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上海两生物学教授算孔子血统 - 一笔糊涂账。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JFF 于 2009-04-12, 12:40:26:


前两天偶然想到了孔子后裔的孔子血统稀释问题,刚才古狗了一下,这问题一月前刚被媒体炒过。

始作俑者的武汉博导严家新文中“存在许多显而易见的但却致命的错误”,嘲笑批评严博导的上交大郭孙伟教授自己也没真搞懂,只是记对了一些现成生物学结论 -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两桶浆糊脑,一笔糊涂账,50步笑百步。

几年来观察搞生物医学的网上ID,一脑浆糊的比例明显偏高。统计结果建议:宁跟学数理的吵架,别跟学生物的说话。

------------------------------------------

严家新:《遗传学不承认“孔子后裔”》


2009-03-03

撰文严家新 (男,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的博士生导师,1945年12月出生,湖北武汉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1981年在武汉大学获硕士学位),

对姓氏的研究,可分别从社会学和遗传学的角度来进行。在这两个领域中,姓氏的内涵差别很大。目前,社会上有不少人认可甚至津津乐道 “孔子后裔”这个概念,但在遗传学家看来,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孔子后裔”,或换一种更确切的说法:根据遗传学基本原理,当前正宗“孔子后裔”继承的孔子的遗传物质其实最少,他们最不应当姓孔;而有些目前不姓孔的人继承的孔子的遗传物质却可能更多,更应姓孔。在社会学家看来,这种说法也许是奇谈怪论,然而在遗传学家看来却是不争的事实。


每个人的祖先数目都随世代增加而按几何级数递增:每个人都有父母2人,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共4人,曾祖父母和外曾祖父母共8人……如此类推,上溯10代,应有约1000个祖先(210=1024);上溯20代(仅600年左右), 就应有约100万个祖先(220≈106)。


理论上,每个后代都有均等的机会,从这100万个祖先各继承百万分之一的遗传物质。如果上溯50代~100代呢?得到的将是天文数字。我们每个人都继承了庞大姓氏的血统,在每个人的家谱中,只要耐心地多上溯几代,几乎都能查到百家姓里所有的主要姓氏,同时沿父系和母系多上溯几代,有时甚至能查到在历史上极著名的人。


中国人的姓氏并不多,常见的100多个姓氏便囊括了近90%的汉族人口。不同程度的血缘婚姻(更不用说同姓婚姻)实际上不可避免地经常发生。


“孔子后裔”到底继承了多少孔子的血统?现代遗传学已确定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体每个细胞有46条(23对)染色体,染色体是遗传信息(基因)的主要载体,每个人都只能从父母双方各获得一半的遗传物质(即23条染色体)。


我们可以反过来从某个先辈出发,来估算先辈与后代在遗传方面的数量关系。在后代中,基因减半的过程每传一代都会发生一次,所以后代继承某个特定祖先基因的数量,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按几何级数迅速递减。假定孔子的遗传物质(“孔子基因”)全部是特殊类型的基因(事实上,不同人的基因有99.99%都是相同的),并且没有血缘婚姻发生,那么孔子的第6代后裔就只继承了1/64 (26=64)的“孔子基因”,其余63/64都来自外姓祖先。这就是说,就个体而言,在孔子的第6代子孙的细胞中,46条染色体里最多只可能有1条来自孔子,而其余45条都来自外姓。再往下每传一代,后代连一条孔子的染色体都没有的概率就增加一倍,即越来越多的“孔子后裔”实际上没有继承孔子的任何遗传信息。


以此类推,就群体而言,孔子的第10代孙只继承了约千分之一(210≈1000)的“孔子基因”,第20代孙只继承了约一百万分之一(220≈106),到目前的第80代,因280≈1024=1亿亿亿,就只继承了约1亿亿亿分之一的“孔子基因”——这个数字与0有多大区别?


