舔派的极品-张五常评林妙可事件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pudding 于 2008-08-22, 11:35:44:

北京奥运开幕震撼世界。可爱女孩林妙可唱出来的,是小友杨沛宜在幕后的感人歌声。国内外——尤其是国外——的舆论骂个半死,彷佛整个精彩的演出给这「替代」全盘废了。我不认为有什么不妥,虽然自己的老婆也在骂。本来懒管闲事,但在美国作大教授的外甥,今早来邮,说:「滚美国传媒的蛋,他们只懂得报道假唱歌、假烟花。你怎可以不在博客上仗义陈辞,叫他们滚!」

老婆与朋友皆说,如果我替「假」唱辩护,一定给人骂死了。我从来只替真理说话,早就练得刀枪不入。无足轻重的不说,这次显得有点严重,依理直说好了。

先说计算机烟花,我认为实在好。逼真兼过瘾,烧到有那么多人的广场内,用真火岂不是近于恐怖活动?发神经!

转谈那所谓「假」唱,有什么不妥了?那不是歌唱比赛,而是以艺术表达为主的戏剧性演出。这种演出的衡量准则,是整体的视、听与内容传达的效果如何。从来没有听过舞台剧的演出要论真真假假,而事实上,无论是中方还是西方文化,以艺术为主的戏剧演出,是真是假无所谓,但求效果可取。英国的莎士比亚舞台剧,说话发音与声调的要求高,出现过幕后用专人朗诵台词,替代幕前演员发音的实例。

让我以一件五十多年前的小事说起吧。当年我们的家有一位老朋友,姓陈名绍基,比我年长不止二十岁,因为在家中我排行第九,算是同辈,称他为绍基哥。五十多年前的香港,搵食艰难,绍基哥在鲗鱼涌的太古小学任职,教音乐与体育。音乐与体育格格不入,他懂音乐,体育一无所知,但人浮于事,不二者兼教就找不到工作了。

一九五四年某天,绍基哥急着找我,说有要事相求。他说校方举行校庆,要他提供一项表演节目。该节目他准备好了,是一群小孩子舞蹈,音乐是他改编简化了的《蓝色多瑙河》,由他一个人在台上拉手风琴。殊不知早上试演,礼堂太大,他的手风琴声浪不足,完蛋了。他说市场不会找到跟他简化了的《蓝色多瑙河》一样的唱碟,但知道我曾经拿得口琴比赛冠军,要求我到场以口琴补音相助。他留下曲谱,走了。

过一天是演出之日,约好了,我带着口琴早到两个小时。进入礼堂,看看场景,知道不妙,对绍基哥说:「他们摆设得这么隆重,你是老师在台上拉手风琴,一群可爱的小孩子在舞蹈,很不错,但我既非老师,也非孩子,且衣履不整,很不对头。这样吧,口琴与手风琴的声音应该是分不开来的,你在台上拉,我在幕后吹,或有可为。」他想想也对,于是每人一个麦克风,我躲在幕后,在场工作的员工果然认为分不开,何况为了过瘾我在当时的电台吹过几次,知道口琴与麦克风的距离可以很近,要声浪大不困难。

演出很成功,台下掌声雷动。想不到,绍基哥是老实人,竟然当场公布幕后还有一个后生小子以口琴协助,把我拉了出台,掌声再雷动一次!

几天前听到林妙可小友的绝妙演出有幕后唱者支持,给人骂个半死。我想,为什么奥运开幕的主事人不学当年的绍基哥,演出后公布幕后还有个小英雄呢?跟着读报道,原来真的有个绍基哥,也姓陈,名字是陈其钢,开幕式的音乐总监也。可惜今时不同往日。往日陈绍基说出,掌声雷动;今时陈其钢说出,骂声雷动也。世界真的是变了。

如果陈其钢不说,可能永远没有人知道。这不对,应该说。Give credit to where credit is due,是正着。那些说小友杨沛宜因为长得不可爱而遭牺牲的言论是胡说八道。陈其钢说了出来,杨沛宜前途无限矣!沛宜小友真的长得不好看吗?又是胡说。绝对是个美人胚子,只是孩子换牙期间往往要打个大折扣。为写这篇文章我买了影碟,再看林妙可的演出,认为她是真唱的,只是没有扩音,被杨沛宜之声盖过了。

我喜欢创作,屈指一算,这兴趣逾半个世纪了。今天日暮黄昏,回顾一下,有四项创作玩意做到了自己可以的尽头:经济、摄影、文章、书法——后者还差一小点,但近于自己的尽头了。埋头苦干数十年,我不可能不知道创作有成的艰辛,更不可能不知道每类创作什么容许,什么不容许。

以经济研究为例吧。事实的可靠性非常重要。我对资料真实性的执着调查,四十年前就打下了名堂,而一九七二发表的《蜜蜂的神话》,高斯、巴赛尔、赫舒拉发等人皆认为是实证研究中不可能被超越的。就是不久前为高斯写的《中国的经济制度》,自己七十二岁了,但替我打字及找资料的朋友知道,为事实的可信及其细节我搏到交稿前的最后一晚。至于理论的处理,数十年来我遵守自己熟知的科学方法,不敢有半步差池。这些皆实证科学的法门也。

艺术创作是完全另一回事。这里重视的是感情的表达、技术的层面、品味的优劣、思想的境界。于是,艺术作品只能从作品的本身衡量,没有谁管你的作品是怎样弄出来的。四十五年前在加州搞艺术摄影,有些自以为是天才的我认为是蠢才:他们认为摄影艺术作品完全不能改,连滤色镜也不能用,称自己为purist。他们的作品偶有佳作,很少,而感情的表达总谈不上。我的摄影作品绝不pure。光的处理要出术才可以搞出变化,于是在镜头、胶卷、黑房等处理上尽量打破约束,务求感情的表达因为技术变化够多而给自己多一点满足感。后来研读其它前辈大师的艺术观,没有一个不同意我的看法。当然,今天的摄影由计算机处理,程序不同,但归根究柢,作品的高下还是只能从作品看,没有谁管你的作品是怎样弄出来的。

张艺谋是搞艺术创作的。开幕式所见,大师无疑问。批评林妙可有幕后代唱的人显然不从艺术创作的角度看──他们可能认为妙可小友是个人表演或参加国际歌唱比赛吧。

是不容易理解的心态。二十多年前电影《莫扎特传》是顶级好戏。记得吗?莫氏死前的一幕,歌剧演出时他在幕后弹琴,台上弹的只是假动作。没有谁认为有什么不妥。回头说开幕式,李宁升天与凌空奔跑摆明是假的,因为钢线看得清楚。没有谁有异议。但如果见不到钢线,明知不可能是真飞但怎样也看不出是假,颂赞之辞当然更高了。

结论是明显的。如果我们把「开幕式」作为一件整体的艺术作品看,不要管其中有什么弄虚作假的,因为这些是艺术的一部分,哲理上是容许的。但如果我们把这整体分割开来,以个别表演者的成败论英雄,那么幕后的「替代」愈多愈捱骂;另一方面,如果个别表演者没有幕后替代,那么假得愈逼真掌声愈多。个人认为开幕式要从一件整体艺术作品的角度看。此「式」也,没有个人表演这回事!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