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传统工艺有必要保护么?难道也只能身受不可言传?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HunHunSheng 于 2008-06-04, 20:14:09:

张小泉剪刀流传三百年 ZT

在中国的剪刀史上,素有“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之说。杭州张小泉独树一帜,秘密就在于历经344年流传至今的72道传统手工锻造工艺。这项复杂的工艺去年被列入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小泉手工锻造师施金水和徐祖兴前不久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打铁摇船磨豆腐”,在旧时杭州,这三个行当是最苦的,而做剪刀的比一般打铁的还要苦。施金水和徐祖兴有着相似的经历:年少家贫,迫于生计,被迫进剪刀铺做伙计。

 据施金水、徐祖兴介绍,他们十几岁开始做学徒,吃了很多苦才学成出师,成为当时杭州剪刀行业里小有名气的能人。1953年,政府组织成立了5个张小泉制剪生产合作社,施金水和徐祖兴等一批制剪高手集中起来,把张小泉的古法锻造工艺继承了下来。那时一个合作社一般有20多只炉灶,一个炉灶有五六个人。也就是说,那时候杭州城做张小泉剪刀的有五六百号人。

  徐祖兴回忆说,在张小泉的传统手工锻造工艺中共有72道工序,而第7道工序“镶钢”为张小泉独创:之前的剪刀都只用铁打成,而张小泉在剪刀的铁槽上嵌进了“钢刃”,把钢的锋利和铁的柔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具有钢铁分明、刃口锋利等特点。这是我国2100多年剪刀史上的一个重大革新,影响深远。

 施金水说,用传统锻造工艺做出的张小泉剪刀都是经过手工锻打,千锤百炼,每一道工序都付出巨大心血,来不得半点马虎。在每道工序,制剪人都很辛苦。如果是做钳手,一天到晚就要这只手钳牢剪刀,那只手握紧榔头敲个不停,尤其是敲“缝道”,更是讲究,要敲得剪刀锃亮,才不会走样。“我现在有肩周炎,都是那时留下的老伤了。”

 两位老师傅回忆说,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们的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繁重低效率的工艺逐渐被边缘化了:上世纪60年代,手工锻打被机械弹簧锤取代;上世纪80年代,张小泉剪刀90%以上的生产工序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一只风箱一把锤,一块磨石一支盆,一把锉刀一条凳”的小作坊时代一去不返。

  在现在的张小泉剪刀厂,做一把剪刀最少时只需9道工序,轻松倒是轻松了,不过打了一辈子剪刀的施金水和徐祖兴老师傅心里有点担心,这样一来传统工艺几乎被遗忘了。

  他们认为,传统手工锻造工艺应该被视作典范传承下去,没有传统工艺的张小泉剪刀会失去“根”。施金水举例说,在整把剪刀上面,有三个工艺是最重要的,一个是镶钢,第二个是缝道,第三个是热处理。现在这套老工艺已经不大有了。

  “一把剪刀剪起来,假如一会儿就要磨,就是因为热处理没有处理好。所以这几个工艺现在还是非常需要的。如果我们要传承的话,这些就是重点,而剪刀式样什么的都是次要的。”施金水说。

  据统计,目前还掌握张小泉传统锻造工艺的师傅只剩下46人,而且年龄最小的也已经74岁,许多人都是体弱多病。施金水和徐祖兴想把自己的一身绝活亲手传给年轻人,让张小泉的精髓得以传承发扬,但是一时还找不到合适的接班人。眼看着自己年事已高,他们实在有些担忧。

  已经76岁的徐祖兴告诉记者,因为传统工艺劳动强度大,又很脏,所以不大有人肯学。“我一直想带带徒弟,但自己身体一天天差,毛病一天天多,所以现在想带也没法带了。”说到这里,老师傅十分伤感。

  施金水也有同样的担心:“我们这套活计,光动动嘴巴还不行,要手把手地教。眼下我还可以传授一下,但是年纪再大几岁,恐怕想做也不能做了。”

  不过,据记者了解,两位老师傅的担心可望得以解除。在政府的扶持下,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正在对传统手工锻造工艺采取一系列抢救性保护措施。一方面是抓紧收集整理施金水、徐祖兴等传承人的技艺,编撰成书籍保存;另一方面,培养一批技术能人,让他们学习完整的传统工艺,恢复72道工序的古法工艺流程。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