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 学术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 陈漱渝 2002年12月11日 中华读书报 《鲁迅生平疑案》 王锡荣 著 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记得前年冬天,我在江苏鲁迅研究学会举办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讲过:“历 史总是由历史本体和认识历史的客体两方面构成。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有两 种历史:一种是曾经实实在在发生过并作为独立存在的历史,另一种是保留在记 忆之中经过后人思考和理解的历史。所谓鲁迅研究,就是作为认识主体的研究者 跟作为客体的鲁迅之间进行的精神对话。”锡荣同志在这本书中所做的工作,就 是对作为研究客体的鲁迅进行历史原生态显示和还原的工作的。这种工作应该成 为鲁迅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为一切严肃的鲁迅研究者所重视和尊重。他在鲁迅 生平史实考订上所作的努力,不但承续了一种优良的学风,而且对于恢复鲁迅本 相尤具现实意义。   坦率地说,锡荣考订的这17个问题,有的跟鲁迅研究有直接关系,例如鲁迅 弃医从文,跟周作人决裂,跟许广平结合,以及后期参加的一系列政治活动,都 对鲁迅的思想发展和创作活动产生了明显影响。有些则关系不太大,比如鲁迅跟 周恩来的亲缘,苏雪林咒骂鲁迅的心理因素等。有些问题他通过考证已作出了明 确的、正确的结论,如指出鲁迅从事文学活动的目的是救国救民、强国强种,而 另外有些问题他的研究虽在前人基础上有了新进展,但限于客观条件,目前还有 存疑之处,如鲁迅贺红军东征信的准确内容和传递途径。但在总体上说,锡荣的 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达到了鲁迅史料研究目前所能达到的新水平。像 文中征引的日本《河北新报》1905年7月28日刊登的新闻报道《俄探四名被斩 首》,陈立夫签发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公函·15889号》等, 就都是我此前没有接触到的资料。他对鲁迅经济收入的考证,也是我看到的有关 文章中最翔实、最准确的一篇。   锡荣书中还涉及到最近媒体频频议论的鲁迅死因问题。18年前,因为这个问 题曾引发一场风波,导火线是有一篇文章把鲁迅之死跟武术大师霍元甲“被日本 医生用毒药谋害”相联系,相类比,引起了日本报刊的关注。近半年来又旧话重 提,有些地方为此召开了专题研讨会,有人强调为鲁迅治病的须藤五百三医师是 日本“在乡军人”团体乌龙会的副会长,该团体的性质是侵略中国的。但据日本 友好人士说,乌龙会只不过是日本退伍军人的一般性组织,须藤医生只不过是参 加过日俄战争的一般退伍军医。所以,我认为在考察鲁迅死因的时候必须注意两 点:一,应该将医疗上的是否失误跟政治性的蓄谋暗害严格区别开来。前者可以 自由讨论,后者则须出示足够证据。二,应该充分考虑鲁迅本人的意见和态度。 凡阅读过鲁迅书信的人都知道,鲁迅本人对须藤五百三大夫是非常信任的。比如, 鲁迅1934年11月27日致友人许寿裳信中曾推荐须藤大夫,说:“他是六十多岁的 老手,经验丰富,且与我极熟,决不敲竹杠的。”1936年6月25日,许广平致曹 白信也说:“现在看他的病的是须藤医师,是他的老朋友,就年龄与资格而论, 也是他的先辈,每天来寓给他注射,意思是在将正在活动的病灶包围,使其不能 发展。”许广平在信后加注,说明“此信是由先生亲笔拟稿”,她本人只不过负 的是抄寄之责。信中也谈到美国邓医生的诊断,说以鲁迅病状判断,得的是“必 死之病”,治愈“已经办不到”。许广平《关于鲁迅先生的病中日记》一文中, 也提到美国邓医生“先诊断说(鲁迅)已经无可设法”(1938年10月19日《申报 ·自由谈》)。可见,以当时的医学水平和医疗条件,无论换什么医生治疗,鲁 迅能否再活10年也仍是一件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   跟鲁迅死因相关的,还有一个“假如鲁迅还活着”的问题。有权威人士披露, 1957年反右斗争期间,毛泽东在上海一次座谈会上说:“以我的估计,(鲁迅) 要么是关在牢里还是要写,要么他识大体不做声。”我记得有些报刊曾用大字体 将这句话印出,似乎要作为毛主席语录看待。但新近出版的《毛泽东文艺论集》 中同样收录了一篇1957年毛泽东的内部谈话。当时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了《有关 思想工作的一些问题的汇集》,共汇集了33个问题。毛泽东因此谈到:“鲁迅不 是共产党员,他是了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他用一番功夫研究,又能经过自己 的实践,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特别是他后期的杂文,很有力量。他的杂文有 力量,就在于有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我看鲁迅在世还会写杂文,小说恐怕写不 动了,大概是文联主席,开会的时候讲一讲。这三十三个题目,他一讲或者写出 杂文来,就解决问题。他一定有话讲,他一定会讲的,而且是很勇敢的。” (《同文艺界代表的谈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艺论集》,171 -172页,2002年4月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很难设想,毛泽东在同一年谈同一 个问题,会说出内容大相径庭的两种话。以上两种引文哪一种比较接近真实,尚 待有识者进一步考证。   学术领域中的史料失真是一种并非罕见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有以下两种:一 种是由于学风浮躁,知识欠缺;另一种是存心作伪,另有所图。本书谈到,鲁迅 在《申报·自由谈》发表杂文的稿酬是千字6元左右,有人夸大为千字30元,又 有人进一步夸大为千字90元;此外,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的住房是顶租的,有人 却说成是购置。这类错误,显然是属于第一种情况,可以通过正常的学术争鸣解 决。文中提到的毛泽东是否拜会过鲁迅之争则属于后一种情况。我之所以穷数年 之力跟沈鹏年论争,并非认为这件事对于鲁迅研究有何重要意义,而是为了证实 鲁迅研究领域的确有作伪和证伪之争,而通过证伪能使读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同时提供若干史实考订的方法,其作用显然超越了鲁迅研究本身。   前不久,有7家研究中国文化的权威报刊跟某高校联合召开了一次“新世纪 中国文学研究现状与展望”研讨会。我高兴地注意到,这次会议在触及学术规范 问题时,不仅提及了一般意义上的技术规范,而且更强调了学术规范中的道德和 文化层面的涵义。有学者明确提出,学术规范有技术、观念、道德这3个层次。 我觉得,在史料学的范畴中,统一技术规范是极容易做到的。观念层面的问题也 可以通过观念更新或求同存异来解决。至于道德问题则必须通过自律和他律的双 重手段加以约束。史济行、沈鹏年式的“存心作伪”就是属于“道德层面”的问 题。求真是一种道德观,作伪又是一种道德观。证伪辟谬的文章显示出的不止是 一种学术力量,而且还有一种道德的力量。所以我最后的一句话是:锡荣的这本 新著,就显示了学术和道德的双重力量。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1.dyndns.org)(xys.3322.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