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给李洪志补补课之“艺术篇”——第1节:关于印象派(图)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尘缘 于 2008-09-16, 03:38:10:

转贴自www.tianjian.cc
给李洪志补补课之“艺术篇”——第1节:关于印象派(图)
作者案:
这是专门给“宇宙大主佛”李洪志准备的几节文化艺术补习课。
授课目的是给浅陋无知的李洪志补一补关于艺术史论和艺术学养方面的基本常识,免得他不懂装懂贻笑大方,到处信口开河误己子弟,从而让艺术殿堂更加纯净清明,澄清人们头脑中对艺术的一些模糊错误认识,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梳理工作
讲课内容主要针对他“讲法”中出现的印象派;抽象派;现代派;写实与写意;中国古代雕塑;凡.高和毕加索;卢浮宫及其藏品;古希腊罗马雕塑;形似与神似 ——艺术的标准;行为艺术;艺术的表现内容;中国佛教造像的初期手法;中西融合;草书与隶书;关于佛装;玄武画像;艺术感染力;唐代艺术顶峰论;腰鼓;通俗唱法;苏联的作用;现代音乐等内容,分章节以个案研究形式集中进行。没有内容的前后承接,独立成章。
为了便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李洪志领会掌握,讲课力求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有的放矢。
欢迎李洪志踊跃举手提问,在下会不吝答疑赐教的。因为准备略显匆忙,同样欢迎有识之士指正并补充内容,达到理想的授课效果。


第一节 关于“印象派”

李洪志对于人类社会的一切都不放过,从科学宗教到伦常文化,通通祸乱诋毁一番,就是对艺术也不懂装懂大言不惭,大肆贩卖他的浅薄无知、兜售他的邪说妖言。对艺术史、艺术创作规律和创作手法等浅薄无知的李洪志,对艺术大加祸乱,他诋毁艺术的目的无非为自己的邪说张目铺路,如“有些丑恶的东西,可人们观念随着道德的败坏都成了美的,都在狂热的追求。美术作品也一样,猫尾巴上蘸上墨乱跑一气,这也就是作品。什么抽象派,印象派,是什么呢?过去是画的越好看越美,越有人欣赏。现在你说这是什么东西啊?!”(《转法轮》卷二)
“意识是不稳定的,是随时会变的,是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与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完全靠着这些东西是没有主念的,而且是没有系统、没有规范、没有正念、没有真正自己的。在这种意识的状态下搞出来的东西就是所谓现代艺术、现代美术作品。”(李洪志《在美术创作研究会讲法》)
那么美术史上的“印象派“到底是怎样的呢?果真如李洪志所说那样败坏和丑恶吗?

