门各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没有 哪一家是“武林至尊”,练太极拳的并不比练长拳的“高贵”,螳螂 派的见了武当派的也不会矮上三分,只要下的功夫深,都能成大器。 文学应该是同样的道理,采用何种写作形式并不重要,只要言之有物, 不管写的是散文、诗歌,还是所谓非“纯文学”的侦探小说、言情小 说、民间故事、惊险小说,一样可以让人感动,让人回味,专攻“古 典音乐”的小泽征尔听了一把二胡拉的《二泉映月》照样落泪。武林 中为了所谓“正宗”、“正统”而闹得不可收拾的故事,武侠小说中 已经写得够多了,从《十日谈》到《天方夜谭》,这些“文学名著” 哪一部不是“通俗”作品?   四佩服王朔捍卫俺们中国文字“纯洁”的勇气。“老金从语言到 立意基本没脱旧白话小说的俗套。老金大约也是无奈,无论是浙江话 还是广东话都入不了文字,只好使死文字做文章”,这一点也不想和 你说太多了,只提一点:好多生在美利坚、长在星条旗下的炎黄子孙 看洋人的东西看多了,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大多不屑一顾,结果有人 发现金庸小说是最好的中文教材,不但能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还能学 到不少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让许多华侨子弟重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伟 大和中国文字的美妙,进而提起学习中文的兴趣——好象没听说有人 “很厚的一本书读了一天实在读不下去,不到一半撂下了”。(参见 《武侠小说——华侨子女的中文课本》一文,原载《武侠小说话古今》)   五佩服王朔的“哥们义气”。王作家发明的“四大俗”已经不胫 而走,既有“四大俗”,就该有“四大雅”吧?王作家倒也给俺们指 出了: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 中心的十年——换了个名字叫“四大支柱”。您瞧出来了吗?这“四 大支柱”北京城就占了三:摇滚(就京城的爷们苦大仇深能玩这个) 和俩“北电”。这“四大支柱”里王作家自个也占了三:至少那新时 期文学没了咱王作家就得缺了一大块,另外没有咱王作家,北京电影 学院的爷们还有啥可拍的,《阳光灿烂》能得奖?北京电视艺术中心 就更甭提了,没有王作家,能有那么多轰动的电视剧?还有一不小心 差点写成《红楼梦》的(哎呀,是哪部大作?我可给忘了)。王作家 这番举动私心太重,所以我只能用半个佩服。   再看这四大俗,全是长江以南出品的,包括金庸,“一个住在香 港写武侠的浙江人”,这话不是随口写出来的吧?王朔捍卫京城文化 的昭然用心,您还瞧不出来吗?有人说这是北京沙文主义,不知王作 家是怎么想的?只是黑格尔有句名言叫:存在就是合理,这几天俺看 报上有几个中学女生也在对琼瑶撇嘴,口气和王作家一样:故事重复 (说没错),文字上也很多的病句(有理),矫情(鼓掌),末了来 一句:这小说我也能写——我得说,打住吧小丫头,先托住了下巴, 谁都知道琼瑶这毛病,可人家照样红了几十年,这里面就有学问,一 部书红一下,还能说是运气,红两部,是碰巧了,红上几十年,捧出 了林青霞又推出个赵薇,就证明人家确实有几把刷子,小丫头你也能? 说大话不怕闪了舌头。金庸更不一样了,人家十来年前就封了笔,为 什么现在还那么红火,这就证明他的作品确实有值得看、值得研究的 地方。吹捧、拔高,这毛病我们的文坛有,还不少,但真金不怕火炼, 全靠蒙、靠吹捧,能有几千万的发行量?会有这么多电视台花大钱去 拍成电视剧?你信?我不信!   有本事,真刀真枪跟人斗,也写部满城争看的小说,拍一部收视 率80%以上的电视剧出来,在背后使暗器伤人,算什么能耐?四大 支柱,先省省吧!   见到网上有朋友说“拥金派”只会使着法子搞臭王朔,没人能写 出金庸作品好在哪里的,这话不实在,骂人容易,说明一个作家的作 品是不是有价值,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要说金庸作品为什么有 价值,为什么这么多年经久不衰,套一句音响界形容一套机器好处的 话:没有个三五万字打不下来,再说我也不想抄书,怪累得慌,在这 里我可以开一张书目,是兄弟我收集的大陆出版的几部武侠小说研究 专著,对于武侠小说特别是金庸小说的文学价值有十分详尽的分析, 请王朔(以及既不看武侠又偏喜欢说三道四的张朔、李朔们)抽空看 上几本,就算里面全是胡扯蛋,你也先掐着鼻子看完再说,先对武侠 小说有个大概了解再放言不迟,至少闹清楚金老14部作品(《越女 剑》《卅三剑客图》不计在内)是哪几部几册,不会闹出“7册本 《天龙八部》”这样的笑话来(市面上冒金老名字的“金庸全”、 “金庸新”、“全庸”、“金唐”多的是,别看了冒牌货还在那里说 得热闹,成名不易,可丢不起这人哪)!   当年蒲松龄老先生写《聊斋志异》那阵,也没少给人臭,老一辈 的人说:蒲松龄?哪村里崩出来的?连个翰林都不是,不过一“岁贡”, 也敢出集子?新一辈的想:都啥年月了,白话长篇都出了一长溜了, 还用文言,上一本怎么,下一本还这么写,使死文字做文章,有人看 吗?结果呢?现在哪家出版社出《聊斋》时不大大印上“古典名著” 四个字的?《水浒传》、《西游记》按现在的标准全是“通俗文学”, 照王作家傻傲傻傲的看法“都是不入流的”,“ 自己先觉得跌份”, 王作家“情节重复,行文罗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这些评论也全用 得上去,几百年过去了,这些不入流的东西反变成了国粹,王作家要 生在明朝,非活活气死不可。   我更相信一位金学评论家的话,过五十年、一百年,金庸作品依 然会存在,并且影响会越来越大。王朔么,他上初中的女儿已经用葛 优做广告的口气在问:王朔是谁?   