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 二十年读懂《孔已己》 作者:守望古典   一   真正经典的文字,是一坛老酒。即便掩在文学土壤之下二十年不曾问津,重 又启坛细品,更有一番甘酽醇厚滋味。时间最能蒸发浮杂水分,醇化经典。   《孔已己》就是这样一坛老酒。   在鲁迅落笔写下《孔已己》一百年后这个无聊的夜晚,在与“鲁镇”相距几 千公里的东莞的长安。时隔二十年重读《孔已己》,心中翻腾着苦、酸、悲、怒、 恐,五味陈杂,久难平息。先生的呐喊声如雷霆般穿透时空,撼动灵魂。我足足 用了二十年时间才读出字里行间的萧索、凄凉;才理解孔已己迂腐可笑背后的悲 凉;才体会到知识人格被社会一步步消解的无奈与哀惋;才读懂作者在冷峻的文 笔下涌动着的同情与义愤。才战栗于“丁举人”的残酷,“掌柜”、“小伙计”、 “酒客”、“孩子们”的冷漠与麻木。   一百年过去了,当年咸亨酒店的丁举人、掌柜和伙计,看客和小孩,已然做 古。但麻木、冷漠却在国人的骨髓里却愈来愈发达了。“孙志刚”不正是孔乙己 投胎转世?一样的文化人,一样的迂腐,一样的清高。孔已己要想讨一点尊严, 孙志刚欲争一点说法,但他们一个人在麻木中离开人世,一个在同胞的拳脚中死 去,多么可怕的殊途同归!残酷、冷漠和麻木一次又一次轮回!这一次,咸亨酒 店换成了收容所,丁举人换成了XXX。百年前先生在写《孔已己》时决然没有想 到,百年后的今天,“孔已己”会有一种更惨烈的死法!   《孔已己》何其象一个可怕的咒语,揭示这残酷、冷漠与麻木不特盘旋在 “鲁镇”的上空,附着在丁举人、掌柜的灵魂中。其实五千年来就一直渗透在多 数国人的骨髓里,至今不但没有被救治,而且更进一步入膏肓。   二   经典的可贵,在于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值得把玩、回味。我叹服先生高度 精练、简约的语句中能把主人公塑造得如此丰满:孔已己迂腐——满口之乎者也, “茴”字的四种写法;孔已己自尊——“但在我们店里,他的品行却比别人都好, 就是从不拖欠”;孔已己善良——“他便给他们吃茴香豆,每人一颗”、“孔乙 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 的样子”;甚至,孔已有一点可爱——“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 “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 乎哉?不多也。”,这些鲜活的句子象一粒粒珍珠,饱满丰润,历久弥新。   这次重读《孔已己》又有许多的新发现:比如,“……他不回答,对柜里说, ‘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句,以前只知道“排” 字用得好。这次我发现,“对着柜里说”,用得也很贴切。孔已己既不是对着 “掌柜“说,也不是对着“我”说,而是对着“柜里”说。与他自得自满的心态 很是吻合。此乃神来之笔!   然最精彩的是这一段——   “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 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 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 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 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 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 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笑!”“取笑?要是不 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 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 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 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 手慢慢走去了。”   这一段真是太绝妙了:   人未出场,先写声音——“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 次写状态——“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 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再写神态——“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 道”、“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人物的形象一层一层推进,一 点一点丰满,整个一段节奏紧凑,又显得从容。白描、对白、心理刻画浑然天成。 更可贵的是,每个字都有它的妙处,每一句话都锤炼到极至,多一个显繁赘,少 一个字则缺佚。   然而,更精彩的还在后头。当我读到“……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 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 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我的感 觉仿佛是爬到一座山巅。突然,前面是万丈深渊,然后,被人从身后踹一脚,瞬 间惊恐下坠,这凄凉,这无助彻心彻骨。这一段真可谓平淡中暗藏突兀,庸常中 见高超,却了无刀斧痕迹,让人不得不叹服。   三   有哲人说过,悲剧是永恒的美。我认为,悲剧之美中又以凄美最为动人。 《孔已己》就是这样一部凄美的伟大作品。   《孔已己》的凄美又妙在它完全隐在冷峻的语句中。通篇文章找不到一个带 有感情倾向的句子,甚至找不到一个带有强烈色彩的字,一切的意味靠的是读者 自己去体会。故事的视角被固化在特定的场景“咸亨酒店”的柜台前,主人公的 一生就通过这样一个场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但通过这样一个“窗口”,却可以洞 悉孔已己悲惨的一生,体会种种人情世故,这需要多么高超的技巧。   作者以貌似冷淡的语句给你叙述着上世纪初随处可见的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 凡得故事——一个好吃懒做,迂腐,手脚不干净,读过点书,还残存点做人的尊 严的人因为偷窃被人打断腿,最后消失在这个人世间。本来,这样的故事乏善可 陈。但经过先生的妙笔,孔已己那有一点自以为是,有一点迂腐,有一点善良, 同时,更有一点可怜的形象便跃然纸上,永远地扎根在读者脑海里。   孔已己的形象如此丰满而复杂,与高度符号化的阿Q相比,孔已己多了一点 “人气”,多了一点“性情”,更令人垂怜,更贴近生活。他既不是传统意义上 的好人,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他既值得同情又让人不齿,他的悲剧既有自 身的原因更多的却是社会的责任。同时,在他悲剧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丁 举人们的残酷和掌柜们、看客们的麻木冷漠,以及对社会的绝望。   同为写没落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还有一篇是余秋雨的《酒公墓》。但两 文比较,水平立马分出高下。总体上来说,《酒公墓》写得诗意而浓烈。行文工 于机巧,遣词造句颇为精美,很有一些“他懂逻辑,因此,告别逻辑,才合乎逻 辑。”这样的妙语。主人公的身世凄惨而离奇,令人嘘唏,粗一读颇有味道。但 多读几次就会察觉其中“刀斧”,更糟糕的,还会在心底无原由生出:“这该不 会是余秋雨编造出来的吧,要不怎么会如此凑巧?”的坏念头。相反,《孔已己》 则客观简单,行文畅白明了,读不到半个精美字句。读完后你会觉得孔已己一定 是有这么一个人,就在绍兴,就在咸亨里,先生只不过把这个人原汁原味地写进 了文章里。初读时,你会被表面的冷峻所迷惑,再读会有新的感悟,反复咀嚼才 能透过文字读懂灵魂。   可以这样说:《酒公墓》象一道厨师精心炮制的大菜,味道浓重,作料丰富, 多吃就腻。《孔已己》则象一盘刚从菜地采摘下锅的时蔬,新鲜而质朴,常吃常 新,永不离弃。菜根谈云:“浓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信乎。   同为凄美的艺术作品,我认为《孔已己》与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的第四 乐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第四乐章,简单而重复的旋律,冷峻的配器,没有渲 染而越来越轻的呜咽,慢慢走向沉寂。却让人体味到刻骨的绝望,这种凄厉的绝 望如此苍凉,在平静中渗入骨髓,直抵心灵。《孔已己》虽然是文字,但字里行 间却充盈着与此类似的美感。尤其是最后一段: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 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 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已己的人生就在“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冷漠的重复中一点一点的 落下帷幕。没有悲怆的生离死别,没有呛天哭地的哀号,没有、没有、什么都没 有。最后,这个人从人们的记忆消失。而这种没有凄凉的凄凉,没有悲哀的悲哀 却更加彻心彻骨,达到了与《第三乐章》类似的艺术效果。   不管多少竖子贬低先生,先生永远是不朽的! (XYS20041121)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freedns.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