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协慰问病重的高尔基和鲁迅 □孔海珠   1936年6月7日,中国文艺家协会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正式在上海 宣布成立。成立会开过两次,第一次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天气似乎 不太好,到会的人热情很高涨,在福州路一家西餐社,三间打通的房 间被六七十人挤得很满,晚到的只能挤到墙边站立。会议由年龄最长 的夏尊主持,傅东华报告筹备经过,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由于会 议内容较多,半天讨论不完,决定再开第二次。第二次开会在一个小 学的教室里,主席是郑振铎,这次会议被国民党派人蓄意捣乱,大会 无法进行只能不欢而散。   这个协会由郭沫若、茅盾、王任叔、王统照、周立波、沙汀、艾 芜等43人发起,第一次成立大会上通过了《中国文艺家协会组织缘起》, 选举茅盾、夏尊、傅东华、洪深、叶圣陶、郑振铎、徐懋庸、王统 照、沈起予9人为理事;郑伯奇、何家槐、谢冰心、邵洵美、宋云彬、 孔若君、朱自清、李健吾、丰子恺等111人参加,体现了这是一个多方 联合的作家团体。   关于第一次成立会的情况,次日《大晚报》等报纸都有报导, 《光明》半月刊1卷2号上特辟《文艺家协会成立之日》专栏,有夏 尊、郑伯奇、陈子展、艾思奇、梅雨、傅东华、许杰、关露、李兰等 九位作家执笔,介绍大会情况和自己的感受。认为在救亡图存的时刻, 结成一个联合战线,共同起来反抗,是有历史意义的。   在现在的文学史料中,关于中国文艺家协会的文献记载,有《中 国文学家协会组织缘起》、《中国文艺家协会宣言》、《中国文艺家 协会简章》附:《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名录》,都是最初成立时发表 的文件。至于有关这个组织的其他活动情况,几乎没有任何记载。正 如茅盾晚年所回忆的:“左联解散后虽成立了文艺家协会,但实际上 未做工作……”①   “实际上未做工作”,情况基本是这样。然而,笔者注意到,在 成立大会上,最后曾有过两个动议,即慰问病中的高尔基和鲁迅。这 两件事做了没有?又怎么被提出来的?为什么在文学史料中没有记载, 也鲜为人知。   关于这两个动议是怎样被提出来的?   梅雨(梅益)说:“六日晚上,即文协成立大会的前晚,有一位 参加文协的朋友在报上看到高尔基病危的消息,特地同我商量,想在 明天大会上提议慰问鲁迅同高尔基。而在当日会场上,我也陆续听到 许多朋友们谈到这一事情,所以我们还没有动议之前,另一位朋友已 正式提出了。自然这提议立刻全体通过,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文 协的态度。”②   因为,文协举行成立大会的前一天,正好是苏联正式发表了高尔 基从6月1日起开始病重的消息,第二天中国的报纸刊登了这则消息, 自然引起了中国作家的重视。对中国作家来说,和高尔基同样重要的 鲁迅,那时也正病着,梅益接着说:“而鲁迅是我们最进步,最有战 斗性的作家的一员,他的健康自然是我们所关心,文协在这次协议上 显示了它对这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作家的敬爱”。   梅益的这番话是准确而有代表性的。笔者最近接到梅益先生来信 说,慰问病中的鲁迅正是由他发言提出,大家赞同的。   三小时的成立会结束后,在大会上全体会员一致决议的这两项方 案是非常具体又有时间性的,需要立即去办妥。怎样去执行呢?有人 说:“发电报慰问苏联文豪高尔基的病,派代表慰问我们敬爱的作家 鲁迅的病。”③这话仅仅是猜测。   实际上,成立会后第五天,一封以中国文艺家协会名义致病重的 高尔基的慰问信件拟就发出了。这封信在国内没有发表,所以,知道 这件事的人很少。25年后,戈宝权先生在莫斯科出版的《高尔基与外 国作家通信集》④查到了这封信件的俄文译件,把它转译回来,又寻 访到高尔基博物馆,找到了中文原件,并撰写了《中国作家慰问高尔 基重病的信和纪念他逝世的悼文》⑤,才使我们了解到这封信的存在 和在苏联备受重视的情况。   以后,戈宝权先生将这封慰问信的照片赠与丁景唐先生。