(一) 印象派的名由:以讹传讹的嘲谑

这里,李洪志又一次犯了“火星很热”这类望文生义的错误,给“印象派”安上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他无知地以为“印象派”一定是凭借印象和意念作画,杂乱无章胡涂乱抹,所以大加鞭挞讨伐:“这种东西的兴起初期,就是最早期出现的西方的印象派与抽象派的那些东西。你们冷静的看一看那些东西,保证是象人的真念不在而由着人的表面观念搞出来的,不系统、不规范、不规则、不连续,表现的东西不知是什么,没有给人美的感受,随着人的表面意识来。”、“观念是随着人的意识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人的正念不起主导作用,完全靠人表面的意识的感受,而不是真念的认识,没有真正的自己清醒思考,那就是没有了灵魂一样。” (李洪志《在美术创作研究会讲法》)
其实,“印象派”之名竟然是一句嘲谑之语,被人们以讹传讹流传下来。印象派出现于1874年。1874年4月,一群年轻的法国画家在巴黎卡普辛大街借用摄影师那达尔的工作室举办画家、雕塑家和版画家等无名艺术家展览会,参加展出的有莫奈、雷诺阿、毕沙罗、西斯莱、德加、塞尚、莫里索等人。在展品中有莫奈的一幅油画《日出‧印象》。此画的标题被一位艺术观点保守的记者勒鲁瓦借用,嘲讽地称这次画展是“印象主义画家的展览会”,故产生印象主义或印象派之名。印象主义画展从1874-886年共举行了 8次。第1、2次展览受到舆论界的猛烈批评。当举行第3、4次展览时,印象主义已成为社会上具有很大影响的艺术流派了。现今,印象派已经成为西方艺术史一道最为瑰丽的风景了。
印象主义是以创新的姿态登上法国画坛的,它反对当时已经陈旧的古典学院派,反对当时已经落入俗套、只在中世纪骑士文学中寻找创作源泉、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它在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的写实作风的影响和推动下,在19世纪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注重在绘画中对外光的研究和表现。印象主义一反欧洲几百年来在画室中作画的传统习惯,摒弃从16世纪以来变化甚微的褐色调子,主张到室外,在阳光下,根据眼睛的视察和直接感受作画,表现物体在光的照耀下色彩的微妙变化,在绘画表现上开辟了新的领域。印象主义还从荷兰小画派、西班牙的委拉斯贵支、英国画家泰纳、康斯特布尔的作品中吸收了艺术营养。日本浮世绘﹑中国绘画对印象主义画家的探索和创新都起过很大促进作用。
印象主义的画风实际上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萌发。一群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的青年人从库尔贝反对官方艺术的斗争中汲取了力量,勇敢地起来和保守的沙龙艺术作斗争。从1863年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在落选沙龙上展出受到讥讽起,在巴黎便逐渐形成新的艺术集团。一批以马奈为首的年轻艺术家在巴黎盖尔波瓦咖啡馆定期会晤,讨论艺术上的各种问题。这群艺术家还常到野外,到塞纳-马恩省河畔直接对景写生,探求光的奥妙。经常参加这里集会的莫奈、雷诺阿、毕沙罗、塞尚等,便是后来印象主义的骨干。
可以看出“印象派”这一绘画流派的名称是非常名不副实的,因为印象派画家的很多作品不是靠印象,而恰恰是凭借对景写生而来;名称的由来也是记者的嘲讽,可李洪志又一次把其当真,望文生义信口雌黄起来。


