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子: coconut把你的私人信件公开贴出来了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Xiaohua 于 January 21, 2003 19:44:55:

ZT:"如果这篇书评发表了,我必定撰文抨击之。" Tue, 21 January 2003 19:01

====================================================
From: huajie
To: 周毅, 周荣庭, 张润志(动物所), 张明国, 张开逊, 张洪林, 曾国屏, 尹传红, 杨玉圣, 杨虚杰, 邢宇皓, 武夷山, 星河, 吴燕, 吴岩(北师大), 吴国盛, 田松(哲学系), 陶世龙, 苏贤贵, 潘涛, 马惠娣, 刘县书(中国青年报)
Subject: 又吵起来了
Date: 2002-12-30 18:41:50
====================================================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sieg
To: smfang@yahoo.com ; sieg@etang.com ; whongbo@95777.com ; foofoo@online.sh.cn ; silu@etang.net
Cc: kejishiye@163.com
Sent: Monday, December 23, 2002 6:15 PM
Subject: Re RE: 准备按此发表


所以嘛,我说就不要发表了。
犯不着为这样的事情花精力,因为他撰文抨击了,那我也会撰文还击,这样一来就会把矛盾公开化,我认为这虽然对双方的尊严维护有所帮助,但对科普没什么帮助。而且明年我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不想因为这件小事耗费更多的力气。
还有就是:方先生你在书中反复强调人要长寿,当吃七分饱,所以,你还是别花那么多时间撑着自己为好。至于你所拥兵自重的那些生物化学知识,应该是产生于实验室而不是文摘资料,你曾经在反对那些国内保健品的战斗中工作得很出色,但这一次,你工作得很令人失望,至少,你的表现让我觉得你缺乏一个科学家应该有的就事论事的治学态度。


>如果这篇书评发表了,我必定撰文抨击之。
>书评应该是读者读了以后自觉有感而发的,而不是硬塞的。
>方某的书有过许多书评,有认识的人写的,有不认识的人写
>的,但是没有一篇是塞出来的。没有必要硬找人无话找话地
>写评论。那是对我的著作的侮辱。
>更不要去找这种把无知当幽默、连起码的阅读能力都没有、
>既愚蠢又固执的人写书评。老实说,让这种人写书评,是对
>我的著作和对读者智力的双重侮辱。人愚蠢不可怕,固执也
>不可怕,既愚蠢又固执,不可理喻,则最好敬而远之,让他
>自得其乐。我花了那么多时间来开导这种妄人,真是吃饱了
>撑的。
>
>方舟子
>
>-----Original Message-----
>From: sieg [mailto:[email]sieg@etang.com][/email]
>Sent: Monday, December 23, 2002 12:38 AM
>To: whongbo@95777.com; foofoo@online.sh.cn; silu@etang.net; smfang@yahoo.com
>Cc: sieg@etang.com; kejishiye@163.com
>Subject: Re 准备按此发表
>
>
>我觉得很好,谢谢。但失去了很多有趣的语句,感觉像是方舟子同志硬是在给我们讲笑
>话。:-)
>
>只是署名能否换成‘齐格弗里德’或者“湿婆”?谢谢。阿文实在太不好听咯。
>
>还有,以后如果还需要写书评的话,最好不要把这么缺乏幽默感的作者塞到我这里,科
>学的精确表述在这里已经成了科学的权威表现。
>
>
>>Sieg:
>>你好!我准备按此发表,改动不大。你看是否可以?
>> 王洪波
>>
>>
>>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Shi-min Fang
>>To: Sieg ; lf
>>Cc: ;
>>Sent: Friday, December 20, 2002 7:16 PM
>>Subject: RE: 点评和处理意见,见附件。
>>
>>
>>>
>>> >
>>> > 那就你坚持绝大部分科普的严肃写作的可能性。
>>> > 而我坚持绝少部分科普的有趣写作的必要性。
>>> >
>>>
>>> 所以你就用绝少数的必要性来评论绝大部分的可能性?