丁先生 据此写了《三十年代中国文艺家协会给高尔基的慰问信》⑥一文,据 丁先生考证,这中文原信出自我父亲孔另境(若君)的手笔,于是又 将照片翻印了转赠给我纪念。   中文原件共三页。用“中国文艺家协会用笺”信纸,直行书写, 约600余字,写于1936年6月12日,信末盖有“中国文艺家协会”横形 会章,全信共分四段。   第一段说明写这封信的起因。中国文艺家协会的会员当得知高尔 基先生病重的消息后,“都觉得异常惊惶”,因此,“在协会中第一 个被提出、被决议的案件,便是致函慰问先生的病状,祝先生早日告 痊。”接着,第二段抒发了对这位“当代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导师”健 康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中国文艺家协会在斯所负主要使命上,特 别需要先生的指导”。第三段介绍中国文艺家协会这个组织的情况。 它是“和美国作家大会及巴黎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宗旨相同的组织”, 在当前,把“保卫民族自下而上的使命,决定为主要使命”。“中国 文艺家协会是组织了一切有志抗日救国的中国文艺家的统一战线”。 在文艺方针上即“决定集体地建立‘国防文学’,作为对帝国主义和 ‘汉奸’斗争的武器”。并向高尔基提出,“这建立国防文学的问题, 就是协会同人即刻要求先生指导的问题”。最后,希望“先生得知中 国文艺家一致参加民族革命战争的阵线这消息”,使先生精神快慰而 把病情减轻。   这封信发出不久,便传来了高尔基于6月18日病逝的消息。很可能 这是他生前所收到的最后一封慰问信,它记录了来自中国作家对他的 尊敬、爱戴和关怀。所以,苏联将它译成俄文,收录在《高尔基与外 国作家通信集》一书中。   当时,同时决议的另一项议案是:慰问病中的鲁迅先生。   这件事办了没有?如何慰问?是不是如猜测所说:“派代表慰问”。 查阅《鲁迅日记》,这段时间正因先生生病而日记脱记,以至无法查 到当时鲁迅先生收到文艺家协会怎么样的慰问,他的反应又如何?   不过,注意一下孔另境先生的文章,他记录了以上所说的慰问之 事,这是弥足珍贵的文字。   当鲁迅先生逝世后十天,1936年10月29日夜,在鲁迅先生丧仪里 担任“干事”之职的父亲,写了一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我的记 忆》。文章是回忆他和鲁讯的交往和感激、仰慕之情。   文章开头即说:高尔基和鲁迅相继逝世,“这是充满着火药气息 的一九三六年的世界上最大损失”。于是回述:   “我还记得今年初夏中国文艺家协会开成立大会的时候,曾一致 决议用大会的名义分别去慰问这两位正病着的文学家,这执行的职务 后来落在我身上,当我把这两封信送出的时候,心里默祝这两位巨人 不要再麻烦我们第二次才好,不意隔了一个多月,我们西边的这位巨 星突然与世长辞,于是毕竟又由我办了第二次手续,幸而这时更与我 有亲切感的鲁迅先生倒渐渐好痊了,我不断去望望他,心里的乐意是 说不出的。”⑦   在这段文字里,值得注意的是:一,署名中国文艺家协会的慰问 信当时送出两封,即一封给高尔基,一封信给鲁迅。二,高尔基去世 后,协会又送出唁文。三,这三件公函由孔另境执笔,并办理“送出” 手续。   现在,“送”出给西边的信,已经查到其内容,并可确认它正是 出自孔另境手笔的这份公函。另一件送出给鲁迅的仍是慰问信。这是 出于协会的郑重,并不是派人口头表示慰问,仍由孔另境执笔一份公 函。然而,这封信至今下落不明,于是也无法知道它的内容。这是很 遗憾的。   这里,执笔人用“送出”两字,是很有分寸的。致高尔基的慰问 信有三张信纸,发电报是不合适的,那么,通过什么途径送到另外一 个国家,由于当时人都不在了,也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所以无法准确 知晓。然而,给鲁迅先生的慰问信,不妨猜测由执笔者送去的可能很 大。当时孔住在狄思威路(现溧阳路)麦加里,离鲁迅寓所不远,不 久前曾陪同李霁野探访鲁迅。鲁迅为他编的《现代作家书简》写了 “序文”,使这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该书1936年5月初版,拿到样书也 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所以送书送信当由他去是合适的。