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
读报告文学《炮击金门》

沈卫平《炮击金门》


  金门岛是台湾海峡里一个依傍大陆的小岛,本来并不为很多的人知晓。1958
年的“八二三”炮击金门事件,使这个小岛名扬四海。

  金门岛的炮火硝烟已经消散多年之后的今天,沈卫平用报告文学的方式对这
一历史事件作真实的追踪表现,不仅仅是要为历史的炮战作出文学的复原。在
“八二三”炮战的主要用意与目的依然存在,祖国一定要实现统一的主题依然明
确的今天,这样的行为对于唤醒人们的记忆,对于人们认识了解这次历史的大事
件无疑很有启示和帮助。《炮击金门》(华艺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一书的出
版,既是对历史事件的文学进入,也是对统一祖国这个政治主题的现实回答。

  《炮击金门》是在全景视角上表现历史大事件的作品。因为时间的迁移和有
关历史帷幕的开启,大量史料的公开和当事人物的坦言,为作者这种全景视角提
供了很大的便利,使得作家有机会从容不迫地从许多角度和方面对事件的起始原
因,进展过程,实施结果作真实的报告,从而使这种全景视角明显地有了通透事
件的表现和效果。作品在炮击行动的构思、实施和结果三个层面上展开追踪描述
的笔墨,在战略谋划的领域表现统帅人物的性格形象,在战术动作中表现基层官
兵的战斗行为,在战争的影响震动中表现事件的意义和作用。作者纵横捭阖,内
外结合,我敌兼顾,打谈并举,对于人们探视历史事件的全貌并使作品尽可能的
获得文学形象性是一个成功的表现。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对于以写实为其根本原则的报告文学创
作来说,也有一个“看热闹,看门道”的问题。那些面对事件只看到外在的表现,
只是用力地描写介绍事件过程的作品,就多属于“看热闹”一类。“八二三”炮
击金门,是一次大规模的激烈炮战,但它的目的正如作者所说:是在用战争的方
式进行和平的忠告。因此,这是一次被战争的导演者赋予了丰富内容意图目的的
战争,是一次有更多画外之音的战争。表现这样的战争,如果不能够意识和理解
到战争之外的那些丰富微妙的内容,单是看见炮火硝烟的场面,就会远离了这场
战争的内在意味。沈卫平的《炮击金门》今天读来还有引人入胜的力量。最为重
要的是,作品真实地报告了这场炮战在组织实施过程中那些奇妙而又智慧的构思
组织内幕,表现了主战一方把握战争主动,巧妙运用战争手段的本领之外,还十
分具体准确和生动地释译了既在战争之中,又在战事之外的那许多政治、军事和
外交等方面的内容,使人在接触这场战争之后,有了一种嚼橄榄的感觉。切实地
感受和体会到了许多艺术和智慧的表现,可以说意味无穷。作品看出了“门道”,
也写出了“门道”。

  “八二三”炮击金门,尽管有着十分丰富的政治内涵,但若是从战争本身的
表现来说,应当说是一次局部的相对单一的战争。对于这样的战争,沈卫平却用
这样大篇幅的书来表现,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可是,在存在着风险的地方,沈
卫平取得了成功。这种成功的取得,既得力于作者对事件内涵的挖掘,也得力于
作者在真实生活基础上对不同身份的人物性格行为的文学表现,尤其是把毛泽东
这位战争的总导演的形象表现得十分突出。作品整体布局开阔严谨,叙述语言生
动流畅,把相对抽象的炮战、空战和海战分解描写得很有欣赏趣味。(《人民日
报》)

回到“书评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