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也和云儿谈逻辑   樊伟   读了方舟子先生的《当今骂鲁小人一例:鲁迅如何误人子弟?》一文 (XYS20041122),忍不住也想和云儿谈几句逻辑。据云儿说,鲁迅先生在“逻辑 上都找不著北了”,显然云儿认为自己在逻辑上要比鲁迅高明。既然云儿这么看 重“逻辑”,在下业也就试着在这里和云儿“逻辑”一番。   云儿说:   “经得起时代和地域检验的作品,须以普遍人性为基础。它的一个推论就是, 长久广泛流传的伟大作品,都描写了普遍人性。它的逆否命题则是,不描写普遍 人性的作品,不会长久流传。如果你能找出一个不写普遍人性而长久流传的文学 作品,就算彻底反驳了梁实秋的命题。”   云儿在这里提到的“梁实秋的命题”,来自(经方舟子考证复原的)下面这段 话:   “物质的状态是变动的,人生的态度是歧异的;但人性的质素是普遍的,文 学的品位是固定的。所以伟大的文学作品能禁得起时代和地域的试验。依里亚特 在今天尚有人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到现在还有人演,因为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 大的作品之基础,所以文学作品的伟大,无论其属于什么时代或什么国土,完全 可以在一个固定的标准之下衡量起来。”(梁实秋《文学批评辩》,见黎照编 《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华龄出版社)   云儿的要求是“找出一个不写普遍人性而长久流传的文学作品”。在我们试 图满足云儿的要求之前,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这项要求的含义是什么。   这里的关键词有三个:“写”、“普遍人性”和“长久流传”。我们先讨论 “写”和“普遍人性”,最后讨论“长久流传”。   一、关于“普遍人性”   首先,“普遍人性”是否存在,或者即使存在能否确切定义和定界,它的范 围和内容是什么,恐怕都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姑且接受 “普遍人性”是存在并且可以确切定义和定界的。至少,梁实秋和云儿两人应该 知道,“普遍人性”的范围和内容是什么。   那么我们在这里就讨论“写”。   二、关于“写”   云儿自己没有进一步解释她的“写”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从上文所引的云 儿的整个段落来看,云儿首先指出,“伟大[的]作品,都‘描写’了普遍人性”, 而且“不‘描写’普遍人性的作品,不会长久流传”,然后才要求我们“找出一 个不‘写’普遍人性而长久流传的文学作品”,那么,显然云儿这里的“写”字, 应该是“描写”的简缩。也就是说,云儿所要求的,是我们找出一部不“描写” 普遍人性的作品。这样我们就应该从讨论“描写”开始。   关于“描写”,我们可以对它作扩大的、广义的、宽泛的解释,也可以作缩 小的、狭义的、限定的解释。我们先从缩小的、狭义的、限定的解释开始。   1、从狭义的“描写”出发   “描写”,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用语言文字等把事物的形像表 现出来”。那么,我们这里的着重点,应该是“表现”。既然是表现,那么就只 能是描摹、刻画、陈述、呈示、展现,或者进一步有强调、突出、探求的意思在 里头,即说明人性“实际如何”。   那么,所谓“描写”,就不能是对人性“应该如何”作出“规定”,因为那 就有可能是把人性中本来没有的东西强加给人性或者试图补足人性中本来并不充 分含有的东西(如同孟子所说“增益其所不能”),是意在“塑造”或“改变”而 不是“展示”人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描写”,也不能是对人性进行“批 判”,因为,对人性进行批判,必然就需要用超出人性之上或之外的标准来衡量 人性,其根本目的,仍然是“塑造”或“改变”而不是“展示”人性。