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的钓鱼岛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潜伏九号 于 2010-09-14, 21:08:57:

回答: BBC 中文网 台湾保钓人士返台批评政府软弱 由 潜伏九号 于 2010-09-14, 20:51:40:

“下一代”的钓鱼岛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2010-09-13 (www.ftchinese.com)

上周正在东京,在一个要频频与日本友人碰杯的场合,找了个机会提起钓鱼岛。日本朋友虽然要顾忌客人颜面,但也算是明确地表示,尖阁(日方对钓鱼岛的命名)应该是日本人“不可分割的领土”。

在那几日的NHK、朝日新闻、读卖新闻上,其实没怎么看到这桩新闻,日本主流媒体似乎不是特别感兴趣。后来又看日本网站上的网民留言,原来他们和大陆网民一样,也是在骂本国政府面对他人侵犯表现“软弱”,应该更加“强硬”一点,“保尖”之情的理直气壮一点不亚于中国“保钓”人士。

自9月7日以来,这一轮外交争端以船只相撞作为触发点,已经在中国媒体中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中方外交辞令从“严重关切”一路升级到“立即放人放船、避免事态升级”,再到“荒唐、非法和无效”、“严正交涉和抗议”、“立即无条件放回”,再到“如继续恣意妄为,必将自食其果“,直至“不要误判形势 ”、“立即送还中国渔民和渔船”,出面人从外交部发言人也一路升级到驻日大使、副外长、外长,直至主管外交的国务委员,并加上公开宣布因为撞船事件而推迟中日东海谈判,这恐怕已经是“动口不动手”阶段的最严厉警告方式了。甚至,根据外媒宣告而中国媒体尚未公布的消息,中国“海监51”船已于11日进入日本专属经济区,并喊话要求日方勘探船停止工作。

个人记忆中,这其实已经是近年来中国媒体报道钓鱼岛周边事态时最持续、最全面、最高调的一次。7日当天午时,根据环球网等引用日本共同社等信源,描述此事为“一艘中国拖网渔船船头撞上了日本海保巡逻船“与那国”(Yonakuni)号船尾附近...又与追踪的另两艘日本巡逻船中的一艘发生了碰撞”。晚间,在中国外交部记者会称事件为“相撞”后,新华社发布的稿件对此前日媒描述作出了修正,称事件为“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冲撞一艘中国拖网渔船”。如今,虽然搜狐网仍在专题名称和过程示意图中维持了“相撞”之说,但绝大多数中国媒体都已沿用新华社描述,将事件定性为“日本巡逻船冲撞我国渔船”。

接近一周,虽然新闻跟帖通过审核的比例偏低,亦极少刊载专家学者成文评论,但钓鱼岛专题始终盘踞于四大门户网站首页要闻区上方,各地市民报纸亦是屡屡头版头条,央视更是反复播出探访被扣船员的画面----可以判断,中国宣传官员们这次正在允许、鼓励媒体转达民意传递压力。

回溯2004年冯锦华等人登岛,以及2008年台湾渔船被日本巡逻艇撞沉之后的两岸“保钓”行动,当时中国大陆媒体的公开报道颇为克制谨慎,专版专题绝无今日之势。所以,仅从对媒体的导向控制而言,中国大陆政治家们的表现这次绝对不能算是“软弱”了。可以作为注脚的是,根据官方通稿,“戴秉国紧急召见日驻华大使”一事是发生在9月12日凌晨,但在这一天出版的人民日报第四版要闻版上,已经可以留出适当版位发表这条最新姿态。

中日之间关于钓鱼岛的领土争端,乃至关于东海中间线的争端,由来已久,在各自教科书的多年教育之下,中日两国数亿民众都对这个小岛有着朴素而坚决的感情,区别只是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只不过,政治家们过去擅用的密室谈判、弃卒保车手法如今越来越受到决策透明化的挑战,那些“搁置争议”的模糊处理手法,在一个信息飞速流通的平民政治时代,已经变得越发左支右绌。在此情势之下,中国政治家们不仅要斟酌国家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置换,还必须为他们培养起来的民众爱国心(以及面对日本人时的特别自尊心)找到出口,否则,悠悠之口大骂“卖国”势必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中找到发泄之处。

所以,虽然中国媒体在这轮钓鱼岛争端中作出如此表现,其中必有决策者们利用民意的外交意图,但在另一方面,这也是经年积累的舆论压力驱使政治家们必须更明确地站在爱国热情一边,不可再一概以“维护大局”作答。

面对钓鱼岛问题,邓小平1978年访日时给出的方法是“这个问题可以把它放一下,也许下一代比我们更聪明些,会找到实际解决的方法。”30多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下一代”似乎也已经不太愿意继续“韬光养晦”-----不知道,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面对一个民意汹涌倒逼外交的时代,中国人是不是真的更聪明些了?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联系邮箱:xudanei@gmail.com。)
本文的网址: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4577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