>>>
>>> >
>>> > > 你把“外行的评论”和“专家的介绍”搞混了。
>>> > 基于作者知识背景来判断作品的好坏,我认为这是一种过时的态度,当然,你可
>以保
>>> > 留这个态度。
>>> >
>>>
>>> 这不是什么“过时的态度”,而是中国还必须引进的专业态度,对科学写作更是如
>此。
>>>
>>> > 是这样。不过,同样也不能保证的是:任何一个读者都不懂其著作,就像再糟糕
>的老
>>> > 师也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听不懂他的课,虽然他坚持这么认为。
>>>
>>> 一个读者就能推到任何一个读者?
>>>
>>> > 这个世界上只有纯粹的数学推理,是可以百分百的在传播中不被误读的。至于逻
>辑结
>>> > 构那是个客观存在的对象,而后面你说的合乎逻辑的应用,很有可能只是一种主
>观上
>>> > 的幻觉,就如同黑格尔认为他的那套是合乎逻辑的应用。
>>> >
>>>
>>> 纯粹的数学推理,对不懂数学的人,或粗心大意的读者,同样会被误读。
>>> 一个推理是否合乎形式逻辑,是任何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判断的。如果你连
>>> 逻辑的可靠性都要否定,那么就是等于承认了胡说八道的合理性,别人
>>> 根本就没有必要再认真对待你的任何评论。
>>>
>>> >
>>> > 是,上次没说清楚,但你的回文也没写清楚你加的基因漂移、自组织是达尔文之
>后另
>>> > 外有人添加的,这点是我这个外行指出的。
>>>
>>> 你说的是“进化论”,又不是特指某个时期的进化论,暗含的意思当然是现代的进
>化
>>> 论,
>>> 我为什么要写清楚达尔文之前之后?
>>>
>>> > 达尔文说的其他各种原因,在与神学争论的时候并没有作为主要被攻击的对象,
>相反
>>> > ,是我理解的那个单线因果关系,才是当时争论的焦点所在,虽然在生物学上我
>是外
>>> > 行,但好在历史还是记载了很多能够让不是内行也能充分理解的史料,这些史料
>里,
>>> > 包括以下内容:
>>> >
>>>
>>> 你对进化论史料的掌握既不完全又没有理解。在达尔文学说中,从来不存在你理解
>的
>>> “单线因果关系”。
>>>
>>> > 1、在达尔文之前,有关《造物遗痕》的争论已经空前激烈,争论焦点就是生物究
>竟
>>> 是
>>> > 自然进化,还是神创;
>>> > 2、达尔文和华莱士联合发表他们的观点时,主要观点就是自然选择,而不是其他
>各
>>> 种
>>> > 因素;
>>> > 3、论物种的起源的副标题就是通过自然选择的方式,这种传播上的重点突出,使
>得
>>> 矛
>>> > 盾焦点迅速对准神创论;
>>>
>>> 对准神创论的是“来自共同祖先的物种起源”这个事实。自然选择学说在达尔文生
>前和
>>> 死后
>>> 近百年间很少有人接受。
>>>
>>> > 4、书里的主要观点就是两个:1、物种不断改进以适应周围的环境;2、自然选择
>有
>>> 生
>>> > 存和再生能力的生物体以缓慢形成新物种,并且,这是首要机制;
>>>
>>> 书的另一个主要观点是共同祖先学说,这才是和神创论的冲突所在。
>>>
>>> > 5、是受物种起源刺激大大的教会与达尔文他们展开了激烈辩论,这种与神创论的
>斗
>>> 争
>>> > ,终于在1871年以后使公众舆论对猴子变成人这个命题进行了刻意的线性因果关
>系解
>>> > 读,在这方面,传媒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
>>>
>>> “猴子变成人”是个“进化事实”的不准确表达,不是“线性因果关系”。
>>>
>>> > 因此,当公众和我一样都是从历史资料中去读解进化论的时候,首先将物竞天择
>作为
>>> > 达尔文理论的核心理论来理解,是相当正常并正确的。
>>> >
>>>
>>> 你可能没有认真读过《物种起源》。不久以前我刚好在一篇文章里谈到这个问题:
>>>
>>> 如果我们一定要给生物学找一个生日的话,可以把它定在1859年11月24日。
>>> 在那一天,达尔文经过20年小心谨慎的准备,出版了《物种起源》。从此生物学
>>> 的研究与超自然因素断绝了一切关系,而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这本伟大的著作
>>> 包含着两个主题:首先,它试图证明一个事实,即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其他生物进
>>> 化而来的,而且都来自共同祖先;其次,它试图证明一个机理,即自然选择是生
>>> 物进化的最主要方式。有关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如此的众多和确凿,到达尔文逝世
>>> 时(1882年),他的“共同祖先学说”基本上已被生物学家们所一致接受。但是
