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什么是文本分析•论韩寒代笔事件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重来 于 2012-02-08, 03:32:23:

ZT什么是文本分析•论韩寒代笔事件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11a96e0100zsls.html

什么是文本分析•论韩寒代笔事件 (2012-02-07 01:15:40)转载▼
标签: 韩寒 方舟子 张放 古文尚书 红楼梦 文本分析 代笔 校园 分类: 浮世记
在关于韩寒诸作品的代笔质疑事件中,“文本分析”这个术语使用的频率很高。所有文科研究生对文本分析法都不会陌生。这个方法得名自英美新批评流派,简单地说,文本分析法是指通过对已发表或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细读、精读,来分析和评论的一种批评方法。
文本分析这种方法在我国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只不过有其实而无其名。古典文献学常用的“考据”一词,跟文本分析比较接近(但并不等同)。这种方法在文献学中常用于考证古籍的真伪,也就是“辨伪”。我国文学史上有两个最著名的文本分析辨伪案例:一个是《古文尚书》,另一个是《红楼梦》。
《尚书》是西周及西周以前的文献汇编,传说有一百多篇。由于战乱、焚书等原因,到西汉时,《尚书》篇目已不全。剩存的这些《尚书》篇目用西汉流行的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共二十多篇。
汉武帝时,鲁共王为了扩张自己的宅基地,拆迁孔子旧宅,结果发现了墙壁内夹藏的一些古书。这些古书用蝌蚪古文写成,其中就有《尚书》的一些篇目。这部分《尚书》被称为《古文尚书》。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东汉以后,《古文尚书》就消失了。东晋元帝时期,一个叫梅赜的官员(豫章内史),给皇帝献书,说他献的是《古文尚书》,有孔子后裔孔安国所作序言和注释。梅赜版《古文尚书》一共58篇,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现在流行的《十三经注疏》,里面收录的《尚书》就是梅赜版。
刚开始,大家只是有点疑惑。比如宋朝的吴棫、朱熹等人,就表示很奇怪:为什么同样是《尚书》,《今文尚书》念起来语句拗口(“佶屈聱牙”),而《古文尚书》多出的那25篇中的大部分却念起来比较顺口?
到明朝,有一个叫梅鷟的学者发现了孔安国注释的几个小问题。比如《尚书·禹贡篇》中有一句话“浮于积石”,孔安国注释为“积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经也”。梅鷟经过考证发现“金城”这一地名,是在孔安国之后才出现的,(孔安国生活在汉武帝时代),因此这个注释不可能是孔安国本人写的。
质疑者越来越多,疑点也越来越多,被发现的错误也越来越多。到清朝时,阎若璩的著作《尚书古文疏证》一共找出了128条证据,证明梅赜版《古文尚书》是伪书。既然注释有问题,那么《古文尚书》的经文也可能有问题。后来清朝的丁晏,又发现《古文尚书》不少句子是摘取先秦典籍中的文句,模仿《尚书》的体例拼凑而成的。比如,《大禹谟》中有一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其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两句改编自《荀子·解薮篇》,原句是“人心之危,道心之微”。而“允执厥中”则抄袭自《论语·尧曰篇》。
到今天,《古文尚书》之伪已成学界通识。质疑《古文尚书》,历代学者用的方法主要就是文本分析法。因为梅赜早已入土,不可能把他从坟墓里拉起来对质。
《红楼梦》后四十回作者的发现,用的也同样是文本分析法。刚开始,大家只是发现书中人物的结局跟第五回里的薄命司判词及《红楼梦曲》里的暗示不一致。于是开始找证据。……后来,我们都知道了,胡适俞平伯等人考证出一个高鹗,认为后四十回是高鹗的续书,而非曹雪芹原作。现在不论哪个出版社出版《红楼梦》,作者一栏一般会同时署名曹雪芹、高鹗。

现在回到韩寒《三重门》代笔事件。
目前对《三重门》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点,韩寒中学时英语不好(有韩寒英语考试成绩和韩寒自己的话为证),但是《三重门》里有一些段落和句子显示了较高的英语功底。也就是说,写出这些句子需要较高的英语功力。那么,韩寒是怎么做到的?
第二点,韩寒中学时文学知识贫瘠,甚至较差(有韩寒语文考试成绩和韩寒自己的话为证),但是《三重门》里有不少句子和段落显示出了较高的文学知识水平。也就是说,写出这些句子需要作者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那么,韩寒又是怎么做到的?
第三点,《三重门》里有一些段落显示出作者具有超越一名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比如对妓女价格的了解,对女孩撒娇的评论,对大学生活的熟悉等等。那么,中学生韩寒是从哪里获得这些“知识”的?
(这些结论详见张放的新浪博文《我不信》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c19620102dubr.html )

就目前来看,方舟子和张放等人的质疑,使用的就是文本分析的方法。他们的质疑确实没有超出学术争鸣的范围。要证明自己的清白,韩寒就必须明确回答以上三个疑问,而不是晒手稿,或者家书。
韩寒在1月29号发了一篇博文《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见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01280b0102e0ib.html ),尝试回答质疑,但遗憾的是,他的回答并不在点上。

比如对于第一点疑问,韩寒的回答大意是说:自己凭的是翻字典,巧妙运用了几个生僻单词。(见博文之“问题2”)。这个时候,韩寒就应该举例,自己是怎么巧妙运用的。比如他是如何在字典里找到pit, pond, pool这几个单词,用的是什么字典。
同理,对于第二点疑问,韩寒的回答依然是说自己小时候阅读量很大,巧妙运用了一些生僻的书籍和典故什么的。这个时候,他就应该具体回答,并给出具体书名。比如《三重门》里有一段话,描写的是林雨翔对女主角Susan的美貌的认知,文中一连引用了:杜甫诗歌《佳人》“绝代有佳人”,曹植《美女赋》“美女妖且闲”,《西厢记》“只叫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红楼梦》“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的,何等眼熟”。韩寒就应该回答这一段这些引文他是通过什么书籍找到的:是自己一本本地在图书馆翻阅杜甫诗集、《西厢记》、《红楼梦》,还是从哪篇文章或哪本书籍看到别人这么用了,所以自己照搬过来。——书袋不是想掉就能掉的,得知道去哪里找。
对于第三点疑问,韩寒的回答是“胡闹。吴承恩去西天取过经啊”。先不说《西游记》是不是吴承恩创作的,我在此只说创作心理的一般原则。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比如说,描写大学生活的时候,作家本人可以不必有大学经历,但是他一定要对大学生活有所了解,这样他才能写得出来。因此,韩寒就应该回答妓女的价格、大学生活……等等超越中学生阅历范围的那些经验,是从哪里听来的或者看来的。只有这样,韩寒才能消除读者心中的疑问。

我希望方舟子等人能够继续质疑下去,因为作为一名普通读者,我想知道真相。当然,韩寒有权利在质疑面前保持沉默。质疑是质疑者的事情,韩寒可以回答,也可以不回答。不管怎样,都不必晒手稿,也不必晒家书。

注:本文关于《古文尚书》的辨伪过程,参考自各类古典文献学教材。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