(二) 印象派科学谨严的客观态度:从光色探索到点彩笔触

在李洪志看来,印象派一定是靠印象意念画的,杂乱无章凌乱不堪,完全是主观的产物,“那些当初的印象派、抽象派的东西,完全不管正确的透视关系、明暗的过渡与结构的准确性,越来越追求所谓的个人感受,错误的把这种无理性的放纵当成了自我人性解放。这是真正在抑制本性、没有自我真我的后天意识放纵。在色彩上强烈涂抹,完全是放纵没有清醒理念的观念上的一种感受,而观念是人后天形成的,它不是人的真正思想,它是不规则、不规范、不系统的,所以它涂抹出来的东西也是这样,看上去完全不协调的。到了后期随着人的道德观念越来越下滑的时候,它就進入了一种更低下的意识,而这种低下的意识就不只是人的观念了。” (李洪志《在美术创作研究会讲法》)
但是,印象派可以说就是一次在科技进步下的对“光色”的大力探索。其绘画理论的基本点是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应该从光的角度来观察,一切色彩皆发源于光,他们以光学研究成果作为依据,主要用赤橙黄绿青蓝紫7色,或近似这 7种色彩的颜料作画。由于光线是瞬息变化着的,他们认为捕捉瞬息间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奥妙,因此光和色就成为他们研究的中心课题,支配着他们的创作活动;追求瞬间印象的表现,便是他们的追求目标。在印象主义的作品中,题材降低到服从于绘画色调的地位。画《日出‧印象》的莫奈在晚年写道,他的功绩只是直接描绘自然,力求把所感到的最短暂的印象表达出来。他甚至表示,但愿生来就是一个瞎子,然后忽然获得视觉,从而把他所看到的东西立刻画出来,而无须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这哪里是李洪志诋毁的主观产物?
继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出现的美术流派是新印象派,更是把对“光色”的表现推进了一大步。新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西涅克,在其著作《从德拉克洛瓦到新印象主义》(1899)中,为新印象主义下定义说:“他们是自1886年以来发展了分割主义技术的人,分割主义用色彩和色彩进行光的混合,以此来表现自己的意图。”分割主义技术的目的,是采用光学原理将纯粹的色彩用小点块的方法,彼此相邻近地排列在画布上,以求得比在画板上进行色调混合的更高明亮度。所以新印象主义又叫作点彩派。
新印象主义的出现和科学的迅猛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光学和色彩学的理论以及实验成果,有力地推动着包括绘画在内的造型艺术的观念和技术的发展。新印象主义画家们吸收了关于色彩对比以及颜色、色调并列所产生的混合效果的理论,认识到单纯色彩通过视觉的混合比色彩色素的混合更有艺术效果。此外,瑞士学者萨特的著作《美学概念及应用》(1865),强调科学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运用科学试验成果和建立法则,都促进了新印象主义的产生。
新印象主义的代表是修拉、西涅克,参加新印象主义的有吕斯、克罗斯和杜布瓦-皮耶等人。毕沙罗也曾参加新印象主义展览,并一度尝试用点彩法作画。新印象主义的理论还曾影响过凡高、高更、图卢兹-洛特-加龙省雷克、塞甘蒂尼。
新印象主义把西方绘画史上的点彩法和分割法的因素加以发扬、光大,自成完备的体系,在历史上的功绩是不可抹煞的。新印象派的画给人以严谨的秩序感,自有一番情趣和境界。这一派别的早期作品由于发掘了自然美,把这种美感通过一定的秩序和法则表现出来能使人醉心。
可见,19世纪中叶,印象派画家认为“当真实的世界明明就在身外时,闭门作画是违背自然的”,于是他们纷纷走向外部世界,去寻求、捕捉阳光在倏忽之间产生的效果,描绘这一瞬间留下的真实印象。他们被轻蔑地成为“印象派”,可是当我们了解背后的史实,就知道印象派的主张恰恰和李洪志宣扬的背道而驰,他们是非常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尊重客观实践的。

