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村”——一个比“华南虎”更恶心的骗局[ZT]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Latino2 于 2009-02-18, 10:09:19:

回答: L2, 评评郑风田说的, 可能脑子是里短路了 由 JJZ 于 2009-02-18, 09:05:12:

“非洲之窗”是在非洲的华人办的一个最大的网站。今年7月,由网友“火眼金睛”发起了一个“你那里有保定村吗?”的调查,将非洲56个国家和地区一起算上,发动华人在非洲的网友逐个排查,截至2007年8月1日,已有15个非洲国家被当地华人证明不存在“保定村”,这其中包括了肯尼亚、乌干达、喀麦隆、南非、苏丹、利比亚、埃塞俄比亚、赞比亚、莫桑比克、卢旺达、加纳、加蓬、安哥拉等国家。

不靠谱的非洲发财故事

2007年,一个叫做刘建军的河北人和他创建的“保定村”火了。
按照中非商会(保定)直属分会官方网站对“保定村”的介绍,包括新华社、湖南卫视等媒体在内的100多家报刊和电视台,相继报道过刘建军和“保定村”。在网上搜索“保定村”,出现网页44万个。

非洲“保定村”神话
刘建军,河北省保定市外贸局原局长,1998年至2002年在任。2002年退休后,刘建军成为中非商会(保定)直属分会会长,并担任保定市政协常委,“保定村”创始人。
按照中非商会(保定)直属分会官方网站对“保定村”的定义,“保定村”指的是“保定市在国外建立农、工、商一体的经营和居住集体”,“在国外,他们注册的是‘保定市XXX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因为最初由保定市外贸局长刘建军创建,又是保定的第一批农民在那里生存,人们都称其为‘保定村’”。
随着“保定村”的风靡,刘建军也变得十分忙碌。
2007年11月1日,保定市商务局二楼的中非商会(保定)直属分会办公室内,记者没见到刘建军。(保定)直属分会除刘建军外仅有的两名工作人员之一的凌燕对本刊记者说,如果不是刘建军当天去北京办理到德国出席“中德经济交流会”手续的话,无论是办公室里面还是外面,都会坐满了人,所有人都要找凌燕所说的“刘局”。

刘建军的忙碌,在于点燃了人们的非洲掘金梦。
刘建军面对媒体无数次地描述,非洲的遍地机会在于:土地资源丰富且廉价。“肥沃的土地之辽阔,不是我们所能想象。首先,赤道几内亚、科特迪瓦一类的国家,种地根本不要你租金!也就是白种!你说1000公顷,就给你1000公顷!你说10000公顷,好啊,就给你10000公顷!政府和你签合同、保证书、法律文本,30年、50年,还有99年的,那地闲着,也就闲着,而且非常肥,当地农民永远也不会去种植。所以,是他请你去耕种开发,他们就是不会种,根深蒂固的习惯就是‘采集’,到处是野生食物,随便采着吃,你拿他怎么办?”
于是,擅于耕种的中国农民承包土地从事农业,几乎一本万利:“尼日利亚、尼日尔、加纳、科特迪瓦、贝宁等西非国家,青菜、西红柿、韭菜都卖到三五十元(人民币)1斤,他们就是爱吃,非洲一向是‘富人吃菜,穷人吃肉’”。

而保证国人能够从事农业开发项目的前提和保障,是刘建军在非洲“已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保定村” 官方网站介绍说,“‘保定村’和国外投资办企业的最大不同是拥有自己经营的土地。国外办厂一般是几亩厂地甚至是租用厂房,而‘保定村’一开始就利用政府职能,与当地政府并通过当地国家级主管部门标准,达成议定书,租用当地远离大城市可供经营的土地几百、几千、几万公顷,租期一般在39~99年,年租金每公顷1~5美元。在那里生存的中国人称他们的租地叫‘准领土’。截至2006年底,他们已获得土地42万公顷,相当于中国10~15个县区。”

由于保定村运作成功,“已经在非洲等地建成了28个‘保定村’”,凌燕对本刊记者介绍,比较大的“保定村”包括,由保定市定州号头庄乡吕家庄农民所建的赞比亚“保定村”、以及科特迪瓦(由于前两年战乱已经撤回来了,现在“村长”准备回去)、乌干达、肯尼亚等国家的“保定村”。

刘建军和他的只有两个工作人员的中非商会(保定)直属分会办公室,主要任务是负责全国各地对“保定村”感兴趣的人去往非洲考察。11月13日去往非洲乌干达和肯尼亚的14人团的签证已经办好,11月27日的考察团正在报名中。今年春天以来,几乎每月都有一批人去往非洲。每个去非洲的商务考察团成员,要向中非商会(保定)直属分会缴纳费用3万3千元。