附一:金庸小说研究书目 附一:金庸小说研究书目 名字 作者 出版社 金庸茶馆(一套六册) 潘国森等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可疑的笑脸 张目 上海远东出版社 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 陈墨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金庸小说赏析 陈墨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中国侠文化史 曹正文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中国之侠 刘若愚 三联书店 金庸小说之武学 陈墨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金庸小说艺术论 陈墨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金庸笔下的108将 曹正文 浙江文艺出版社 剑寒情暖读武侠 董焱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金庸小说之谜 陈墨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金庸研究 海宁市金庸学术研究会 武侠小说话古今 梁守中 江苏古籍出版社 点评金庸 施爱东 中山大学出版社 金庸评传 桂冠工作室 中国社会出版社 金庸小说人论 陈墨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金庸小说情爱论 陈墨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论剑·武侠小说谈艺录 叶洪生 学林出版社   附二   金庸简介   金庸,原名查良镛,生于1924年,浙江海宁人,查家为当地 望族,历史上最鼎盛期为清康熙年间,以查慎行为首叔侄七人同任翰 林。现代查氏家族还有两位知名人物,南开大学教授查良铮(四十年 代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台湾学术界风云人物、司法部长查良 钊。出自海宁的著名人物还有王国维和徐志摩。金庸祖父查沧珊是 “丹阳教案”的当事人。   1937年,金庸考入浙江一流的杭州高中,离开家乡海宁。   1939年金庸15岁时曾经和同学一起编写了一本指导学生升 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据说畅销内地,这是此类书籍在中 国第一次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   1941年日军攻到浙江,金庸进入联合高中,临毕业时因为写 讽刺黑板报《阿丽丝漫游记》被开除。   1944年考入重庆国立政治大学外文系,因对国民党职业学生 不满投诉被勒令退学,一度进入中央图书馆工作,后转入苏州东吴大 学学习国际法。抗战胜利后回杭州进《东南日报》做记者,1948 年在数千人参加的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入《大公报》,做编辑和收听 英语国际电讯广播。不久《大公报》香港版复刊,金庸南下到香港。   1950年,《大公报》所属《新晚报》创刊,金庸调任副刊编 辑,主持《下午茶座》栏目,也做翻译工作,与梁羽生(原名陈文统) 一个办公桌,写过不少文艺小品和影评(笔名姚馥兰和林欢)。   1955年开写《书剑恩仇录》,在《大公报》与梁羽生、陈凡 (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   1957年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 《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小鸽子姑娘》、《午夜 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用的艺名林 欢)。   1959年离开长城电影公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明 报》,共写武侠小说15部,1972年宣布封笔,开始修订工作。   1981年后金庸数次回大陆,先后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 人以最高规格的接见,1985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 986年被任命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政治体制”小组港方负责人, 1989年辞去基本法委员职务,卸任《明报》社长职务,1992 年到英国牛津大学当访问学者,1994年辞去《明报》企业董事局 主席职务,现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任教。   金庸博学多才,举凡历史、政治、古代哲学、宗教、文学、艺术、 电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书画、诗词典章、天文历算、阴阳五行、 奇门遁甲、儒道佛学无所不包,是香港著名的政论家、企业家、报人, 曾获法国总统“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英国牛津大学董事会成员及两 所学院荣誉院士,多家大学名誉博士。单以学识、修养而言,王朔小 儿,你给金老提鞋也不配!   戴伟敏   电影101工作室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