>>> 他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命运却完全不同。在他的生前和逝世后相当长一段时间
>>> 内,都只有少数生物学家接受自然选择学说,而多数生物学家虽然接受生物进化
>>> 的事实,却宁愿用后天获得性遗传或巨突变等其他现在已知是错误的机理解释这
>>> 个事实。直到1950年代,自然选择学说才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这时候距离达尔
>>> 文提出这个学说已近百年。
>>>
>>> >
>>> > > 不过度诠释不等于就诠释不足。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
>>> > 对。但这个判断也不是独由你来下。因为科普知识是公共知识而不是独创知识,
>所以
>>> > 你只是将之转录书写了出来,于是你就并非能天然独占判断正误的权力,更何
>况,我
>>> > 写的很多内容,不是你生物学里的内容。
>>> >
>>>
>>> 你既然是要替我归纳我书写出来的公共知识,把我反驳的观点硬当成是我的观点,
>>> 那么我当然有判断你归纳正误的权力。在生物学的问题上,我当然比你更有判断能
>力。
>>> 如果你的其他内容是根据对生物学知识的误解推出的,那么当然很可能是错误的。
>>> 在错了的时候要玩相对主义,是无济于事的。
>>>
>>> 方舟子
>>>
>>> >
>>> > > > Yours
>>> > > > Sieg
>>> > > >
>>> >
>>> >
>>> > > > > -----Original Message-----
>>> > > > > From: Sieg [mailto:[email]silu@etang.net][/email]
>>> > > > > Sent: Thursday, December 19, 2002 11:48 PM
>>> > > > > To: lf
>>> > > > > Cc: Shi-min Fang; whongbo@95777.com; kejishiye@163.com
>>> > > > > Subject: Re: 点评和处理意见,见附件。
>>> > > > >
>>> > > > >
>>> > > > > 各位好,没想到大家会这么激烈地争论一篇很短的书评,看来中国的科普
>事业
>>> > 大有
>>> > > > 潜力
>>> > > > > 好挖。:-)
>>> > > > > 我说说我个人的想法。
>>> > > > > 科学是严肃的,但宣传科学就不是非得板脸不可。我不知主要引起争议的
>地方
>>> > 在哪
>>> > > > 里,
>>> > > > > 我自己的观点是:正如文学和文学批评是两回事,科普和科普评论也是两
>回事
>>> > ,如
>>> > > > 果后
>>> > > > > 者只是前者原来意思的简化复述,那么,我认为让作者本人自己写个简介
>更合
>>> > 适些
>>> > > > 。-
>>> > > > > -如果我们认可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是有其合理性的,那么,我们就应当给
>予书
>>> > 评以
>>> > > > 更宽
>>> > > > > 广的发挥空间。
>>> > > > > 我可以给一个现成的例子。在当年美国发射先驱者10号时,他们曾在上面
>搭载
>>> > 了一
>>> > > > 张金
>>> > > > > 属片,上面画着一些关于地球知识的符号,比如男女人体、二进制以及放
>射性
>>> > 线条
>>> > > > 等
>>> > > > > 等。当时的很多评论是外行写,写得相当幼稚而可笑,据萨根的书里记
>载,有
>>> > 人的
>>> > > > 评论
>>> > > > > 是这么写的:
>>> > > > > “作为有着十四条腿的瘦小的蜘蛛说几句”,从仙女座第九号行星的背后
>传来
>>> > 的一
>>> > > > 个声
>>> > > > > 音说道,“我已经研究过来自地球生物的明信片,我嗤之以鼻。他们把我
>们这
>>> > 一物
>>> > > > 种画
>>> > > > > 成漫画,而且画得又抽劣又不恰当,除了其它的歪曲,竟把我们的一条右
>腿画
>>> > 得比
>>> > > > 其它
>>> > > > > 十三条腿都长。还有,后面直立的那个几何形生物明显地以背对着我们。
>另外
>>> > 那两
>>> > > > 个生
>>> > > > > 物中的一个用十分下贱的姿势伸出五条触角。我们这些智慧蜘蛛没有什么
>理由
>>> > 可以
>>> > > > 怀
>>> > > > > 疑,这件东西是一份宣战书。右边画的那个生物显示出有从肩膀上射箭的
>才能
>>> > ,用
>>> > > > 意更
>>> > > > > 是特别邪恶,不祥地预兆着我们将和地球生物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殊死
>的战
>>> > 争。
>>> > > > ”
>>> > > > >