吕家庄没有“保定村”
根据“保定村”官方网站介绍,第一个“保定村”,由到非洲援建水坝的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农民1998年在赞比亚组建。《非洲“保定村”传奇》和2006年11月6日的《燕赵都市报》等媒体对保定村的报道中,则将这些农民明确为“定州吕家庄”人。2007年11月1日,凌燕亦对前来咨询出国考察事宜的记者确认,最早的“保定村”,是由吕家庄的农民在赞比亚所建。
吕家庄是保定市下属县级市定州市号头庄乡的一个村,也是保定市向海外输出劳动力最早和规模最大的村庄。
根据《燕赵都市报》2006年11月的报道,中国曾援助非洲的赞比亚修建水坝工程,参与施工的就有来自河北定州吕家庄村的100多名农民,水坝修了两年多,到结束时这群农民却不愿意离开了,原因是他们已经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打算留在当地种地或是搞加工。“于是,在赞比西河北岸的草原上,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全部由中国农民组成的村落,后来,这些人陆续将家人接去,人数最多时达到380多人。村里人种水稻、种菜、种花,由于当地气候适宜,水稻可以一年收获三季。”《燕赵都市报》报道说。
刘建军与“保定村”的缘分,则源于刘建军对这些吕家庄农民的一次援手。据多家媒体报道,1998年,时任保定外贸局局长的刘建军率队去非洲考察,考察即将结束的时候,中国驻赞比亚共和国大使馆的朋友找到了刘建军,一定要他帮大使馆做件事。
原来,是吕家庄务工人员滞留赞比亚,签证过期而不想回国。
刘建军考察之后发现,“显然,这里的钱比国内好赚几十倍,只要不懒,伸手就来,所以都不想离开”。历经曲折,两个月后,刘建军不但帮那些非洲老乡办妥了签证,还帮他们的妻儿办了签证,最后乃至帮助他们聘请了教师,以教授学生。
从此,刘建军开始萌生在非洲建立“保定村”的想法,此后也一直致力于在非洲乃至全球建立“保定村”。
“我们村没有人留在非洲,都是打工几年就回来了。更没有人留在赞比亚,也没听说过‘保定村’。”10月29日,吕家庄青年高永强对本刊记者说。26岁的高永强2003年至2006年1月,曾在阿联酋的首都迪拜从事建筑钢筋工的工作。吕家庄的出国劳务人员,多是建筑工人,比如高永强所从事的建筑项目,就是中铁18局在迪拜“阿尔法丹大厦”和“龙城别墅”建设项目,村中人外出务工没有从事农业项目的,更不可能聚居在非洲当地从事养花种菜。“大家都想家。”高永强介绍,村中除了一个叫做孙志伟的青年因从事远洋捕捞而留在西班牙外,无一人留在国外定居。
据高永强介绍,在阿联酋这个去往非洲的中转站,气温非常高,夏天温度达45度左右,地面温度接近60度。虽然每年也收入四到五万元人民币,但由于不能适应那里的气候,从2006年回来后高永强就没再出过国。
吕家庄支部副书记高增强介绍,该村境外劳务输出人员皆是从事建筑,最早曾由村民李振英介绍北京住宅总公司去苏丹的建设项目,之后出国风气渐成。近年来,去往韩国、日本、新加坡、阿联酋等国家的人员最多。高增强也证实,并无一人留在赞比亚,听说赞比亚的“保定村”由该村人所建之后,大为惊讶。
定州市就业服务局职业介绍中心主任李振龄则向本刊介绍,保定市的出国务工人员最集中的地方是定州,定州最集中和最早的是在号头庄乡的吕家庄,如果存在保定村的可能,一定首先是吕家庄。2005年,保定市就业服务局曾经给定州市就业服务局发函,令其调查有无“保定村”,该局工作人员吴淑兰走过了定州市所有的外出务工村庄后,发现定州“根本就不存在非洲‘保定村’”,吴淑兰对本刊记者介绍说。
李振龄还介绍,定州市境外劳务输出的国家近年来主要为新加坡、阿联酋、卡塔尔和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等国家。招工单位都是如北京住宅总公司这样的大型建筑公司。2006年,通过定州市劳动就业局职业介绍中心出国打工的农村青年600人,占到定州境外劳务输出的五分之一,剩下的部分基本上由亲戚介绍等自主完成。没听说过刘建军来定州招人。
中国驻赞比亚大使馆经济参赞张蜀声接受本刊电话采访时说,据他了解,所谓的赞比亚“保定村”是假的,赞比亚根本没有保定村,连保定人也没有几个。他还曾向以前使馆的老同志和在当地生活了十几年的华侨打听过,也都没有听说过“保定村”的说法。

