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历史和方言之三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yige 于 2006-1-12, 13:26:29:

尚未刊出,请勿转帖,多谢!

南宋历史和方言之三
――人小辈分大,爷爷坐藤窠

·亦歌·

鲁迅先生在《社戏》中忆及儿时乡间之事时道:“和我一同玩的是许多小朋友,……我们年纪都相仿,但论起行辈来,却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乡间乳儿,辈分上却有可能已是叔叔和太公。对此,绍兴杭州一带有一句非常形象的方言:“人小辈分大,爷爷坐藤窠”。“藤窠”应该是旧时用来放小孩的座车立桶一类的东西,其中的“大”和“窠”在方言中均以“ou”收口,前后押韵,很是上口。

辈分是儒家伦理观的特殊产物,儒家几千年来提倡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铸就了儒文化圈中这一独特辈分观,非但民间大行其道,就连国与国之间的很多交往中也往往少不了。赵宋立国后,前来朝贡的小邦使臣多称宋帝为赵家阿舅!舅舅和外甥之间是娘家关系,也就特铁。可到了南宋,这情形就整个儿倒了过来。孝宗年间符离师溃后,金人一路南下,宋朝只得派了卢仲贤前去和金人讲和。无奈金人条件苛刻,虽然卢胆小如鼠,但还是死磨硬缠地把金人原先提出的两国间君臣关系升为了侄叔关系。卢的此举在今人看来也许可笑之极,但在当时却算是很大的成功,其根本原因就是侄叔关系是父家关系,虽然不如舅甥亲,但从辈分上看,无论如何也要比君臣关系体面得多。尽管如此,孝宗还是对谈判结果怒不可遏,只晦气了个卢仲贤,回国后被革职下狱,流放外地。堂堂大宋天子,此后在和金朝的文书来往中都只得乖乖地自称侄儿。公元1189年,金世宗去世,才二十二岁的皇太孙完颜璟即位。那时宋孝宗早已年过花甲,眼看着自己白发苍苍却还要向一个二十二岁的儿孙辈的邻朝皇帝称侄儿,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慨,于是赶紧在小青年金章宗即位一个多月后就传位给了光宗。让自己的儿子去向小皇帝称侄总要稍稍体面些,尽管那时的光宗也要比金章宗年长很多。

宋廷向金廷割地献币称侄一直让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义愤填膺,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南宋一朝,自绍兴和议后,辈分上就一朝不如一朝。正如当初坚决反对和议的名臣胡铨所预言的那样:“再拜不已必至称臣,称臣不已比至请降,请降不已必至衔璧,衔璧不已比至舆榇”,不幸的是南宋后期的历史轨迹基本被他说中。宁宗朝开禧北伐失败,宋金重开和议,金人变本加厉,把宋帝和金帝的称呼由原来的侄叔关系降为侄伯关系。曾有美国学生问我为什么要把侄叔改为侄伯,这又有什么区别,我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因为这里牵涉到了两种文化的价值取向。西方文化中很少有辈分一说,英语中的伯伯和叔叔就是同一个词,根本没有长幼之分,可到了中国,讲究就大了去了,为此称呼上小小的差异简直可以闹到刀兵相见。

1275年12月,宋度宗死后,才几岁的恭帝即了位,由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不久元军攻破离临安不远的独松关。宋廷无奈只得遣柳岳去和元军议和,此时的宋朝江山已成元军的囊中之物,可宋朝的儒士们还在梦想能和元世祖修成侄伯关系,为了保全南宋的一小片江山,有人甚至提议不惜主动再降一级,自称侄孙。可惜那个惯于马背上生活的游牧民族根本不吃这一套,非要全体宋皇室成员捧了传国宝玺出降北上不可,至此,胡铨在几十年前预言的“请降、衔璧、舆榇”都基本兑现,所差的只是随行的棺材而已。

杭人所谓的“人小辈分大,爷爷坐藤窠”原是指真正意义上的辈分之差,但回望南宋一朝的对外关系史,就不难发现这辈分也是可以靠兵马弓弩打出来的。理论学家爱说“弱国无外交”,咱们老百姓喜欢大白话:“国弱辈分小,万岁是侄孙!”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