查阅《鲁迅 日记》,这年他登门的次数较多,当时,孔另境在为助编《中国的一 日》忙碌,曾为该书配木刻插图,主编茅盾嘱他上门请教鲁迅先生。 所以,他说:“我不断去望望他,心里的乐意是说不出的。”   至于文协为什么请孔另境执笔这两封信,他在中国文艺家协会担 任什么职务?这些看来并不太重要,实际上鲁迅当时对解散左联成立 文协有看法,而且重病在身,这样,送信的人选和慰问信的措辞都显 得比较重要。可以估计,这几封信函经过协会常务理事召集人茅盾的 过目和修订,也可能给协会主席夏尊看过,方始送出。协会其它理 事了解此情况的并不多。   1989年,我出差北京的时候,曾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张大明同志 引荐看望沙汀老,问起文艺家协会成立的事,告知已找到当时协会致 高尔基慰问信的原件,沙老回答并没有见过这样的信件。这是很可能 的。   高尔基逝世以后,中国文艺家协会悼念高尔基的唁文,当时也没 有公开发表并作报导,现在只能从曾任苏联驻上海的塔斯社社长罗果 夫的两篇文章中窥得其一二。一篇是《鲁迅与俄国文学》(见《鲁迅 的创作方法及其它》一书,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另一篇是由他主 编的《鲁迅论俄罗斯文学》[1949(上海)时代出版社出版]一书 《编者序》这两篇文章中谈到中国文艺家协会曾在高尔基去世后发唁 电一事,两次谈及的文字内容相仿,现录其后者:   “在高尔基被法西斯特务暗害逝世那一天,上海中国文艺界协会, 在鲁迅领导之下,发了一个电报到莫斯科去,文中说:‘苏联和全世 界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逝世,对于我们,是一个最重大的打击。’在 这寥寥几个字中,表现出了中国文艺界协会及其组织都与领导者鲁迅 以至于全中国人民对不朽的高尔基的态度。”   这段文字很明确地说,在高尔基逝世的时候,中国文艺界协会有 电报去莫斯科表示哀悼。这和孔另境的说法是相一致的。这里,罗果 夫将鲁迅和中国文艺家协会联在一起也是不奇怪的,因为在他的心目 中鲁迅是中国文艺界的领袖。然而,正是由于他作的这个联系,引起 中国史料专家的一番考证:鲁迅先生是否电唁高尔基。有的在长篇考 查后,结论是:“在高尔基逝世的时候,中国文艺家协会可能曾发电 致唁:鲁迅因在重病中,既没有领衔和少数作家一起在那唁电上署名, 也没有几个人另发电报。”⑧这个结论基本上是准确的。也有的说: “罗果夫所说的中国文艺界协会在高尔基逝世时收到(发出)的唁电, 实为‘协会’6月12日寄发的慰问重病垂危中的高尔基的慰问信,因收 到时6月18日高尔基已经逝世。”“也许是罗果夫把‘慰问信’误作 ‘唁电’了。”并进一步说,如果真有“唁电”,在高尔基博物馆自 然也会查到的。⑨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在高尔基逝世的时候,中国文 艺家协会曾发有简单内容的唁电。因为不是信函,寻找可能较不容易, 幸好罗果夫为这一件事作了可贵的记录。   关于中国文艺家协会的这三件公函,可能是这个组织成立后唯一 办到的实事,也是有影响的、有意义的实事,自有其文献价值。如果 不是戈宝权先生的发现和介绍,丁景唐先生的考证,这件事就被湮没 了。特志记录并查考。   注释:   ①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中册第36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5月版。   ②梅雨(梅益):《希望》,载《光明》半月刊1卷2期,1936年 6月出版。   ③李兰:《一个有历史意义的会合》,刊《光明》半月刊1卷2期, 1936年6月出版。   ④《高尔基与外国作家通信集》,1960年苏联科学院出版局出版。 ⑤此文为戈宝权:《高尔基与中国革命斗争》一文中的第六部分。刊 《文学评论》1961年第3期,《新华月报》1961年8月号转载。   ⑥⑨丁景唐:《三十年代中国文艺家协会给高尔基的慰问信》, 刊《新文化史料》l991年4月号。   ⑦孔另境:《我的记忆》,刊《秋窗集》,1937年6月泰山出版社 出版。