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评王春瑜先生的一句话 gjun   “在我的片断印象中,黄仁宇是一个保留着旧军人不良习气的性情中人—— 尽管他在史学上有不少建树。”这是王春瑜先生刊登在11月19日《南方周末》上 的“琐忆黄仁宇”(又见于“新语丝”网站的帖子)一文的尾句。我们中国人是 十分擅长写“但”字句的,前面半句“尽管……”可能吹得天花乱坠,可是,一 个“但”字,就足以将前面的天花一扫而光。真可谓“‘但’字后面玄机深”!   该句转折而且倒装,再结合一下作者交待的写作背景——“说真的,作为一 个活生生的人,黄仁宇留给我的印象,比他的著作,要生动多了”,我们完全可 以认定作者特别强调的是前半句。现在我打算先把王先生的这个句子的顺序调整 为一般语序:“在我的片断印象中,尽管黄仁宇(以下昵称“老黄”)在史学上 有不少建树,但他是一个保留着旧军人不良习气的性情中人。”请各位看官体会 一下一位社科院历史所的历史学家对另一个历史学者的评判。以下是本人的几点 心得和臆测,请老先生不要生气,或许本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 的体会是:   大前提——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格。这是我国古今文史学者评价历史人物的 根本标准;   小前提——尽管黄仁宇在史学上有不少建树,但他是一个保留着旧军人不良 习气的性情中人;   结论——黄仁宇的书不值一读。   下面请允许我再作一点发挥:既然黄书不值一读,那大家应该看谁的书呢? 众所周知,社科院历史所学者个个德高望重,根据以上三段论,大家说说,该读 谁的书呢?   下面言归正传,本人之所以要和王先生较一下真,主要针对的是:他在性情 中人前面加了一个定语“保留着旧军人不良习气的”,似乎不这样写不足以表现 王先生对老黄身世和经历的轻蔑。这里面有几个词语特别有意思,一是“军人”, 而且是“旧军人”;一是“不良习气”,可惜本人念大学时语言学没有学好,否 则我一定可以把其中的深意充分放大、挖掘出来,然后再让大家领略一下“新军 人的良好习气”究竟是怎么回事,因为,有了它似乎书的价值也就大大提高了。 这样看来,或许王先生书香门第,天生就是一副研究历史的料,注定就是研究纯 正历史的命了。   本人对老黄的评判刚好相反:“尽管他是一位性情中人,但他却是一位卓有 建树的、深受欢迎的历史学家。”我不管他是一个旧军人,甚至是一个“保留着 旧军人不良习气的性情中人”,只要他的书说的是真话,写的是真事,用的是真 法,抒的是真情,给我们读者的是“实感”,就够了。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历史学 家是圣人或上帝。人品再好,人格再有魅力,修养再深,只要说的不是真话,历 史学家可以有一时之荣,但终究会被历史学遗忘乃至唾弃。或许我们会对老黄的 人格乃至修养持理解的态度,但对他的学问,我们只有敬重和建设性地批判的份。   记得本人当年读老黄的《万历十五年》,开头部分就把我给迷住了——原来 历史居然可以这样写?此前本人在读国内不少所谓著名历史学家的大作时就从来 没有感到过如此历史感的冲击力。当然,近年来已有不少类似笔法的书出笼,我 们已见怪不怪了。就凭这一点,老黄对中国的历史学研究就有一点超越性的贡献。 至于王先生所说的:“我不太喜欢黄仁宇的史学著作,《万历十五年》亦不过如 此而已”。那一定非要有像王先生那样的德行和功底不可。更何况“他比我年长 多了,是前辈;但他研究生毕业、拿到博士学位,比我还晚一年”呢?好大的口 气呀!但问题是,王先生写出过让我等对历史有一点兴趣的外行所追捧过的大作 来没有?   另外,就“不良习气”这一说法来看,社科院历史所是历史学的重镇,可是 自身也还有且正有不少“不良习气”呢,要不,翻翻自己的历史;而学者,只要 他还不敢以圣人自居,那身上也一定多少也有一点不良习气;况且,解放以来国 内历史学界学者、学派之间的争斗历史本身就足以说明国内学者自身的不良习气 决不比老黄之流的所谓“旧军人”的“不良习气”少。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眼光评 判另一位历史同行,得出像王先生这样的印象,是否有点过份,或者也说得过份 一点,简直不太像是一位历史学家了呢?我们没有必要否认,王先生的回忆确实 反映出了老黄个性的另一面(说实在的,他的《黄河青山》就是他本人经历的基 本真实的写照,作者本人很少有所隐讳),但企图以人品去有意无意地学术地位 的做法是不应该的。 (XYS2004120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