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杂交水稻的发展,中文维基的这个介绍还是可以的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方舟子 于 2009-10-18, 02:03:46:

引用:
杂交水稻,其主要思想是利用水稻的雄性不育来实现水稻的杂交。水稻雄性不育,最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由美国人发现。二战后世界各国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努力,提出了多种基于雄性不育来实现水稻杂交技术路线,著名的有希尔斯(Sears,E.R.,1943~1947)的三型学说、爱德华生(Edwardson,J.R.,1956)的二型学说以及日本科学家新城长友的“三系法”育种方案。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Henry Beachell因此被学术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并由此获得1996年的世界粮食奖)。1968年,日本科学家新城长友经过多年努力找到了野生的雄性不育株,提出了一系列诸如赶粉等等杂交水稻育种新方法,首次成功实现了基于“三系法”的水稻杂交技术。但是无论是Henry Beachell还是新城长友,其方案都存在着某些缺陷,无法进行大规模的推广,使得水稻杂交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未能完成杂交水稻的产业化。

中国湖南的农学家袁隆平在此基础上成功地寻找到了合适的野生的雄性不育株,并突破了日本人无法实现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选育出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并1981年荣获中国国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在中国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