又《我的记忆———孔另境散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 出版。   ⑧倪墨炎:《鲁迅是否电唁高尔基》,刊《现代文坛随录》上海 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1936年6月7日,中国文艺家协会经过两 个多月的酝酿正式在上海宣布成立。成立会开过两次,第一次是一个 星期天的下午,天气似乎不太好,到会的人热情很高涨,在福州路一 家西餐社,三间打通的房间被六七十人挤得很满,晚到的只能挤到墙 边站立。会议由年龄最长的夏尊主持,傅东华报告筹备经过,这次 会议开得很成功。由于会议内容较多,半天讨论不完,决定再开第二 次。第二次开会在一个小学的教室里,主席是郑振铎,这次会议被国 民党派人蓄意捣乱,大会无法进行只能不欢而散。   这个协会由郭沫若、茅盾、王任叔、王统照、周立波、沙汀、艾 芜等43人发起,第一次成立大会上通过了《中国文艺家协会组织缘起》, 选举茅盾、夏尊、傅东华、洪深、叶圣陶、郑振铎、徐懋庸、王统 照、沈起予9人为理事;郑伯奇、何家槐、谢冰心、邵洵美、宋云彬、 孔若君、朱自清、李健吾、丰子恺等111人参加,体现了这是一个多方 联合的作家团体。   关于第一次成立会的情况,次日《大晚报》等报纸都有报导, 《光明》半月刊1卷2号上特辟《文艺家协会成立之日》专栏,有夏 尊、郑伯奇、陈子展、艾思奇、梅雨、傅东华、许杰、关露、李兰等 九位作家执笔,介绍大会情况和自己的感受。认为在救亡图存的时刻, 结成一个联合战线,共同起来反抗,是有历史意义的。   在现在的文学史料中,关于中国文艺家协会的文献记载,有《中 国文学家协会组织缘起》、《中国文艺家协会宣言》、《中国文艺家 协会简章》附:《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名录》,都是最初成立时发表 的文件。至于有关这个组织的其他活动情况,几乎没有任何记载。正 如茅盾晚年所回忆的:“左联解散后虽成立了文艺家协会,但实际上 未做工作……”①   “实际上未做工作”,情况基本是这样。然而,笔者注意到,在 成立大会上,最后曾有过两个动议,即慰问病中的高尔基和鲁迅。这 两件事做了没有?又怎么被提出来的?为什么在文学史料中没有记载, 也鲜为人知。   关于这两个动议是怎样被提出来的?   梅雨(梅益)说:“六日晚上,即文协成立大会的前晚,有一位 参加文协的朋友在报上看到高尔基病危的消息,特地同我商量,想在 明天大会上提议慰问鲁迅同高尔基。而在当日会场上,我也陆续听到 许多朋友们谈到这一事情,所以我们还没有动议之前,另一位朋友已 正式提出了。自然这提议立刻全体通过,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文 协的态度。”②   因为,文协举行成立大会的前一天,正好是苏联正式发表了高尔 基从6月1日起开始病重的消息,第二天中国的报纸刊登了这则消息, 自然引起了中国作家的重视。对中国作家来说,和高尔基同样重要的 鲁迅,那时也正病着,梅益接着说:“而鲁迅是我们最进步,最有战 斗性的作家的一员,他的健康自然是我们所关心,文协在这次协议上 显示了它对这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作家的敬爱”。   梅益的这番话是准确而有代表性的。笔者最近接到梅益先生来信 说,慰问病中的鲁迅正是由他发言提出,大家赞同的。   三小时的成立会结束后,在大会上全体会员一致决议的这两项方 案是非常具体又有时间性的,需要立即去办妥。怎样去执行呢?有人 说:“发电报慰问苏联文豪高尔基的病,派代表慰问我们敬爱的作家 鲁迅的病。”③这话仅仅是猜测。   实际上,成立会后第五天,一封以中国文艺家协会名义致病重的 高尔基的慰问信件拟就发出了。这封信在国内没有发表,所以,知道 这件事的人很少。25年后,戈宝权先生在莫斯科出版的《高尔基与外 国作家通信集》④查到了这封信件的俄文译件,把它转译回来,又寻 访到高尔基博物馆,找到了中文原件,并撰写了《中国作家慰问高尔 基重病的信和纪念他逝世的悼文》⑤,才使我们了解到这封信的存在 和在苏联备受重视的情况。   以后,戈宝权先生将这封慰问信的照片赠与丁景唐先生。丁先生 据此写了《三十年代中国文艺家协会给高尔基的慰问信》⑥一文,据 丁先生考证,这中文原信出自我父亲孔另境(若君)的手笔,于是又 将照片翻印了转赠给我纪念。   