虽然经女性传承的不姓孔的 “孔子后裔”偶然也会与姓孔的“孔子后裔”婚配(血缘婚姻),把带出去的部分“孔子基因”又带回到姓孔的“孔子后裔”之中,但中国传统习俗强调“同姓不婚”,“孔子后裔”总是尽量选择不姓孔的婚配对象,每代基因减半的发生概率仍然较大。


遗传学上有个著名的:如果群体很大,个体随机婚配,且不考虑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影响,则群体中各种基因类型的比率每代均保持不变。我们先假设“孔子基因”全部是与众不同的特殊基因。孔子在世时,中国实际人口约为1000万,“孔子基因”在当时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为千万分之一。现在中国人口超过13亿,是当年的130倍;按照平衡定律,“孔子基因”在现代中国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仍为千万分之一,在全国13亿人口中总共应有约130人份的孔子基因。


既然80代以后的“孔子后裔”继承的孔子基因不到1/1024 (1亿亿亿分之一),远低于全国人口中的平均值(1千万分之一),那么在全国人口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所继承的“孔子基因”的份额高于这个平均值。这部分人只可能是通过女性传承的不姓孔的“孔子后裔”。这些不姓孔的后代之间,由于不适用“同姓不婚”的限制,可能多次交叉发生血缘婚配。从遗传学的角度看,正是这部分不姓孔的人比目前姓孔的“孔子后裔”更有资格姓孔。


2,000多年前,孔子的传人孟子(非“孔子后裔”)就认识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即先辈对后世的影响经5代就基本上断绝。人们夸耀祖先往往是基于与某个显赫祖先有相同基因的假设,然而人类的遗传物质在后代个体中稀释(递减)的速度非常快,以至先辈的基因在第6代以后的某些个体中就很可能不存在了。


因此从遗传学角度来说,我们整个社会应当淡化姓氏的概念,社会学界对所谓“姓氏文化”的研究,应立足于“文化”的传承而不是荒诞的“血统论”暗示。

本文作者:严家新,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进化论,以及狂犬病毒新型疫苗和诊断技术。



《孔子的基因和孔子的后裔》(学者郭孙伟,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导师)

看到报上登载的”孔子后裔”继承的孔子基因接近于零的报道, 上网又看到严家新教授的文章《遗传学不承认“孔子后裔”》(http://www.sciam.com.cn/article.php?articleid=3370)以及由其引发的争论,不禁莞尔.

莞尔, 不仅是由于严教授的一个结论和我在去年7月播发的一篇《血统,基因和天才》(以下简称《血统》)的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3085)(已发表于《科学文化评论》2008年第5卷第5期pp.115-117)貌似相同,也因为这篇文章居然受到了众多媒体的注意,更因为严教授约1800字的文章中存在许多显而易见的但却致命的错误。

事实上,严教授远非第一个说孔子的当代后裔所继承的孔子的基因是非常少的。稍微懂得一些群体遗传学的人都知道, 一个人的第70-80代孙所继承他/她的基因是非常少的(这里的基因,按常理,指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除了我去年的《血统》博文,14年前我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Am J Hum Genet. 1995 56(6): 1474)所发表的一篇论文中就指出:“Barring inbreeding, it can be seen that a current descendent of Confucius (551? B.C.—487? B.C.) carries essentially no genes from Confucius.”

(http://www.pubmedcentral.nih.gov/pagerender.fcgi?artid=1801111&pageindex=7#page)。而《血统》一文的本意,是从遗传学上质疑决定孔子的天才基因(通常假定是在常染色体上)以及现今孔子后裔继承到这个基因几率, 并说明作为名人的后裔而自恃entitlement的弊病。

严教授一文,有几个初等但却相当致命的错误。首先,他把基因组和基因混淆了。“假定孔子的遗传物质(“孔子基因”)全部是特殊类型的基因…”显然指的是孔子的全部基因组(genome)。但之后的“遗传学上有个著名的群体遗传平衡定律”显然指的是著名的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 而这个定律仅仅是针对单个基因(gene)的。所以, 严教授据此推断出的结论,其正确性就打了个大大的折扣.

第二,严教授说: "孔子在世时,中国实际人口约为1000万". 须知中国的版图从孔子时代到现在变化很大. 不知这个中国和现在的中国版图是否一样? 而严教授假设的"个体随机婚配"是否合理? 须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一个人婚嫁配偶居住地不超出一天步行的距离, 尤其在汽车发明之前. 所以, 撇开中国传统文化中"门当户对"的影响, "随机婚配"在中国古代,近代乃至现代是不太可能的.


