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人要那么威猛干嘛呢?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伊犁 于 2009-10-26, 23:39:02:

回答: 秀气有余,威猛不足。 由 jxh 于 2009-10-26, 23:27:26:

干干净净,明明白白就好乐。

引用:
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那种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主的教学方式。我自童年读百家姓开始到小学、中学,无日不在“先生满堂灌输、学生死记硬背”中度过,已经把这种模式认为天经地义。听了老师的课真有耳目一新的感受。老师开的是高等结构学,他在讲了枯燥和深奥的“柱比法”(一种分析拱结构的方法)后,话题一转:“外国人的钢筋混凝土拱都是整体结构,不让开裂的,而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能用一块块的石头砌成一道拱,同样能承受极大的荷载,秘密在哪里?”还指示我们想一想“中国拱”上面回填的土和石起了什么作用?甚至指出大的石拱桥拱洞两侧常镶有一副石刻对联,可能起什么作用?他提醒我们:大自然会将一条悬挂的链索形成一条 “悬链线”,使之处处受拉,如果翻个身就是处处受压的拱等等。一番话引得我遐思绵绵,而且悟出一条道理,一个不连续、柔软的结构,给它一些条件,会起到和刚性结构一样的作用,甚至更好!

  老师讲理论从不脱离实际,实际上他是位创新意识极强的大工程师。他在修复浙赣铁路时,由于缺乏钢材就无前例地用木材建了座铁路大桥,用“钢圈接木器”解决木结构结点不能受拉的致命伤。他要引入一种新思路时总从身边的事谈起。譬如说,六角形蜂巢的底部由三块菱形片封底,菱形都有个固定的角度,蜜蜂为什么这么做?是否想用最少的材料得到最大的空间?又指出,人和动物的骨骼是中空的,为什么?空洞和骨壁厚度应该是个什么比最合适?以此把“优化”的概念引给我们。

  钱老师打破了“先生讲、学生听”的模式,他让学生们上台讲自己的读书心得和研究成果,由大家评论。我还记得第一个上台的是胡海昌,讲了他创立的分析桁架的“通路法”。浙大的考试是出名的多而严,在考结构学时,同学们深以要硬记许多公式为苦,让我设计了一张卡片,把繁复的公式和解法都录在上面,并推我们几个人去老师家串门游说,让他允许我们把卡片带去应考。这简直有些“开卷考试”的味道,我深怕老师不会同意,就说卡片上只写了少数公式。老师听后欣然同意,显然他认为让学生减少些死记硬背,把精力放在思考问题上更为有益。当他看了那张卡片后不禁呵呵大笑说:“你们把所有公式都写上去了嘛”。当他得知这卡片是我设计的,又意味深长地说“实际上,最得益的是潘家铮,他倒用不着带卡片了!”

  那时,还缺乏中文的超静定结构教材,只有几本英文参考书。老师计划自编一本讲义,他破天荒地让胡海昌和我把那几本英文书读完后拟出讲义的初稿来。这当然不是认为我们有资格写,而是要看看学生们在学习这门课时难点是什么,想的是什么,这种做法在学校里都是少见的,对我来说真是受惠终生。从老师学,所得的不是以听了几小时的课,读了几本书所能衡量的,真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遗憾的是,时间已过去近60年,至今许多学校里还在盛行填鸭式教育。我想,人们称钱老师为科学家、工程学家外,并称之为教育家是有深意的。

诗人遇上这样的教育家真是福气啊~~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