(三) 印象派的风格各异:柔美细腻与坚实厚重到明丽绚烂

李洪志侮蔑印象派,“在色彩上强烈涂抹,完全是放纵没有清醒理念的观念上的一种感受,而观念是人后天形成的,它不是人的真正思想,它是不规则、不规范、不系统的,所以它涂抹出来的东西也是这样,看上去完全不协调的。到了后期随着人的道德观念越来越下滑的时候,它就進入了一种更低下的意识,而这种低下的意识就不只是人的观念了。人的主念、真我放弃支配人表面时,那外来的生物就会乘虚而入。走到这一步已经是外来意识操纵人体大脑了,所以出现了一些色彩上更低沉、更阴暗、光也是阴蒙蒙的、完全是人性颓废心态的表现。再滑下去,加上社会名、利的驱使,追求完全放弃自我,这时后天的观念也不要了。”(李洪志:《在美术创作研究会讲法》)
实际上如何呢?由于细心观察瞬间的光的变化,印象派画家们否定传统的黑色阴影,转而运用明亮的色彩。他们认识到,阴影并非是缺乏色彩的部分,应作为明度的青、紫之类来观察和处理;他们还否定传统的固有色的观念和注意表现处于光波环绕中的物体的氛围感。哪里是李洪志宣扬的“所以出现了一些色彩上更低沉、更阴暗、光也是阴蒙蒙的、完全是人性颓废心态的表现。再滑下去,加上社会名、利的驱使,追求完全放弃自我,这时后天的观念也不要了。这样一来,一个完全没有自我的躯壳就百分之百的被外来意识控制了,而这些外来意识又多数是阴间的生物,鬼魂占多数。这也是人类道德不行时的天象变化。作画的人被阴性生物控制的时候,画出来的东西看上去表现的就是阴间与阴间的物体。很多画一看就是表现鬼的世界,蒙蒙的、暗暗的、模糊不清的,画的所谓人物都象个魂儿。阴间的地,阴间的天,这种感觉人为什么觉的好?这不是人的正念没有了吗?这不是追求阴暗吗?” (李洪志:《在美术创作研究会讲法》)
印象主义画家们把表现身边的生活琐事和直接见闻作为自己的课题。他们强调纯客观的描写。例如德加,画伸胳膊、伸腿和打哈欠的洗衣妇女,画在木桶里洗澡的姑娘,画芭蕾舞演员练功时的某个特定的动作,他自称这些被摄入画面的形像“好像是从门的钥匙孔里所看到的情景”。
印象派画家雷诺阿是一位严肃的画家,后期的风格更加沉稳,人物的轮廓更加清晰,后期作品带有了古典主义的坚实感,如他的《梳理头发的浴女》等,总是通过他和善的目光注意到的事务中感受到单纯的欢乐,笔下的人物形象柔美明丽。西斯莱的一直被看作是最始终如一的印象派画家,和毕沙罗留在乡间描绘田间景色,对自然的安谧的赞美不同凡响,哪有李洪志所诽谤的“魔性大发”?
印象主义画家们还让画框任意切去画面,取客观场景片断作成构图,以求得不完整的效果。如德加1873年作的《维孔特‧勒皮克及其女儿》。它描绘父女在巴黎协和广场散步的情景,他们被安置在画面的前景,人物的腿部在画框之外;左边的一位绅士,也被画框劈成两半。这种取生活场景片断的手法,是为了追求画面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印象派实际上把写生和创作的界限打破了。
印象主义画家中,实际上有两种类型:一种重光和色彩;一种重造型和素描。重视光和色彩的典型画家是莫奈,他从80年代起对物象轮廓写真的兴趣日益淡薄,之后在风景组画《草垛》、《鲁昂教堂》中集中精力用光线和色彩来表现感情,探求光和色彩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在重视造型和素描的印象派画家中,也以德加为代表,他不像莫奈那样注重外光,而是注意室内光。他用光的转换帮助表现迅速变化着的运动,使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感,并用光来加强色调的对比,使画面富于幻想意味。西斯莱、雷诺阿的画风接近莫奈。西斯莱主要画风景。雷诺阿画风景,也画人物,他特别注意外光在人体上的闪光反射。毕沙罗既重视外光,又重视造型。
最早为印象主义辩护的是作家佐拉。佐拉在评论印象主义时常常用“自然主义”这个术语。印象主义的创作方法和佐拉的自然主义小说自然是有所区别的,但是它同样受到实验科学的成就和实证主义哲学的强烈影响。在这一点上,印象主义画家们与法国文学中的自然主义作家佐拉、龚古尔兄弟等人相近。可是李洪志却说,“而那些所谓的现代派过去追求的就是什么个人感受,后来走向了自我的失控,现在是把自己的身体交给鬼来操控,这能搞出什么好东西来呢?” (李洪志:《在美术创作研究会讲法》)不知道到底是谁失控了?

