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本“换血”,拿鲁迅说事未免耸人听闻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OldMountains 于 2010-09-08, 09:58:46:

回答: 黑五类办教育:高中课本大“变脸” “鲁迅大撤退” 由 e1 于 2010-09-08, 00:11:23:

语文课不是思想课,重点是阅读和写作能力。鲁迅同样思想深刻的文章,从文字角度之适宜来选比较好。现在有些指责,其实是意识形态化。比如将《药》换成《祝福》,其实未尝不是高明之见,文学性,甚至广泛的深度的人性,都是更好,“我们认为祥林嫂更符合典型的小说人物形象”。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我赞成删除,倒不是美化血腥的问题,而是难以理解的问题。这段文字只是叙述,好像没啥难度,其实思考起来很令人糊涂。我十几岁时读《水浒》,当时这一段,甚至整个故事都很让我困惑。鲁达为什么表现得好像是个寻衅的泼皮?文字本身是一点线索都没有的。其实他设计好了,就是用斗殴致死掩盖代人谋杀的事实,首先是为自己留减罪的余地,当然也能够避免牵连那个卖唱女。在《水浒》作者不必交代的背景,在今天就要大费唇舌来解释。解释深了,学生自然又会联系法制问题,会问是否打死一个普通市井恶霸镇关西是鲁达的唯一选择,而这些,必然联系现实。这些任务交给区区一堂语文课,未必合适。这些可以是课外阅读指导中考虑的。

过去有语文课本选《水浒》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才是叙述和描写的范本,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摘引的。

余华的那篇《十八岁出门远行》,没有读过。但我读过余华的成名作《活着》,对其文字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好的作家应当是思想家,但必须首先是文学家。语文课选课文,文字水准应当是高门槛的。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