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关于施一公不同声音:干嘛要求施一公“不食周粟”?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Edward 于 2009-02-01, 19:16:21:


网上(不仅仅是科学网上)批评施一公教授的声音很多,其中一个调门比较高的说辞,是施一公在海归前曾经高调反对中国在生命科学领域搞大科学,曾经明确指出“‘我强烈反对由一个首席科学家’来控制上千万研究资金的体制”(Hao Xin and Gong Yidong, “China Bets Big on Big Science”,Science, 17 March 2006: Vol. 311. no. 5767, pp. 1548 – 1549,译文“中国押宝大科学”,见郝炘的博文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9758),但在海归后,则申请并拿到了由自己控制1千多万元经费的973项目。

缘起

关于施一公反对生命科学领域搞大科学的起因是这样的。2004年,中国在制定中长期科技规划的时候,国家决定由政府拨款100亿元,支持贺福初院士领导的“蛋白质研究计划”。从投入的财力上看,这是一项彻头彻尾的“大科学计划”。

对于这种做法,海外学者有不同看法。他们的不同看法导致了所谓的施一公领衔的“11名华人科学家向我国政府高层建言慎行生物大科学项目”。《中国青年报》2004年8月10日的报道(记者:原春琳)是这样写的:

【吴瑞协会目前的14名理事中,有12人在国外,两人在国内。7月20日晚,该协会召开理事会议,11名理事出席。关于蛋白质研究计划的生物大科学项目成为当天讨论的主题。到会的11名学者达成共识———向我国政府高层建言慎行生物大科学项目。“当时,第一批(科研)经费25亿元已经拨了下来。实际上,这笔钱与海外学者关系不大,但我们认为不能让钱浪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施一公回忆说。
会议结束后,与会5名学者又来到施一公的房间继续讨论,直到次日凌晨2时。最后,11名学者联名给政府高层写信,质疑生物大科学项目。
… …
施一公认为,“大科学”项目有三大坏处:阻碍良性竞争;重复建设的项目很多;用固定的方式做试验会抑制人才的创造力。“‘大科学’项目相当浪费。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不能看绝对速度,而是要看相对速度。”施一公说。这一次,他之所以愿意出面,是因为“不愿意让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

由此,我们知道,施一公是反对在生命科学领域搞大科学项目的。而且,他反对的理由是充分的,态度是坚决的。

施一公的973项目是“大科学”项目吗?

对施一公的相关批评,是说施一公一方面反对在生命科学领域搞“大科学”,另一方面回国后又迫不及待地申请了“大科学”项目,并做了首席科学家。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嘛!

先看看施一公的973项目究竟有多少钱。科技部的网址http://www.most.gov.cn/tztg/200811/P020081121567414842047.pdf提供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专项经费预算拟安排建议表》,其中施一公的项目信息如下:

项目编号 2009CB918800
项目名称 与重要疾病相关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承担单位 清华大学
首席科学家 施一公
预算周期 前2年
专项经费 1313.00(万元)

两年经费总额为1313万元。固然这个经费总额较之一般科研项目,是多出来不少。但973本来就是用来支持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的,这个经费总额比起973的平均资助额度(2-3千万元)已经少了大约50%了。在当今时代,一个1千万元人民币的研究项目是很难称得上“大科学”的。

作为对比,施一公他们当年反对的“大科学”项目,即贺福初院士领导的“蛋白质研究计划”的经费总额是100亿元,是施一公这个973项目经费的760倍。

《科学》报道的原话

有人还会说,施一公不是说了吗,他强烈反对由一个首席科学家来控制上千万研究资金的体制,现在又拿到了上千万的科研项目,这不是出尔反尔吗?这样自打耳光,不是人格有问题是什么?

我们还是先看看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吧。

《科学》报道的中文译文,见“中国押宝大科学”,郝炘博文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9758)。其中有关施一公那句话的内容是:

【普林斯顿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施一公说,“我坚决反对由一个首席科学家”来控制上千万研究资金的体制。】

这里,我想提请大家注意这句话的标点符号。其中,只有“我坚决反对由一个首席科学家”是打了引号的,而后面的“上千万”的说法,并不一定来自施一公的原话。当然,这里是不是原话并不是那么关键,因为我觉得作为《科学》记者的郝炘在发表这篇报道前,一定让施一公过目了,而且施一公认可了。

然而,明明施一公他们反对的是上亿、乃至上百亿的生命科学领域的“大科学”项目,他在说明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怎么把数量级降到千万了呢?

还是看看《科学》报道的原文吧。

感谢互联网,让我轻易找到了“China Bets Big on Big Science”,Science, 17 March 2006: Vol. 311. no. 5767, pp. 1548 – 1549。其中的原文是这样的:

【"I am resolutely against the system of one chief scientist" controlling tens of millions of dollars of research funds, says Yigong Shi, a molecular biologist at Princeton University.】

请注意,原文里面说的是,施一公反对由一个首席科学家控制 tens of millions of dollars。“tens of millions”不是中译文里面的“上千万”,而是“数千万”,这个“数千万”的单位也不是人民币的“元”,而是“美元”。

由此可见,施一公拿了1300万人民币的项目,从资助强度上看,并不属于他反对的数千万美元的大项目。

干嘛要求施一公“不食周粟”?

“不食周粟”是一句成语,用来比喻某人忠诚坚定,并不因生计问题而为自己反对的一方工作,也不拿对方的好处。《史记·伯夷列传》说:“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伯夷、叔齐够大义凛然的了。然而,一老妇人跟他们说:“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 二人一想,是呀,这山这草也是人家周朝的呀。于是,倍感羞愧,也不采薇而食了,活活俄死了。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强烈反对国民党的高压统治。然而,鲁迅多年接受国民党政府的津贴也是事实。国内国外,批评本国科技体制的言论多了去了,难道那些持批评态度的人,就不应该再申请本国的科研经费了么?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出现各种声音,不管是反对的言论,还是赞成的言论,都是正常的。充分的讨论有助于消除公共政策潜在的弊端。但是,政策一旦制定,那就是法规了,就是要执行的。国家对973的投入也是一样。就算可以把973当作大科学项目,可以讨论,可以反对973的做法,但是,反对这个体制,批评这个体制,不等于不可以在现行体制规定的范围内申请科研经费。

毕竟,现代科学是用钱堆起来的,生命科学烧钱是比较猛的。施一公放弃了在美国的大宗科研经费,全职回国了。他要继续科研,要带学生,要养学生,要培养科研团队,没有经费怎么行?对待像他这个级别的科学家,国家自己有理由给他更充足的经费来实现自己的科研构想。

拿“大科学”说事儿来批评施一公的言论可以休矣!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