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来函:灰烬中的诗篇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liwei999999 于 2005-3-02, 16:28:02:

王知还老师来函:灰烬中的诗篇

Wei: 你好!

下面这首诗是60年前我还是大三学生时创作的“十四行”(sonnet,又译《商籁体》):

Is there a way, whatever, any such,
in all the world existing, to unlade,
unlock, unlatch, enliven by a touch
magical the long-lonely weighed-
down so, that, waking like an apple tree
frost-fettered, now reviving, trembling,
with wind and rain rollicking in glee,
it brightens to a loveliness of spring?
Yes, there is one, one only, one alone --
not love uncomprehending, singeing, blind,
self-happy-seeking; but there is a known
way, thing, fine thing, consoling, gracious, kind --
What? Sympathy! Reverberating wide
and wider, when the asking is replied.

我当年写的这些英诗,曾被当时聚集于成都的五所教会大学几位英国文学教授所激赏。而后,1967年,在劳改农场的女犯面前,和我的其他原作和译作,以及私人信件、照片等等,统统在点燃的火苗中灰飞烟灭。这一次,你在越洋电话中,为我朗读扬振宁校改过的翁帆英文诗,不竟触动了我一根接近麻木的神经,令我猛醒:同为中国大学生(尽管是在迥异的时空和境遇中)用英文尝试表达诗情,二者的命运何其悬殊一至于此!同时,与我大学时期写诗相关的一些小故事,也鲜活地再现脑际。于是,我想,只要想起一些尚有可读性的诗句,可能会引起兴趣。便绞尽已被痴呆症中度侵蚀的脑汁,集数日之努力,竟从消失了的灰烬中,又神奇地拣回几片焦黑的破碎诗页。上列是唯一能完整地复述出来的一首。同时,也想学着时下流行的"诗配画"的风气,以相关的小故事,权当"速写",与之相配。

1942年,我插班进入京女大英文系。当时,京女大、燕京、南京、齐鲁四所教会大学,已先后迁至位于成都的华西大学宽阔的校园内。各校英文系的学生都可选听任何一校英文教授开的专业课,"资源共享"。南大英文系主任 Dr. William P. Fenn 开的"英诗概论"和燕大教授 Grace Boynton 开的"现代诗歌"课(注:2003年11月3日《中华读书报》所载章开沅的"教会大学在中国"文中,曾评价并引用过 Fenn 的言论。Boynton 的名字也曾在几年前"博览群书"某文中被提起过),都讲授得十分精彩。这就引发了我自中学始即跃跃欲试的"大胆妄为"的写诗冲动,照着我特别喜爱的一些诗的语言风格,"依样画葫芦",课余逐渐写了几十首。后来,精选出16首十四行,作为我的毕业论文(Dr. Fenn 就是我的导师),居然引起华西大校园中许多外籍教师的瞩目。

不过,"万事开头难"。一个小插曲至今留在记忆中,鲜活常青。Miss Boynton 除教"现代诗歌"外,还开过英文作文课。1943年某日,下课后我拿着自己的几首诗请他指教。他微笑着接过去,却不紧不慢、温和地说:"呀,你们中国学生能把英文句子写通就不错了,还写诗呀!"但诗页既已递到她手,我也不便再要回来。这样,我的"处女作",就进入了她的审读视线。再次课余见面, Boynton 态度大变,她惊喜地评说了两三句。此后,她曾邀请我到她独居的小楼去喝过一二次午茶,谈天、说诗。作文课上,她常向全班朗读我写的散文。再后,华西大各校外籍教师中曾传来过对我实际上很幼稚(尤其在意韵方面)的作品的溢美之辞,比如说,"She'll burst into print any time"......

想不到的是:那竟成了我此生仅有的一段原创性英文诗写作的实践了!至于"burst into print" (应该说, struggle into print) ,至少在有关英诗方面,那是在整整半个世纪以后,当陪衬"运动员"和沦为囚犯19载、最终幸逢拨乱反正以后的事了。--也就是你帮忙上网介绍的那本《古今爱国抒情诗词选》的出版之时的事了。

今天重提这个话题,不过是在乏善可陈的衰迈余年里,重温一下成年以后少有的较为舒畅的岁月,并为你这样的业余诗歌爱好者,提供旧时教会学校生活的一点逸闻罢了。


王知还

2005年二月十日,北京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