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蜣螂 于 2011-02-25, 19:00:03:

回答: 获悉导师81岁因病去世,会“突然之下,悲痛不已”的举手? 由 JFF 于 2011-02-25, 15:03:07:

昨天,也就是公元2010年八月二十四日,我异常震惊地得到苏铭德教授 客死异乡的消息,讣告发布在北美华人的互联网上(http://www.cc4cc.com/frontpage/Newnews/newshtml/833B5B5D8E7DC07504F1BCB010048FF0.htm);这天离他去世已有两个多星期了。网上零星的消息拼构出苏教授最后岁月的心酸画面:67岁的他,在为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工作八年后,前不久失去了工作,然后通过老朋友的介绍去了加州一个公司重新开始工作,八月八日旧金山警察发现他死在自己的汽车里。因为没有亲人在身边(妻子在国内,唯一的儿子在德国),警察只有通过他的前克莱斯勒德的同事找到他的身份线索。他的儿子被通知来美处理后事,而他国内的妻子还不知道。目前苏教授的遗体还停放在当地警察局。

作为苏铭德教授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学生,自从毕业后,就再没有跟他见过面。十多年的海外飘零,没想到苏老师尽然离我这么近, 可是已经没机会跟他再见面了!思绪带我回到二十多年前的清华园,我抑制不住地想写些什么,不仅为怀念一个师长,更为记录一个普通而伟大的灵魂。前不久,国内一位近百岁的权贵学者去世,铺天盖地的媒体报道,歌功颂德的纪念文章;极近哀荣的悼念活动,尽显谄媚之能事。苏铭德教授,一位勤勉学者,一位为人师表者,一位真诚正直的人,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在清华本科五年,苏铭德教授是唯一教过我们两门专业课的人,一门是“空气动力学”,一门是“计算流体力学”,因而,他也是跟我们打交道时间最长的教师之一。八十年代末,中国社会处于激烈的转型期,各种思潮和诱惑泛滥于校园,平和而宁静的求知已不是大多青年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而执着清贫的苏老师还在孜孜不倦地传承教书育人的衣钵 。他每门课的教材都是自己编写,手刻的讲义上密密麻麻的数学公式和符号映衬着他娟秀清晰的字体让人叹为观止。同室的王同学还记得通宵达旦帮他装订讲义,蹬三轮车拉回讲义,然后分页装订的情景。我们的“计算流体力学”讲义厚厚的四大本,都是他手刻油印的,全部摞在一起能到膝盖。然而同学们并不领“苏老万”的情(注:苏铭德十六岁(1959年)以特别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被誉为清华大学的“万字号”(意即万里挑一)人物,也被戏称为“苏老万”),室友朱同学在讲义封面题上“天书”二字,小款“屠龙术”,随手扔到墙角。但期末考试是完全开卷方式,朱同学不得不把四大本“天书”捧到考场, 当然,这时膜拜“天书”已无用了。还记得考试在晚上七点,两道题,四个小时。这是一场残酷的考试,无人能做出第二题。最后的时间变成“苏老万”的解答表演,一黑板又一黑板的演算推导流体力学方程式,整个过程滴水不漏,一气呵成。二十多年后,跟另一位王同学室友, 目前是一个汽车杂志的美术总监,谈起校园生活和“苏老万”, 他已没有记忆了。他把他的这种选择性失忆归咎于“苏老万” 式的“教育恐怖主义”。他说 “ 五年大学的痛苦远大于快乐,我只能选择性失忆了”。即使如此,“苏老万”还是赢得学生们的广泛尊敬和爱戴。我们能从他浓浓的南方口音中感受到追求知识的执着和乐趣。当他和别人合著的“气体动力学”教材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时,他希望跟我们一起分享他的喜悦。然而,不久他就沮丧地求我们假期帮他推销几千本“气体动力学”的书,因为出版社只负责出版, 不负责销售。在那个全民忙于“倒”冰箱,“倒”彩电,甚至“倒”汽车的年代,谁会对“气体动力学” 这种“屠龙术”感兴趣?我们对“苏老万” 调侃道:“如果你写的是言情或武侠小说之类,我们还能帮你推销几本。” 幸运的是,十多年后,苏铭德教授的“计算流体力学”已正式出版,成为国内一本经典的教科书,深受广大学生、从事流体力学教学的教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的欢迎。苏铭德的名字已永远和“计算流体力学基础”这本书连在一起。苏铭德教授在清华执教三十多载,教过的学生也应数以千记了吧,他们似桃李也似蒲公英漂落在世界各地,大多为稻粮谋放弃了当年所学; 但也不乏怀揣苏老师的屠龙术,仗剑持酒侠行天下的。

用当今时髦的话来说苏铭德教授是“太有才了”, 然而他的才学却由于他个性的耿直孤傲在清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发扬。在崇尚党文化,鼓励告密揭发,抿灭个性,宏扬集体的校园文化中,一位纯真率直,追求科学和真理的理想主义者是与此格格不如的;既是如此,苏铭德教授却在清华园度过了四十年的时光。个中缘由无法辨得, 但我深深理解,在1999年,苏老师以近花甲之躯远渡重洋,开始他人生新旅程的无奈。其实,苏教授早在1980年就获得著名的洪堡基金赴德国深造。在那个年代,中国刚打开国门,能有机会出国的可谓凤毛麟角,而且很多都滞留不归;苏老师却按期归来。当街坊邻居羡慕地谈论苏教授能带回什么样的几大件时,却发现他把他积攒的薪水买了必要的科研设备和书藉赠送给系里。我和几个同学曾在一个暑假帮苏老师搬家,见到他上中学的儿子,聊过几句,调侃他家除了书以外,就是一堆破烂。当时他儿子愤愤不平地兜了他爸留德回来时的老底。

苏铭德教授已离我们而去了,他人生的最后十年是在北美渡过的;但他几乎把一生的最重要时光都奉献给了清华。作为一位对科学和教育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者;无论在何时何地,他始终像一位战士激励和感染周围的人为科学事业献身。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据说苏教授的遗体,在当地火化之后,将由他儿子苏磊将骨灰亲自护送回北京安葬。魂系归来兮,唯有叹息!


2010年八月二十六日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