可见,不 论是“规定”还是“批判”,其本质都是脱离人性、从人性之外看待人性,因而 严格地说,不能算是“描写”人性。   我们还有必要从云儿的要求出发理解一下“人性”。   首先,既然云儿说的是“人性”,也就是“人”的“性”,那么,要“描写” “人性”,必须是要以“描写”“人”为基础,因为很难想象,一部专门描写狗 的作品是在描写“人”性-----除非我们对这样的作品作扩大解释,这一点下文 要专门论及。那么,就目前而言,只要我们能找到丝毫不描写“人”的作品,我 们便完成任务了。   其次,既然云儿说的是“人性”,那么我们有理由把这一要求局限在“人 间”,因为,脱离“人”的世界的“人性”是不可想象的:很难想象一部专门描 写鬼的作品是在描写“人”性-----除非我们对这样的作品也作扩大解释。   这样,把云儿的要求翻译为一项具体可行的任务,就是:   “如果你能找出一个丝毫不描写人、或者即使涉及人但却并不‘描写’人性 而是对‘人性’进行批判或者作出规定、或者虽然‘描写’人性但却立足于人间 之外而进行描写的长久流传的文学作品,就算彻底反驳了梁实秋的命题。”   既然这就是云儿的要求,那么我就要回答,岂止是“一个”,有“一大堆” 文学作品都符合这个要求!   (1)全世界不论何种文化中的、单纯写景物和自然现象而丝毫不提到“人” 的、长久流传的文学作品。这样的例子何止以千万计。比如雪莱的《西风颂》, 除非你探赜索隐,那么它写的只是西风。又比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上青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哪里有“人性”在里头?   (2)在鲁迅所批判的、云儿所推崇的梁实秋的这段话里面提到了荷马的《依 里亚特》,作为“描写人性”并且“长久流传”的例子,可是,众所周知,《依 里亚特》里面,不仅描写有人,而且还有半人半神,比如《依里亚特》里那个愤 怒的阿咯利斯,更有各种神(比如有很多的篇幅描述宙斯以及其他神如何开会和 争论)。那么,《依里亚特》里面提到人的部分,和提到神(包括半神)的部分大 可相抵。也就是说,《依里亚特》半描写“人性”,半描写“神性”。难道只是 描写“人性”的那一半才使得《依里亚特》长久流传吗?由此可见,就连梁实秋 自己所举的例子,就有可能“反驳了梁实秋的命题”,不管是不是“彻底”。   至於荷马的另外一部作品,《奥德赛》,则更是更多地描写各种山精水怪、 食人魔王,哪里单纯地描写“人”了?不也照样“长久流传”?人们所记得的, 难道只有帕涅罗帕苦等丈夫归来,而没有库克洛普、咯尔刻和斯库拉?   (3)但丁的《神曲》,如果我们认为它也“描写”了“人性”,那么它最多 是立足于“人间”之外------借助“地狱”、“炼狱”和“天堂”这样的场所来 表达但丁的看法。一部满篇都是鬼魂的作品,怎么“描写”的人性?不也照样 “长久流传”?   (4)弥尔顿的《失乐园》,写的是魔鬼撒旦和上帝作战的故事,哪里有“人” 性在里头?不也照样“长久流传”?   (5)屈原的《九歌》,除非你作扩大解释,那么就是写神和鬼魂的,哪里有 “人”性在里头?不也照样“长久流传”?   (6)作为文学作品的《圣经》(本人不信基督教,因此从来都是把《圣经》作 为文学作品来读的),贯穿始终的,不过两点:其一是交代上帝的本性,即“神 性”;其二,是对人性极大的不信任和极大的批判。一部《圣经》,记录的就是 “人”如何背叛上帝的诫命、上帝如何不断降示新的诫命的过程。试想,从《圣 经》的角度看,如果“人性”本来是理想的、向善的、服从上帝的,人类何至于 堕落而失去乐园,何至于要上帝不停地说服、引导、警告,甚至毁灭呢?那么, 《圣经》在批判人性的同时,也对人性“应该怎样”(而不是“现实怎样”)作出 了规定,哪里仅仅“描写”了人性?不也照样“长久流传”?   (7)《伊索寓言》所谈的,完全是“狗性”、“狼性”、“驴性”、“狐狸 性”,哪里有“人”在里头?不也照样“长久流传”?   以上还只是我从自己有限的所闻里面举出的例子。我相信,人家真正研究文 学的人,一定能举出更多的例子。   