第三, 严教授根据 (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推断出"’孔子基因’在现代中国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仍为千万分之一,在全国13亿人口中总共应有约130人份的孔子基因。”姑且假设有这样一个独特的“孔子基因”,也暂且假设严教授的数据正确,那么这个“孔子”等位基因极有可能是一个突变基因,其频率为1/(2N)=5x10-8, 其中N=1000万. 就是假设有效群体数目(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为100万,其频率也只有5x10-7。频率如此之低的等位基因,除非有极高的适应度(fitness),在人群中失去的概率是非常之大的。况且,一个主司道德文章的基因(假如有这样的基因的话)不一定也具有骄人的免疫力—-而免疫力在抗菌素发明并普及应用之前对生存是性命攸关的。所以,其适应度,不一定比其他基因高很多. 网上说孔子的后裔现约有300万。假设孔子至今已有80代,那么,从(1+x)80=3000000,可推出x=0.205,粗略地可以估算出孔子后裔平均每代的增长率(存活并产生下一代)约1.21. 将80减为75,并将300万增加到400万,这个数目也只有1.22. 据此,每年的增长率约为8%% (按每25年一代计算). 考虑到天灾人祸战争,人口的增长应该有瓶颈及随后的快速增长.所以,按照常规的推算得出“在全国13亿人口中总共应有约130人份的孔子基因”之说,理论和实际依据不足.


第四, 严教授说"每个人的祖先数目都随世代增加而按几何级数递增”。这没错。但是,“上溯20代(仅600年左右), 就应有约100万个祖先(220≈106)。理论上,每个后代都有均等的机会,从这100万个祖先各继承百万分之一的遗传物质”之说就大错特错了。中华民族有至少5千年的历史。以25年为一代计算,5千年就有200代。那么现在的每个中国人,按照严教授的说法,都有2200≈1.6x1060个(不同的)祖先。但这个数目实在是一个天文数字:所有地球上的沙子总数大概也只有 1020~1024。这肯定多于所有地球上生存过和正在生存的人的总和。所以,这里肯定有错。

第五, 严教授对基本遗传规律的理解是错误的。他说:“孔子的第6代后裔就只继承了1/64 (26=64)的“孔子基因”,其余63/64都来自外姓祖先。这就是说,就个体而言,在孔子的第6代子孙的细胞中,46条染色体里最多只可能有1条来自孔子”。子代的染色体是父亲的染色体和母亲的染色体的随机重组,一般不可能会出现将整条染色体遗传到某一个人的现象。

最后,严教授混淆了生物遗传和文化遗传的界限。他说: “根据遗传学基本原理,当前正宗’孔子后裔’继承的孔子的遗传物质其实最少,他们最不应当姓孔;而有些目前不姓孔的人继承的孔子的遗传物质却可能更多,更应姓孔.” 严目前不姓孔的人继承的孔子的遗传物质却可能更多”的论点,不知根据那些遗传学的基本原理?而姓氏的传递,一般仅仅是父代传到子代,代代相传,看不出为什么“继承的孔子的遗传物质最少”,就“最不应当姓孔”。而据此就声称“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孔子后裔’”令人莫名其妙。须知孔子的所有男性后裔都100%地(不考虑突变)继承了孔子的Y染色体(更确切的说,是Y染色体的一个片段)。就凭这一点,就足以彻底颠覆严“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孔子后裔’”之说。

由此可见,严教授的“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孔子后裔’”之说,是毫无任何遗传学根据的。这和《血统》一文有何矛盾?一点没有。《血统》一文是质疑决定孔子天才基因(通常假定是在常染色体上)的存在以及现今孔子后裔继承到这个基因的几率。诚然,Y染色体的一个片段不会发生重组,也就是100%的继承。但这一片段上含有孔子天才基因(如果有的话)的可能性不大:现在孔子的后裔逾300万,其中男性约占一半,约150万,如假设孔子天才的外显率为5%(非常低),则应有约75000个类似孔子的人物(1%,则约为15000)。显然,当代尚未出现过类似孔子天才的孔子后裔。

