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波粒二相性、神经科学、心理学等讨论的回复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量子猫 于 2009-10-19, 00:05:25:

我不经常上网但翻看了对我前贴“二十世纪场论概念的发展”的讨论。说明一下。

心理机制是人类认识最后的难题,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首先要了解神经科学的状况,对化学或生化专业的不会有任何困难,哈佛大学的Kuffler(神经生物学之父)教授领衔主编的《从神经元到大脑》(早期版本非常简明并触及了神经科学的几乎所有问题,除了没有评价George Wald视觉感光机制之外,当然这是获诺将工作应当众所周知,)是最好的入门书。把心理问题定位在“可以孤立出来的神经元上”是这一领域的圣经,Kandel早先感兴趣的是弗洛伊德但后来主要是受了Kuffler等的影响找到了神经科学的兴趣点。60年代在巴黎的工作证明了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值得获诺奖。后期通过对体外培养神经元注射神经递质研究突触形成的基因调控机制的工作也非常有意义,但与通常的基因调控没有太大的区别,是所有细胞通常的工作模式,并且只涉及了两个已有连接的细胞之间的新的突触连接,在此基础上如何与第三个神经元建立突触链接的工作更有意义,但可以想见应当是一样的,不过没有实验证实还是缺憾。后来步Crick的后尘去研究脑的高级功能,很遗憾,会像Crick一样劳而无功。把心理问题定位在“可以孤立出来的神经元上”的圣经给忘了。如果能对两个神经元生长和建立链接的诱导信号分子和调控机制搞清楚,就非常有意义的,整个神经元突触连接的机制基本就清楚了。这是神经网络形成机制也是心理机制的核心。之前Kuffler的学生们作了外界信号与神经元兴奋的关系等最有意义也是最艰难的工作。当然,早期开创者的工作如赫尔姆霍茨、Cajal、谢灵顿等的工作在上面说的书中都有最简明而且深刻的评价。我和朋友90年代中期讨论Kandel的工作的时候他还没有获奖,几年以后他的那本原理出来很厚很重但我还是买了不过只是翻翻而已。后来众多类似但没有创新性的工作仅仅是同类数据的堆积而已,费了大力气看了十年的期刊也劳而无功。

了解心理学如何产生和发展最好的读本是《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英文版文采斐然在科学类书中极为罕见。除了后来以计算机和语言分析为基础的认知心理学没有评价之外,已很全了。对心理认识最深刻最全面的皮亚杰,他的发生认识论原理简明而达到的高度至今没有人超越,除了不是神经科学的语言之外已接近对心理机制的完整揭示。结合神经科学读读皮亚杰的书会非常受益,皮亚杰给出的图景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有教育子女责任和义务的父母们应该读读皮亚杰,比你读完所有的心理学教科书都有效。如果能准确了解孩子心理发展变化的细节,你和孩子理智和情感的博弈会让孩子更高效率的发展。

波粒二相性是现在物理学没有弄清楚的问题,不要看了教材怎么说就认为是怎样,要自己根据必要的实验结果或事实按严格逻辑自己去理解清楚了才有效。不要让没有足够物理学和数学基础的孩子在这个问题上费太多工夫或胡思乱想。如果他很感兴趣,可以先看看H.Weyl包括下面提到的人的没有公式的书或有关文章,H.Weyl的一本书在美国刚刚新版,《几何与物理学》那章。H.Weyl这个人是罕见的天才但认识飘忽不定、逻辑上很乱,主要还是因为面对的问题不可捉摸。是H.Weyl的idea “一个向量转一圈” (虽然开始被爱因斯坦波了冷水沉寂了5年加了i之后OK, 为什么?)引出了杨振宁等的工作到后来的标准模型。然后如果还感兴趣,尝试了解一下希尔伯特空间和谱理论的概念,冯诺伊曼等由此为量子理论建立了严格逻辑的数学基础,这是真正理解波粒二相性的钥匙。冯诺伊曼的文章干净漂亮非常让人欣赏。如果还感兴趣,如果有微积分基础回到高斯的二维曲面理论或内蕴几何,然后到扩展到多维就是黎曼几何了,然后就是广义相对论了。翻翻新语丝论坛前面的帖子还是看到至少有两个来过的网友是把广义相对论弄清楚了的。另一个发展是在黎曼流形基础上的嘉当等价方法到陈省身等的纤维丛联络。尝试想想希尔伯特空间和黎曼流形能否相互构造?他们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不过一个更简单更有意义的选择或许是,根据非超距相互作用原则思考一下正负电子对相遇湮灭的现象,想想引力场、静质量、电荷、电磁场的关系,这里涉及现在基础物理学最核心而又悬而未决的问题。但一个少年人没有教科书的先入之见说不定会有独到的发现。

不过梅子相对于你儿子的波粒二相性我更欣赏你闺女的作文,俺现在好歹也算到过美国了说不定会写一篇和美国有关的作文让你闺女帮俺改改?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