>>> > > > > 但是,可取之处恰恰在于这一点:如果这些评论全然是学术报告的翻版的
>话,
>>> > 那么
>>> > > > ,公
>>> > > > > 众对这件事情的知情程度,将极大的降低。--传播精度和传播幅度之
>间,往
>>> > 往是
>>> > > > 反比
>>> > > > > 关系。
>>> > > > > 我之所以将衰落的重点落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因为书中给出的其他原
>因,都
>>> > 是老
>>> > > > 生常
>>> > > > > 谈,我在平时报刊杂志上都已看得不要看,但是,关于自由基以及基因端
>点受
>>> > 损变
>>> > > > 短等
>>> > > > > 等知识,却是有新鲜的地方的,而且也是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只有当
>作者
>>> > 所阐
>>> > > > 述的
>>> > > > > 内容深度超过一般读者的常识时,其科普的作用方能体现出来。
>>> > > > > 至于短文中所隐隐含着的对衰老的人文式的考虑,只不过是我自己考虑问
>题的
>>> > 方式
>>> > > > ,因
>>> > > > > 为我不想重复以同一个角度出发,把衰老过程再一次用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这样
>>> > 的观
>>> > > > 点再
>>> > > > > 说一遍。
>>> > > > > 由于平时经常看discovery或国家地理杂志之类的节目,所以我对人类具备
>自
>>> 觉
>>> > 意
>>> > > 识
>>> > > > 故
>>> > > > > 而产生死亡恐惧这个话题相当敏感。我想,要是没有这种自觉意识,研究
>人为
>>> > 什么
>>> > > > 会死
>>> > > > > 亡,以及医学自身的发展,都会成为无关紧要的学术活动。当然,你可以
>说我
>>> > 的这
>>> > > > 想法
>>> > > > > 只是个臆测,因为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但问题就是在于
>:考
>>> > 古学
>>> > > > 家只
>>> > > > > 有在古人类的墓穴中,发现了有陪葬用的鲜花遗留到今天还保存着的花
>粉。-
>>> > -如
>>> > > > 果哪
>>> > > > > 天谁能找到大猩猩为大猩猩挖的墓穴,并且找到陪葬品,那么,我想我的
>确是
>>> > 在臆
>>> > > > 测。
>>> > > > >
>>> > > > > 爱因斯坦这话我写错了,今天上午买鞋子时就忽然想起这错误,人家原来
>意思
>>> > 应该
>>> > > > 是这
>>> > > > > 个世界最不可理解的,竟是它偏偏是可以理解的。
>>> > > > > 但这不妨碍由此构成的自相关结构。如果用数学语言表述比较困难的话,
>那么
>>> > ,举
>>> > > > 个实
>>> > > > > 际例子更方便:计算机数据结构里有指针结构,当指针所指的地址就是它
>自己
>>> > 时,
>>> > > > 就构
>>> > > > > 成了一个最简单的自指。当然,它是最小单位,所以无法由此进一步讨论
>一些
>>> > 因为
>>> > > > 含有
>>> > > > > 语义内涵而造成的悖论。
>>> > > > > 对于进化论,由于它把一切都解释为环境来淘汰不适应环境的品种,于是
>一切
>>> > 都决
>>> > > > 定论
>>> > > > > 了,我们可以这么来套公式:
>>> > > > > X物种的这个性状之所以保留到现在,是因为这个性状适应这个环境。
>>> > > > > X物种的那个性状之所以不能保留到现在,是因为那个性状不适应这个环
>境。
>>> > > > >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我是个外行,对以上说法不能乱发表意见。但是,从
>逻辑
>>>
>>> > 的角
>>> > > > 度来
>>> > > > > 看,我却能说这么个因果关系不一定成立。有可能是存在这么种情况:我
>们在
>>> > 根据
>>> > > > 事后
>>> > > > > 的结果,来寻找造成这结果的原因,但实际上存在的原因却有很多个。可
>是,
>>> > 进化
>>> > > > 论只
>>> > > > > 给出唯一的一个解释当做原因:适者生存。
>>> > > > > 当然,我只是在逻辑上保留我对进化论的怀疑,但在应用上无疑我会选择
>进化
>>> > 论,
>>> > > > 因为
>>> > > > > 在诸多解释关于人类由来的学说中,进化论是最进步的一个纲领。
>>> > > > > 但是,最进步的并不代表不能对它怀疑。
>>> > > > > 总之,我认为由于写书评的作者和写书的作者完全是两个人,所以即便他
>们说
>>> > 的是
>>> > > > 同一
