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先放这里,备用。从这些文章中不难看出你的思辨的分辨率。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 于 2009-10-03, 20:18:43:

回答: 再来篇田野作文赏析? 由 @ 于 2009-10-03, 20:07:29:

一个哲学博士或教授也能在我面前NB理解力,也太不把村长当干部了。什么世道!


-----------------------------------
4月 28, 2009 @ 10:51 pm
凯鲁亚克笔下的迪恩.莫里亚蒂
http://xysblogs.org/tianye/archives/4691

(朋友来信,对杰克·凯鲁亚克笔下的迪恩·莫里亚蒂欣赏有加,竟有倾心效仿的渴慕。我在吃惊与好奇之余,找来“垮掉的一代”这部奠基作《在路上》,拜读之后也记下对迪恩这个人物的印象。)

xx 你好!

终于找了机会从网上下载到《在路上》,分几口气读完后,弄得我昏头昏脑,仿佛和书中的人物情节一起经历了同样混乱不堪的生活方式。昨晚做梦,竟然又回到少年时代,和南京街头的小流氓们大打群架。

先谈谈对狄恩这个人物的印象。撇开其它,从个体角度看,狄恩是率真,率性流淌在这个世界上的一条生命。他的躯体,对于他内在的,生机勃勃,喷涌而出寻找自由的生命力来说好像是一种累赘,一种负担。所以他总是风尘仆仆,横冲直撞,永远在流动之中。可是狄恩的这种生命力,是一种智障的,残缺不全的生命。他的全部驱动力,只来源于他当下的感受,他的躯壳的需求。没有更深层次的体验,没有长期记忆(即使有,对他也毫无影响,等于无)。因此也造成他对生活的那份发狂般的热爱。一件人们习以为常的小事,往往会令他惊叹不已。他象水一样飘浮在生活的表面,为满足感官刺激,一时情感的需要,或者一个转瞬即逝的念头东奔西走。他永远生活在此时此刻,没有昨天,没有明天。看起来,狄恩走南闯北,放荡不羁,生活多姿多彩。实际上,生命的多样多维、丰厚复杂的层次,早已被他抽空,变得在某个浅层次上的单一重复和枯燥。这是一条真实的,鲜活的,浅薄的生命。这个人物具有文学史的意义,是因为他反照了一个时代下的一类人物。像鲁迅笔下的阿Q和祥林嫂。

一个人从儿童到成年,一步一步走进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因此也扮演越来越多的社会角色。从为人子女,兄弟姐妹,到同学,同事,到夫妻,再为人父母,同时成为教师,卡车司机,厨师,会计师,总裁,等等,等等,个体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自在自为的生命。其生命本质在不断丰富,深化,因为他自身亦背负了社会的某个责任,体现了社会的某种意义。这是在正常情况下个体生命的延续和扩展。另一方面,极度扩张的社会力量的专横跋扈,又有可能将个体生命的价值一味抹煞,把个体异化为社会专制力量的工具。这种情况下的循规蹈矩就变成无法容忍的生命堕落,象契柯夫笔下的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或变色龙警官奥丘梅洛夫。狄恩的性格,作为个体反抗社会压力的表现,个体企图挣脱社会束缚的反映,如果有某种正面意义,也只是在于唤醒处于异化状态下的人们回归个体价值的意识。可是这点正面意义犹如风雨飘摇中的烛火。因为狄恩这个人物矫枉过正,到了抛弃一切社会责任,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以社会为敌,以邻为壑,完全自我中心,极端自私自利的地步。朋友,其实和情人,爱情一样,对狄恩只是满足他自己当下感受需要的工具而已。需要了,不远千里来找你。不需要了,哪怕你重病在床,也会弃你而去。现实生活中,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极端的自私自利。所以狄恩得不到我的好感,也可能跟我这个偏见有关。

另外一层正面含义,是关于我们生活的意义。好像我们每天忙碌着,都是冲着某个目标而去。忙碌的意义在于达到那个目的地。往往狄恩他们一干人马豪情千丈,呼啸而出,上车后才问,我们去哪?即使是旧金山,丹佛和纽约,也不过是一个个地理位置概念,至于去那里干吗,没人知道,也没有人关心。每一个人仍然乐在其中。狄恩一帮人的生活似乎在隐喻,目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行动本身。及时行乐,enjoy life,enjoy every moment of it. 可能才是生活本质的真谛。不过关于这点,也不是一定得通过狄恩的生活方式才能领悟到。

最后就是凯鲁亚克的写作风格。我很不习惯他那种下意识式的,连绵不断,走到哪说到哪的叙事风格。还特别耐心,流水账式的,事无巨细一一报上来。后来读一些相关文献才知道,作为“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凯鲁亚克竟然开了美国当代文学史的一代先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也就是他自己的所谓“spontaneous prose”。不过象在其它领域一样,凯鲁亚克也遇到同样的悖论。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本身,是否也是一个条条框框?凯鲁亚克后来就他的写作风格,开了一个单子,有30条精义。“垮掉的一代”另一代表人物金斯伯格也有一个类似的单子。后来有人指出,凯鲁亚克也没有完全按照他自己的金科玉律行事,比如他的 “first thought=best thought”之类。无论如何,凯鲁亚克的文字极富表现力,特别对于描述《在路上》的人物情节。因为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作家、人物和时代浑然一体。因此凯鲁亚克的文风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只能算个异数。模仿不了,推广不得。欣赏方面,恐怕还是见仁见智。比如我自己,如果不是你提及,是不会硬着头皮,勉强把这本书读完的。

就此打住吧。希望我的偏见没有糟蹋你心目中的偶像。有空再聊。

祝好!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