结论是,我们从狭义的“描写”出发,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伟大的文学作 品,它们在严格意义上根本没有“描写人性”,但也长久地流传下来了。因此, 梁实秋的-----因而是云儿的----“只有描写人性的文学作品才能长久流传”的 命题是不能成立的。   2、从广义的“描写”出发   我们可以试着把“描写”一词作扩大的解释,以便把直接地或间接地、明白 地或隐喻地、直截地或曲折地表现、反映、折射、映衬、批判、讨论人性的文学 作品都算作是“描写人性”的作品,那么,上述我举出的作为例子的文学作品, 都或多或少、这样那样地“描写”或“涉及”了人性。其实,任何伟大的文学作 品都是多义的,可以有多重的解释和读法。不同的人读同一部作品,可以有不同 的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读同一部作品,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种多义 性,可能恰恰就是许多伟大作品得以长久流传的原因。从最终的意义上说,文学 作品,既然是“人”创作的,那么它们就必然是“人性”的产物,因此,只要是 文学作品,甚至只要是任何“人”的作品,不管是不是“文学”作品,都必然能 够从“人性”那里找到根据。那么,上述作品得以长久流传,原因可能有多种, 但至少,我们可以说,它们的流传和人性相关。   但这样并不能证明梁实秋的-----因而是云儿的----“只有描写人性的文学 作品才能长久流传”的命题是能够成立的。恰恰相反,因为,假如我们立足于上 述的广义的理论,我们就不可避免地要承认,所有的、任何的文学作品,不管是 否伟大,不管是否流传,都是“描写”人性的。既然只要是文学作品就都是“描 写人性”的,那么,“只有描写人性的文学作品才能长久流传”的命题同样是荒 谬的,因为那些没有“流传”的文学作品,也是“描写人性”的。   3、结论   从狭义的“描写”出发,我们发现,即使不“描写人性”的文学作品也可能 会“长久流传”;从广义的“描写”出发,我们发现,即使“描写人性”的文学 作品也可能“失传”。   因此,梁实秋的-----因而是云儿的----“只有描写人性的文学作品才能长 久流传”的命题是不能成立的。   三、关于“长久流传”   常理告诉我们,一部作品是否能够“长久流传”,取决于许多因素。作品本 身的特质和内容当然是很重要的,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特质和内容恰恰可能成 为某个作品“失传”的导因,因为在某些情况下,作品能否流传,可能完全取决 于作品之外的因素。在秦始皇的和类似的暴政之下,恐怕恰恰是那些与“人性” 更直接相关的书是要被烧掉的。诸子百家的书能够流传至今,原因更多的恐怕是 有那么一些好人,他们情愿以自己和家人的生命为代价,而保护这些书。郑思肖 的《心史》,如果不是置于铁函中沉没深井,岂能逃脱统治者的魔爪?那么,我 们今天还能看到《心史》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其原因究竟是它“描写”了“人 性”,还是由於那个铁盒子密封得很严实,以至过了三百六十多年,那书还完好 无损?   可见,单纯地以“描写人性”作为文学作品“长久流传”的原因,把整个问 题极大地简单化了,以至于到了荒谬的程度。至於以“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 “无论属于什么时代或什么国土”的文学作品,则更是不仅违反文学本身的规律, 更违反常理。   四、结尾的话   云儿是在鲁迅先生去世几十年后提出这样的要求的,我无法推测鲁迅先生该 如何应对这样的建议,因为我和鲁迅先生相比,简直是爝火比之太阳,微不足道。 我能想到的鲁迅先生一定能想到,而鲁迅先生终于没有说我所说的,只能是我所 想到的在鲁迅先生看来,实在不足挂齿。并且,正如方舟子先生所言,鲁迅先生 着眼点在更重要的问题,而且用的是更有力的反驳方式。所以,我上面的话,只 不过是和云儿商榷而已,丝毫不暗含我居然有对鲁迅先生有补正的意思。 (XYS20041124)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