>>> > > > > 个话题,说出来的内容也可能是大相径庭的,但是,如果双方的写作路线
>都是
>>> > 归属
>>> > > > 于同
>>> > > > > 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式下的话,那么,这种大相径庭就是应该可以容忍的,
>正如
>>> > 书里
>>> > > > 写的
>>> > > > > 对待生命资本时,有的生物选择了低繁殖高寿命策略,有的生物选择了高
>繁殖
>>> > 低寿
>>> > > > 命策
>>> > > > > 略,它们虽然在路线上大相径庭,但并不违背同一个宇宙下的规律。
>>> > > > > 谢谢。
>>> > > > > Yours
>>> > > > > Sieg
>>> > > > >
>>> > > > > Wir müssen wissen
>>> > > > > Wir werden wissen
>>> > > > > ----- Original Message -----
>>> > > > > From: lf
>>> > > > > To: Sieg
>>> > > > > Sent: Friday, December 20, 2002 12:57 PM
>>> > > > > Subject: Fw: 点评和处理意见,见附件。
>>> > > > >
>>> > > > >
>>> > > > >
>>> > > > > Lu Fang
>>> > > > > International Rights Director
>>> > > > > International Division
>>> > > > > Shanghai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ublishers
>>> > > > > 450 Ruijin Er Road
>>> > > > > Shanghai 200020, P.R.China
>>> > > > > Tel: 0086-21-64736828
>>> > > > > Fax: 0086-21-64730679
>>> > > > > Email: foofoo@online.sh.cn
>>> > > > > ----- Original Message -----
>>> > > > > From: 王洪波
>>> > > > > To: lf ; Shi-min Fang ; 科技视野
>>> > > > > Cc: 方在庆
>>> > > > > Sent: Friday, December 20, 2002 12:29 PM
>>> > > > > Subject: 点评和处理意见,见附件。
>>> > > > >
>>> > > > >
>>> > > > >
>>> > > > > ----- Original Message -----
>>> > > > > From: lf
>>> > > > > To: Shi-min Fang ; whongbo@95777.com ; 科技视野
>>> > > > > Cc: 方在庆
>>> > > > > Sent: Friday, December 20, 2002 11:28 AM
>>> > > > > Subject: Re: 略作加工
>>> > > > >
>>> > > > >
>>> > > > > 随便什么结构和规律,总是要理解在先吧?没有理解,谁来认识到这些规
>律性
>>> > 和结
>>> > > > 构呢
>>> > > > > ?
>>> > > > > 文章作者的话是不严谨,但是,这文章又不是学术论文。我仍然坚持看文
>章要
>>> > 看大
>>> > > > 的方
>>> > > > > 面,细节上何苦这么挑剔?
>>> > > > > Lu Fang
>>> > > > >
>>> > > > > ----- Original Message -----
>>> > > > > From: Shi-min Fang
>>> > > > > To: lf ; whongbo@95777.com ; 科技视野
>>> > > > > Cc: 方在庆
>>> > > > > Sent: Friday, December 20, 2002 11:08 AM
>>> > > > > Subject: RE: 略作加工
>>> > > > >
>>> > > > >
>>> > > > > 与爱因斯坦的原话完全不搭界。爱因斯坦指的是这个世界结构的规律性,
>>> > > > > 而根本不是人的理解能力。
>>> > > >


[更新: Tue, 21 January 2003 19:06]

http://www.csc.pku.edu.cn/forum/index.php?t=msg&th=81&rid=&S=fe5931814228a3c62ae2e5e869b459b9&pl_view=&start=0#msg_182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