根据Maslow的人的需要层次学说,在生理和安全需要之后,人的归属感也是一种基本需要。除了归属感,人或多或少都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special),这也无可厚非。这恐怕是不少人热衷于“孔子后裔”的原因。可是作为名人或圣人的后裔并不等于拥有与名人或圣人相当的才能抑或天才:你极有可能不拥有这决定这骄人才能的基因―――如果一个人的聪明才能真的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的活。而如果你出身微寒,你也根本不必因此而怨天忧人自卑气短:从基因组成来说,你与天才的距离并不比天才后裔更远。

只是严教授的貌似科学的推断实在有太多的错误和漏洞,反而给人一种虚假的感觉。故莞尔之余,对其胆识, 颇感钦佩. 看来,还是仲尼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诚哉斯言!


------------------------------------------------------------------------


《“孔子后裔”不存在? 武汉专家文章惹争议》

时间: 2009-03-06 15:39:52 来源:长江日报 【关闭】
长江日报消息 (记者李佳 胡孙华)“目前,社会上有不少人认可甚至津津乐道 ‘孔子后裔’这个概念,但在遗传学家看来,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孔子后裔’。”

连日来,一篇名为《遗传学不承认“孔子后裔”》的文章登上了各大网站的显著位置,受到网民的广泛关注并引发争议。那篇文章出自武汉基因专家严家新之手。

□缘起

“孔子后裔”没有孔子基因

严家新是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的博士生导师。昨日,他告诉记者,他的那篇文章原本是应某科学杂志邀请撰写的科普专栏文章。

在文章中,严家新说:从遗传学角度,就群体而言,孔子的第10代孙只继承了约千分之一的“孔子基因”,第20代孙只继承了约一百万分之一,到目前的第80代,就只继承了约一亿亿亿分之一——这个数字与0有多大区别?而他又说:如果以母系来做孔子家谱,继承的孔子基因可能会更多一些。

□争端

众旁观者:孔子的男性Y染色体哪里去了?

记者看到,有不少网友对严家新的那一说法发表了自己的评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网友认为严家新犯了遗传学的常识性错误,他们认为男性的Y基因,只传给男性,应该说孔子的男性传人(一般都姓孔)中的Y基因与孔子是一样的(除了极少变异以外)。所以,没有其他人能比“孔子后裔”更有资格姓孔。

孔子后裔:纯科学角度追根溯源毫无意义!

对于严家新的说法,在武汉的孔子后裔们纷纷表示,“孔子后裔”提法更在于文化内涵,从纯科学角度追根溯源,毫无意义。

武汉大学客座教授、武汉市文史研究馆馆员、61岁的书画家孔可立是孔子第74代后裔,对严家新的观点,他一笑而过:“作为几千年文化的领袖,孔子对于我来说,早已突破了血统上‘祖先’二字。”

湖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高级美术师孔奇是孔子第75代后裔,59岁的他表示,曲阜孔子名人碑上有自己的名字,这毋庸置疑;讨论血缘亲近,“毫无意义”。

而在孔子第76代后裔、48岁的武汉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孔波看来,“自古姓孔是一家,谈论孔子后裔,只是增加一重归属感。”

□说法

严家新:只是想借此批驳“血统论”

对于网友们关于男性Y染色体的争议,严家新说自己预料到了,“怎么看待Y染色体是有争议的”。严家新认为Y染色体是在逐步消亡的,“因为那篇科普文章有2000字以内的篇幅限制,我又不太会写科普,所以可能交代得不太清楚。”

对为何单单拿“孔子后裔”来说事,严家新说,那只是举个例子而已,“其实我的文章用意在于,我们整个社会应当淡化姓氏的概念,社会学界对所谓‘姓氏文化’的研究,应立足于‘文化’的传承而不是荒诞的‘血统论’暗示。”

当然,也有不少网友同意严家新的观点。有网友就说:“谁不想有个光鲜的祖宗,可事实就是这样,过了五代,谁还有多少先人的遗传基因。”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