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师傅批山楂树可不可以直接从后记开始打棒子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jhuang 于 2010-05-03, 21:48:00:

既然觉得他的语言索然无味,与其在云山雾雨的开头叙事中吹毛求疵,还不如一脚踢向屁股,从椅子上踹下来。
这篇低劣的小说为什么接受的读者这么多,一方面正如eddie说的国人不讲究虚构和非虚构类的界限,另一方面也是作者艾米有意地进行误导。这种技巧其实从反映抗美援朝的《英雄儿女》,到柯云路反映改革写的红透80年代的《新星》,以及前几年陆川得奖的反映可可西里环境保护志愿者的电影一路相承。这类作品对于文学批评其实具有相当的免疫力,至少在国内。你如果责备他细节存在太多的漏洞,他可以以文学作品的虚构性质为挡箭牌。这类作品的读者往往对批评有本能的抵触,而恰恰最关键的是为什么这部小说可以吸引这么多读者?
我听说《山楂树之恋》不过半个月的时间,咬紧牙关读了不到40节,我估计包括喜欢《山楂树之恋》的读者都不能不承认作者贫乏的文笔和想象力。他们更认可的是小说是在一段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即所谓史上最纯洁的爱情。艾米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从一开头就把握住了这部分受众的心理特征。大概从2007年他在文学城为《山楂树之恋》刚开了个头开始,就误导读者是来自一个朋友几十年前的感人经历。两篇后记声称为静秋的原型所写,也即所谓熊音,在美国大学任教。艾米曾经表示过不希望读者过多关注此人的真实情况和背景,担忧因为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关注而暴露了此人的隐私。整部小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很久没用汉语写东西,词不达意,挂一漏万,还请大家原谅。”,但是稍微有一点语感的人不难看出,这两篇后记其实和艾米的文笔非常相似。这里面“美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艾米已经认识到他的受众心向北美,潜意识中认为到美国安家的人高人一等,既然是史上最纯洁的爱情,当然主人公最终要到美国去。
我的一个猜测:艾米是一个在国内生活的爱好码字的网虫,熊音并不存在。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