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支持JFF对这部电影的评判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田牛 于 2009-05-11, 19:45:28:

回答: 另一个真实的“高考1977” 的故事 由 春来 于 2009-05-11, 18:39:12:

我自己没看过片子,不过我的北大荒老同事看了。 4月26日,有不愿透露姓名的知青成功人士出资,通过上海知青网请200余人在国泰影院观看“高考1977”。 大家的评价都不高,认为不真实。听说原来可能要写江西、云南等南边知青,但请了陈道明,他竭力推荐写黑龙江知青,所以最后还是写成了东北兵团知青题材。因为是文学作品,所以和真实的生活不可比,剧本粗糙,一些细节不合情理,一些演员是没有知青经历的人在演知青。

再转一个帖子


五一在家,看到了这张碟片有卖,于是买下了回来晚上看,老婆看了一半就睡着了,她说她当时已经在上学了(因为她不存在成分问题,所以已经被推荐上了一个农垦大学),好像在她们兵团那里也没什么风波起来,她们那里知道高考的人不多,可能是上面封锁了这个消息,所有现在看这个片子,没什么感觉。

我可是全身心地投入了,倒不是这个电影好看,其实里面的故事情节编排的比较粗糙,跟我们当时的情景相差太远,不光是演的人不了解知青,就是写的人知青情结也不浓,可能也是为了适应现在市场的需要,因为拍片的投入至少是需要得到市场的回报的,但主要的矛盾还是表现出来了,比如成分问题,比如虽然当初人们不得不嘴上讲着“扎根”,但心里一直在琢磨着回家这件事,当地干部们对知青的想法也是心知肚明的,比如影片里也带出了“八年啦,别提他啦”这句当年话中有话的经典语录,(电影里演绎出来的远没有我们当时那样地生动鲜活,富含着讥讽和反抗的意味),还有就是当地干部们对知青参加高考的复杂心理,因为知青还存在这样一条路可走,而他们却毫无希望地要永远地留在那里了。我是一面在看里面的情节故事,一面在对比着我们当时的情景,电影引导着我重新回想和回味着那时的情景,泪水一次次地湿润了眼眶,不是因为被电影感动,而是被电影而触动,触动了心灵深处的可以说是一种委屈的情感。

片子里有几个情节跟我们当时的情景是毫不相干的,一是一上来的纪录片中,出现了邓小平,好像使知青们看到了希望,这个有点牵强,尤其对上海知青来说,当时对邓小平是毫无感觉的,至少我当时的感受,觉得中央里的上海人被打倒后,我们上海知青就更没希望了;二是影片里的知青都是上海人,这是不可能的呀,就我们分场,还有哈尔滨和天津知青,而且是完全融合在一起的,肯定是没有一地的知青们被编在一个分场一个连队的。三是对成分问题,我想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根本看不懂的,而我却感到影片里只描写点皮毛,而且写的很生硬。

片子里也有绝食的情节,但远没有我看到的那位悲壮,我记得当时他的指导员是李秉仁,因为不让他报名参加考试而进行了绝食,第三天被一辆板车拉到了分场部的空地上,又脏又旧的被子盖着,说话的力气也没有了,而周围却是一片冷漠的眼神,包括知青们。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