究竟有多少“保定村”?
凌燕对本刊记者说,全球的保定村有28个。当本刊记者以考察的名义要求她举出几个比较大的“保定村”时,凌燕给出的前几个国家顺序是:赞比亚、科特迪瓦、乌干达、肯尼亚。
凌燕还介绍,科特迪瓦由于前几年战乱,其村长已经撤离。这几天,这名村长又要回去了。
媒体曾报道,位于科特迪瓦拉克塔市的保定村,占用了1000多公顷的土地,村长种菜是一把好手。
据记者了解,这名“村长”名叫张学东,前徐水县建设局办公室主任。徐水县建设局现任办公室一位曹姓女主任介绍,张学东并未离职,但他并不经常来上班,只是偶尔在建设局露面。听说他前几年去过非洲,但是没听说其发过大财。
张学东出生于徐水县东史端乡胡渠村。该村只有一个叫做李永响的村民,2000年去非洲加纳打过工。李永响的妻子张存霞对本刊记者说,李永响只在加纳呆了三个月,替人安装完一个铝合金工程就回来了,村中再无第二人去过非洲。
本刊记者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科特迪瓦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网站,在有关“中资企业”的目录中,既没有找到任何有关“保定村”的消息或资料,也没有找到任何中非商会(保定)直属分会所说的“保定市XXX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字眼。但在这份2007年5月8日所登记的《中资企业名录》中,连一个养鱼专家小组的电话都没有遗漏。
“保定村”最重要的资本是“获得”了当地的土地。除了科特迪瓦的土地之外,一份由中非商会(保定)直属分会下发给考察商的《关于考察、东非落实项目的通知》中说,“2007年8月中非商会(保定)直属分会组团考察东非肯尼亚、乌干达(布干达),取得了显著成果,获得乌干达东部50万亩土地的使用权。”
中国驻乌干达使馆经商参赞处二秘王传声回复本刊记者说,刘建军去年底到今年,曾先后带领3批中非民间商会企业家到乌干达考察。据经商参赞处掌握的材料来看,乌干达没有“保定村”。同时,他们亦无法核实刘提到的“50万亩土地使用权”。
王传声还说,乌干达是农业国家,政府支持发展农业并有多项鼓励政策。据其所知,现在已有国内的海南企业家开始与乌合作做农产品开发,利润与风险尚不清楚。乌干达土地基本上私有化,可以买卖或租赁。但乌干达土地无需租金就可以拥有几乎是不可能的。
吕家庄村民高永强则说,以他出国打工的经历来看,在非洲等国,如果不是当地人,获得长期的土地使用权是不可能的。
当本刊记者询问如何在乌干达等地租用土地,是否从刘建军手中租用“已经取得”的50万亩土地中的一部分时,其工作人员凌燕称,使用任何土地,仍然要跟当地的土地所有权人谈判,记者又问,那“取得”的土地是什么概念时,凌燕称,这些土地乃是与当地政府签署的租用土地“意向书”。
“非洲之窗”是在非洲的华人办的一个最大的网站。今年7月,由网友“火眼金睛”发起了一个“你那里有保定村吗?”的调查,将非洲56个国家和地区一起算上,发动华人在非洲的网友逐个排查,截至2007年8月1日,已有15个非洲国家被当地华人证明不存在“保定村”,这其中包括了肯尼亚、乌干达、喀麦隆、南非、苏丹、利比亚、埃塞俄比亚、赞比亚、莫桑比克、卢旺达、加纳、加蓬、安哥拉等国家。
旅非华商陶短房长期在非洲从事布匹贸易。陶短房对本刊记者称,刘建军所称的非洲淘金梦绝非现实。今年10月,搜狐网的一个编辑拿国内报道“保定村”的文章向陶请教真假,陶短房一看便火了。
陶短房说,去非洲种菜绝非一本万利。非洲普通蔬菜,如生菜、黄瓜、油菜、西兰花、西红柿等,价格只略高于国内,如西非国家贝宁科托努,一棵生菜卖50西非法郎(人民币不到1元),内陆国家马里则卖200西非法郎(两块多),一公斤黄瓜,多哥洛美菜市场才卖800~1200西非法郎。刘建军所言“西非贝宁等国蔬菜普遍几十块人民币一公斤”不是事实。
另外,在非洲种蔬菜存在“一低二高”,即人工低、成本高、售价高,利润只略高于国内。一位在西非颇有名气的台湾菜农经营数十年,也只堪称小康,客户集中在华人圈中,他不知像刘建军所言“几十倍”的收益,从何而来。
另外,陶短房还认为,刘建军所称的西非人不会吃鱼也不会捕鱼、小麦一年三熟等都是不实之词。
中非友好协会的工作人员王彤则对本刊说,非洲人确实不擅农业技术,但很多土地闲置是为了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需要,不可能交由其他国家的人来无限制的开发,甚至一年三熟。
中非商会(保定)直属分会11月27日去往非洲的考察团正在组团。据其工作人员凌燕介绍,这次考察团最大的利好,在于能够与乌干达大使一同返回乌干达。“有了当地的关系,以后做生意就顺畅多了。”凌燕还说,“刘局”的魅力,就在于其跟多方面有极好的私人关系。 ★

(本文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刘彦 陈晓)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