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交者: 上海工人 于 November 13, 2004 00:53:54:
从网上的介绍大致得出这么一个印象:西译是具规模的,有3万多注册学生。学生是无辜的。在四川高考落榜的学生,不一定比北京上海录取的学生分数低。各地录取分数线不一样,分数线一划,考生纷纷落榜,对十七、八岁的青少年是不公平的。丁校长挺身而出,挑起建设大学,为8、9点钟的太阳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大梁,何等的long term strategic plan啊!
民办大学,学历不为教育部承认,是民办大学学生的悲哀。对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持同情的态度,积极的愿望。报纸上曾经报导过在北京打工的外地民工的子女因为没有户口,不得在京就地入学。有志者,为了不让孩子们失学,办起了小学,让太阳一同升起。但无论如何努力跟教育部门交涉,民办的太阳就是不能升中学。
如果西译规模的确跟国立高等学校相当-从学生住校,集中管理,不得谈恋爱,等等看来应该如此-则我认为应该纳入正式编制,比如并入西北工业大学,称西译学院,保留自行学费标准,丁校长改任院长,由院董事会监督,不由西工大校长任命,就向当年八路军改国军,名义上规蒋委员长指挥,但毛主席是由中共中央任命的一样。相对独立,国家基本不投经费或只投很少的经费,学历规西工大管辖。对学生是鼓舞人心的嘛。在北美,一些大学的医学院、商学院就是在这种框架下运作的。五十年代的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运动应该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