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读林贤治《鲁迅的最后十年》 作者:阿啃1919   我买的这本《鲁迅的最后十年》,是一本很漂亮的图文书,710×980毫米的 大开本,叫做“纸生态书系·独立学术典藏”。我以前在网上看到林贤治这个长 文时,根本没有想到会以这么漂亮的形象出现。那是去年6月间的时候吧,对着 屏幕读14万字的长文,看的人眼睛痛,最终就没有读完,只记得他的题记,路德 的那句话:因为他们沉默,我才将之传达。这次读完之后,觉得很沉重,跟读林 贤治另一名文《五十年:散文与自由的一种观察》的感觉不同,那是畅快,范美 忠对此文的评价“剥皮见骨,洞烛幽微”,说的好,使当代一些所谓散文名家无 处藏身。这本《最后十年》,虽然出于林贤治对鲁迅的私人感情和林贤治的诗人 本性(林贤治有诗集《骆驼和星》、《梦想和忧伤》行世),全书14万字里,文 字张弛有致,充满了内敛的激情,那种深藏于语言深处的绵密情感,偶尔露出峥 嵘一角,就能击中读者心灵。但是我看完,还是觉得沉重,甚至有些压抑。      林贤治有鲁迅的传记《人间鲁迅》,还有另外阐释鲁迅的文章,比如《守夜 者札记》和《鲁迅的反抗哲学及其运命》。《人间鲁迅》作为鲁迅的传记,重在 廓清多年来对鲁迅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尽量还原到一个“人间鲁迅”的形 象,我去年有一个《不合时宜的思想》,说起过我的皮毛观感。《守夜者札记》 和《鲁迅的反抗哲学及其运命》重在阐发鲁迅的生命哲学,从其思想来源,谈到 现实的选择。鲁迅如何“自在暗中看一切暗”,如何“肩住了黑暗的闸门”,如 何“抉心自食”,糅合着生命的焦灼。王乾坤有一本《鲁迅的生命哲学》,也写 的很好,给过我很多启发。   这本《鲁迅的最后十年》里,林贤治阐释的反抗与斗争,更侧重于社会政治 方面。这种反抗与斗争是全方位的,从国民党的一党独裁、到“第三种人”、到 “左联”内部的“革命工头”。不过,内在的思想理路总是一致的——基于鲁迅 的个人主义,基于鲁迅对自由的生命实践。通过这几本书,林贤治似乎有这么一 个意图,就是试图从“心”、“外”两个方面,尽可能来确立一个完整真实的鲁 迅形象。《守夜者札记》和《鲁迅的反抗哲学及其运命》是指向于内心的,而 《最后十年》,更侧重于“外”,社会政治层面。当然阐释“外”的方面,其植 根,还是在于其生命哲学。这两者事实上纠结在一起,无法分开,这是勿庸置疑 的。      这10年是一个怎么样的时代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国民党一党独裁渐成气 候。这是根源。我们知道,正是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其文化创造。所以鲁 迅的反抗,其指向,归根究底在独裁对自由的剥夺。思想钳制,是独裁的一个标 志。林贤治抓住的具体表现,就是书报审查制度,书报检查制度可以说是同权力 共生的,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主的、发达的国家,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书 报审查制度。从秦始皇到希特勒,人民头脑僵化、知识封闭,是他们乐意看到的。      另一个,这一时代,五四时期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就变成权势者的帮忙或者 帮闲,林用的一个词是“廷臣”。林贤治批判胡适,就在这里。胡适有过这样的 话:一个政府有权力维护自己的统治。那么是不是有权力动用暴力镇压?这些所 谓自由知识分子的转向(关于胡适、储安平、傅斯年等人,我了解不多,这里是 依照林贤治的意思。我觉得他们的行为也有价值,比如我觉得改良就比革命好), 我想有政治高压的因素,也有中国的知识者本身的心理结构的因素。五四精神的 蜕变,鲁迅看的很明白,那些打着自由旗号的人,恰恰是把自由作为了一种沽名 钓誉的工具。正如甘阳指出,那一代人,很多是把“德先生”“赛先生”作为了 一种工具或云手段,而非价值本身。这和鲁迅恰成鲜明对比,鲁迅从来没有高声 空喊自由,自由对于他,是一种内在于生命的本质冲动,离开了自由,人生将毫 无价值可言。老涅说的,“对一个拥有智能并想生存的人来讲,剥夺自由无疑意 味着剥夺生命,因为他即使仍旧能够生存,却无法运用自己的智能来生存了”, 是确论。但在我觉得这里你所谓的“自由”,跟鲁迅所谓的自由,还是有些不一 样?再之,一个奴性深重的国度,肉体的生存盖过精神,甚至成为唯一。我们的 理性,只有实用理性,或者如任不寐所谓,是“灾民理性”,只要如行尸走肉般 活着就够了,会遗忘、会自欺,这一点如何理解?我觉得很迷茫。      以上是鲁迅的“敌人”。那么,所谓同路人又如何呢?“左联”是鲁迅亲自 参与组建的,可是“四条汉子”以及所谓“革命的小贩”的所作所为又令鲁迅感 到“寂寞”。鲁迅用一个“横站”的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处境,他既要防备前面敌 阵里的刺刀长矛,又要提防自己阵营里的暗箭,所以只好“横站”。鲁迅在致萧 红信里说到:“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都败在 他们手里。因此,就有时会感到寂寞。”鲁迅认为他们手段巧妙,全然不顾革命 的大众的利益,只是借革命以营私。当然,这里跟鲁迅更多的看重个人素质也有 关系,可以说,鲁迅从来对严密的组织是怀有戒心的。因为统一的组织,统一的 思想和统一的行动,会忽略个体精神的独异性。这还是跟鲁迅的思想基础相关, 鲁迅在《随感录三十八》中讲到“个人的自大”,“独异”,类似与一种强力意 志,一种反抗一切既定价值与规范的力量。      所以,我觉得,林贤治这本书侧重的是阐释鲁迅指向于“外”的一种反抗。 虽然明确的内外之分不可能,但各有侧重还是有可能的。据说罗稷南问过毛泽东, 说鲁迅假如活在今天,会怎么样?毛回答说,要么不说话,要么在监狱里。罗稷 南吓得不敢吭声。针对这个,我有一个假想,如果鲁迅不是活在这样一个时代, 而是活在一个相对民主自由的社会,那么他也许就是克尔凯郭尔、或者加谬之类。   最后一点,林贤治有强烈的现实关怀,他始终关心的就是当下。他的血性, 随处可见。      《鲁迅的最后十年》 林贤治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    (XYS20030723)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