(四) 印象派深邃的人生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

李洪志侮蔑现代艺术是“它就進入了一种更低下的意识,而这种低下的意识就不只是人的观念了。人的主念、真我放弃支配人表面时,那外来的生物就会乘虚而入。走到这一步已经是外来意识操纵人体大脑了” (李洪志《在美术创作研究会讲法》)可是印象派的很多画家不仅特立独行思想敏锐,而且对人生充满了深邃的思考和心灵的追问。
印象派画家高更抛弃了前程远大、薪金优厚的金融业(巴黎布尔丹证券交易所成功的股票经纪人),从1891年开始定居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避世隐居,过着返璞归真的朴素生活,不断寻找艺术的栖息之地,成了被文明社会抛弃的“野蛮人”。1987年,他作的一幅大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不仅是对土著生活和文化的全面展现,更是对整个人类生命本质意义的追问,蕴藉着深邃的哲学思考,赢得了社会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被李洪志大肆诟病的印象派画家凡.高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在学画的过程中,仍旧没有忘记传道,花了很多钱买《圣经》,在作画的路上免费分给那些不认识的穷人。他曾画过《静物和圣经》,《奥维尔的教堂》和表现下层民众生活的《一双鞋》、《吃土豆的人》、《从正面看的纺织工》、《在农田里劳动的农民》等,充满了对下层民众的关怀和同情,但是李洪志却说“为什么出了一个梵高?为什么出了一个毕加索?这些人也是它们安排来的,但是是起负面作用的,目地就是在人类道德滑下去的时候也要使人类文化中的一切都要同时败坏下去。所以这俩个人就是来乱人类艺术的,就是败坏人类艺术为目地的,完全是为了毁掉人类的文化来的。由于他们当初对所谓现代派基础的奠定,人类的艺术才走到了今天这样一个魔性的状态。”、“艺术正在成为人类魔性实实在在的展现,艺术已经走向了对神圣艺术的亵渎,完全成了魔性发泄的工具,表现的是妖、魔、鬼、怪。艺术家自己也承认:这都是垃圾,但是在所谓的艺术潮流中却是最有价值的。垃圾怎么是最好的呢?因为人的观念反过来了,认为垃圾最好。”(李洪志:《在美术创作研究会讲法》)
被李洪志成称为“垃圾”的凡.高绘画作品却是世界上画价最高的画家之一,他的苦难传奇历程、对艺术的真挚忘我追求、对于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画面上的热烈纯真等,使得他的作品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瑰宝之一。
19世纪中叶之后,科技改变了艺术家的观念,引导艺术家从新的角度审视绘画,理解艺术,分析世界,如“染色体”概念的提出和1890年弗雷泽《金枝》头两卷的出版,使人们发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关于人性、空间、时间、物质、生命的概念不断更新。艺术家虽然不是在读过物理学、哲学理论之后才思考艺术,但是企图通过最简单的元素结构来说明和表现无限丰富的世界,某些印象派画家也走到了这一步,而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打开了探索的大门,让日出的阳光照亮了昏暗的眼睛,迎来了艺术的新纪元,却是毫无疑义的。他们深邃的人生实践和思考也为后人带来了无穷启迪。这又哪里是所谓李洪志所言的“魔性发泄的工具”、“魔性的状态”、“败坏人类艺术为目地的,完全是为了毁掉人类的文化来的”、“有许多人在作画中找感觉时已经是在追求鬼的行为,长此下去心理必然阴暗、怪异”?李洪志到底是无知还是无耻?

结语:

面对自然写生,并极力追求光色的效果,使得画有《日出.印象》的莫奈和印象派画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他们在写生现场迅速捕捉那些变化的对象,如跳动的光、变幻的色、荡漾的水波和大气、抖动的草丛和树叶等,他们表现的恰恰是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在人们视觉上留下的印记,赞美莫奈的人,说他“有一双了不起的眼睛”,莫奈到伦敦画了不少雾中的精致,每张的色调都不同。他们同样喜欢都市现代生活的运动和节奏——夜间闪烁的街灯、广场上喧嚷的人群、马路上奔驰的车辆等。莫奈为了画火车头,特意清理展台、停置车头、加足煤火,放出浓郁的烟气,从而诞生了堪称经典的《火车组画》。这是大多数印象派画家的绘画常态。哪里有半点“魔性大发”的样子?
印象派画家政治倾向不同,艺术观点、手法不同,自己的画风前后不同,甚至有多少人真正属于印象派也很难确定,不少“印象派”画家很反感把自己归入“印象派”,根本不承认自己是“印象派”,那么李洪志到底指的是哪个印象派呢?
李洪志关于“印象派”的无耻谰言可以休矣!


参考文献:
刘剑虹:《走进大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张延风:《法国现代美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
迟轲:《西方艺术史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
伊.多尔果波洛夫:《名画的诞生》,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温迪嬷嬷:《绘画的故事》,三联书店,1999年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