中文原件共三页。用“中国文艺家协会用笺”信纸,直行书写, 约600余字,写于1936年6月12日,信末盖有“中国文艺家协会”横形 会章,全信共分四段。   第一段说明写这封信的起因。中国文艺家协会的会员当得知高尔 基先生病重的消息后,“都觉得异常惊惶”,因此,“在协会中第一 个被提出、被决议的案件,便是致函慰问先生的病状,祝先生早日告 痊。”接着,第二段抒发了对这位“当代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导师”健 康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中国文艺家协会在斯所负主要使命上,特 别需要先生的指导”。第三段介绍中国文艺家协会这个组织的情况。 它是“和美国作家大会及巴黎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宗旨相同的组织”, 在当前,把“保卫民族自下而上的使命,决定为主要使命”。“中国 文艺家协会是组织了一切有志抗日救国的中国文艺家的统一战线”。 在文艺方针上即“决定集体地建立‘国防文学’,作为对帝国主义和 ‘汉奸’斗争的武器”。并向高尔基提出,“这建立国防文学的问题, 就是协会同人即刻要求先生指导的问题”。最后,希望“先生得知中 国文艺家一致参加民族革命战争的阵线这消息”,使先生精神快慰而 把病情减轻。   这封信发出不久,便传来了高尔基于6月18日病逝的消息。很可能 这是他生前所收到的最后一封慰问信,它记录了来自中国作家对他的 尊敬、爱戴和关怀。所以,苏联将它译成俄文,收录在《高尔基与外 国作家通信集》一书中。   当时,同时决议的另一项议案是:慰问病中的鲁迅先生。   这件事办了没有?如何慰问?是不是如猜测所说:“派代表慰问”。 查阅《鲁迅日记》,这段时间正因先生生病而日记脱记,以至无法查 到当时鲁迅先生收到文艺家协会怎么样的慰问,他的反应又如何?   不过,注意一下孔另境先生的文章,他记录了以上所说的慰问之 事,这是弥足珍贵的文字。   当鲁迅先生逝世后十天,1936年10月29日夜,在鲁迅先生丧仪里 担任“干事”之职的父亲,写了一篇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我的记 忆》。文章是回忆他和鲁讯的交往和感激、仰慕之情。   文章开头即说:高尔基和鲁迅相继逝世,“这是充满着火药气息 的一九三六年的世界上最大损失”。于是回述:   “我还记得今年初夏中国文艺家协会开成立大会的时候,曾一致 决议用大会的名义分别去慰问这两位正病着的文学家,这执行的职务 后来落在我身上,当我把这两封信送出的时候,心里默祝这两位巨人 不要再麻烦我们第二次才好,不意隔了一个多月,我们西边的这位巨 星突然与世长辞,于是毕竟又由我办了第二次手续,幸而这时更与我 有亲切感的鲁迅先生倒渐渐好痊了,我不断去望望他,心里的乐意是 说不出的。”⑦   在这段文字里,值得注意的是:一,署名中国文艺家协会的慰问 信当时送出两封,即一封给高尔基,一封信给鲁迅。二,高尔基去世 后,协会又送出唁文。三,这三件公函由孔另境执笔,并办理“送出” 手续。   现在,“送”出给西边的信,已经查到其内容,并可确认它正是 出自孔另境手笔的这份公函。另一件送出给鲁迅的仍是慰问信。这是 出于协会的郑重,并不是派人口头表示慰问,仍由孔另境执笔一份公 函。然而,这封信至今下落不明,于是也无法知道它的内容。这是很 遗憾的。   这里,执笔人用“送出”两字,是很有分寸的。致高尔基的慰问 信有三张信纸,发电报是不合适的,那么,通过什么途径送到另外一 个国家,由于当时人都不在了,也没有留下文字记载,所以无法准确 知晓。然而,给鲁迅先生的慰问信,不妨猜测由执笔者送去的可能很 大。当时孔住在狄思威路(现溧阳路)麦加里,离鲁迅寓所不远,不 久前曾陪同李霁野探访鲁迅。鲁迅为他编的《现代作家书简》写了 “序文”,使这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该书1936年5月初版,拿到样书也 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所以送书送信当由他去是合适的。查阅《鲁迅 日记》,这年他登门的次数较多,当时,孔另境在为助编《中国的一 日》忙碌,曾为该书配木刻插图,主编茅盾嘱他上门请教鲁迅先生。 