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路戰娃子跋涉60年(中時晚報)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JZ 于 2005-4-24, 10:28:15:

2005.04.24  中時晚報
返鄉路戰娃子跋涉60年
(邱慧君)


60年前,77蘆溝橋事變引燃對日抗戰戰火。時隔一甲子,身負祖父「中日終將一戰」預言而命名為「戰」的國民黨主席連戰,即將踏上故土,在為兩岸打開僵局大門的政治使命外,也將尋訪童年時的出生地與記憶,歷史造成兩岸分隔的風塵與歲月,讓連戰的這一步,走了漫長的60年。

要談連戰,就要把時序拉得更遠,自康熙年間由福建省漳府龍溪縣遷至台南寧南坊馬兵營的連家,到連戰是第9代,按目前的省籍眼光分類,算得上是「正港本土的台灣人」,但一個父母都是台南人的本省子弟,為何會出生在遙遠的陝西西安?


當時滿懷抗日思想的連戰祖父連橫,不願兒子連震東受日本殖民統治,命連震東回大陸「為祖國效命,余與汝母將繼汝而往」。帶著父親一封手書,連震東找到父親友人、國民政府委員張繼,追隨張繼自北平而西安而重慶,直到民國34年台灣光復才回台。

連震東於北京工作時,經由父親友人洪炎秋的介紹認識趙蘭坤,隨即結為連理。連震東曾為文表示,當時他一個台灣人隻身在北平,與趙蘭坤都未曾打聽過對方就遽結連理,對趙蘭坤「不怕遇人不淑」十分佩服,「或許是三生石上早訂的姻緣」。

民國25年8月,連戰在西安出生,連橫於同年6月逝世,但逝世前交待子媳「若生男子就叫戰,除寓有自強不息的意義之外,還有克敵致勝、光復故國、重整家園的希望」,趙蘭坤為中和干戈之氣,取號為「永平」。當時連震東擔任西安中央戰時幹訓練團政治教官,隔年即爆發對日抗戰,連戰1至9歲的童年都在烽火下成長。

回憶那段童年歲月,連戰曾自述,他最深的印象是「躲日軍轟炸的防空警報」,而喝白水滲鹽太平洋湯、吃混著砂石的八寶飯、穿著縫縫縫補八卦衫的生活;年紀小小的連戰不懂得苦,只記得母親到學校教書擔心他亂跑,總是拿個小板凳、畫了小圈圈叫他坐著,若是母親回家後發現他曾跑出圈外,逃不了一場好打的教訓。民國34年8月日本投降,與父母同住重慶的「戰娃子」,和街坊們興奮的拿著國旗歡迎帶來勝利的蔣委員長,稍後,連震東先奉命先回台參與接收工作,趙蘭坤則帶著年紀小小的連戰開始艱難的返鄉行程,先坐船由重慶南下,經過長江沿岸各省到達上海,住在姑父林伯奏家中,再與親戚們帶著祖父的遺稿與靈骨一同坐船回到台灣。

由於連橫信佛、遺言火化,連戰是自上海東本願寺取回骨灰返台。但祖母沈璈於28年病逝時,西安沒有火葬場,連震東先將母親葬於長安縣南鄉清涼寺,後因大陸赤化,華北處處烽火,沈氏遺骨便一直留在西安;民國76年政府開放探親後,連戰委託父親一位陝西籍舊屬王保民代為返鄉修葺沈墓,並在86年接受媒體專訪時首度透露,他有意將祖母之墓遷回台灣與祖父合葬。

然而,由於連戰一直位居重要公職,雖然兩岸交流多年,仍不可能回大陸拜祭,遑論將祖母遺骨遷回,而此次連戰能親自前往西安拜祭祖母之墓,對連家來說,總算是略盡孝思,稍微彌補為人子孫長年無法親祀的遺憾,也為日後遷回遺骨做準備。

歷史與家世交織而成的特殊際遇下,讓連戰的人生與中國近代史如此緊緊相扣,當年年僅10歲、少不更事的娃娃,再次踏上故土,已是經歷風浪、統領一黨的政治領袖;60年的歲月,在歷史長輪中只是星光一瞬,但放諸人世,對國家、個人的巨大影響難以言喻。當連戰再次踏上大陸,若是回想起多年前他捧著祖父骨灰顫顫巍巍踏上船板的那一刻,相信也必是五味雜陳,更難免懷有一絲「少小離家老大回」的滄桑與感傷。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