所以,他说:“我不断去望望他,心里的乐意是说不出的。”   至于文协为什么请孔另境执笔这两封信,他在中国文艺家协会担 任什么职务?这些看来并不太重要,实际上鲁迅当时对解散左联成立 文协有看法,而且重病在身,这样,送信的人选和慰问信的措辞都显 得比较重要。可以估计,这几封信函经过协会常务理事召集人茅盾的 过目和修订,也可能给协会主席夏尊看过,方始送出。协会其它理 事了解此情况的并不多。   1989年,我出差北京的时候,曾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张大明同志 引荐看望沙汀老,问起文艺家协会成立的事,告知已找到当时协会致 高尔基慰问信的原件,沙老回答并没有见过这样的信件。这是很可能 的。   高尔基逝世以后,中国文艺家协会悼念高尔基的唁文,当时也没 有公开发表并作报导,现在只能从曾任苏联驻上海的塔斯社社长罗果 夫的两篇文章中窥得其一二。一篇是《鲁迅与俄国文学》(见《鲁迅 的创作方法及其它》一书,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另一篇是由他主 编的《鲁迅论俄罗斯文学》[1949(上海)时代出版社出版]一书 《编者序》这两篇文章中谈到中国文艺家协会曾在高尔基去世后发唁 电一事,两次谈及的文字内容相仿,现录其后者:   “在高尔基被法西斯特务暗害逝世那一天,上海中国文艺界协会, 在鲁迅领导之下,发了一个电报到莫斯科去,文中说:‘苏联和全世 界的伟大作家高尔基的逝世,对于我们,是一个最重大的打击。’在 这寥寥几个字中,表现出了中国文艺界协会及其组织都与领导者鲁迅 以至于全中国人民对不朽的高尔基的态度。”   这段文字很明确地说,在高尔基逝世的时候,中国文艺界协会有 电报去莫斯科表示哀悼。这和孔另境的说法是相一致的。这里,罗果 夫将鲁迅和中国文艺家协会联在一起也是不奇怪的,因为在他的心目 中鲁迅是中国文艺界的领袖。然而,正是由于他作的这个联系,引起 中国史料专家的一番考证:鲁迅先生是否电唁高尔基。有的在长篇考 查后,结论是:“在高尔基逝世的时候,中国文艺家协会可能曾发电 致唁:鲁迅因在重病中,既没有领衔和少数作家一起在那唁电上署名, 也没有几个人另发电报。”⑧这个结论基本上是准确的。也有的说: “罗果夫所说的中国文艺界协会在高尔基逝世时收到(发出)的唁电, 实为‘协会’6月12日寄发的慰问重病垂危中的高尔基的慰问信,因收 到时6月18日高尔基已经逝世。”“也许是罗果夫把‘慰问信’误作 ‘唁电’了。”并进一步说,如果真有“唁电”,在高尔基博物馆自 然也会查到的。⑨现在可以肯定地说,在高尔基逝世的时候,中国文 艺家协会曾发有简单内容的唁电。因为不是信函,寻找可能较不容易, 幸好罗果夫为这一件事作了可贵的记录。   关于中国文艺家协会的这三件公函,可能是这个组织成立后唯一 办到的实事,也是有影响的、有意义的实事,自有其文献价值。如果 不是戈宝权先生的发现和介绍,丁景唐先生的考证,这件事就被湮没 了。特志记录并查考。   注释:   ①茅盾:《我走过的道路》中册第36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5月版。   ②梅雨(梅益):《希望》,载《光明》半月刊1卷2期,1936年 6月出版。   ③李兰:《一个有历史意义的会合》,刊《光明》半月刊1卷2期, 1936年6月出版。   ④《高尔基与外国作家通信集》,1960年苏联科学院出版局出版。 ⑤此文为戈宝权:《高尔基与中国革命斗争》一文中的第六部分。刊 《文学评论》1961年第3期,《新华月报》1961年8月号转载。   ⑥⑨丁景唐:《三十年代中国文艺家协会给高尔基的慰问信》, 刊《新文化史料》l991年4月号。   ⑦孔另境:《我的记忆》,刊《秋窗集》,1937年6月泰山出版社 出版。又《我的记忆———孔另境散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7月 出版。   ⑧倪墨炎:《鲁迅是否电唁高尔基》,刊《现代文坛随录》上海 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出版。 ---- 〖新语丝电子文库(www.xy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