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有可无的挑剔:《科学成就健康》前言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psychina 于 2007-05-23, 07:07:47:

/ /觉得去掉的好。
[ ]是评论和建议。

从2000年开始,我越来越关注国内科技、教育领域的弄虚作假现象,并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努力,被称之为“学术打假”。到现在,屈指算来
[一般数量大的,我们就不用手来计算了,屈指600次不太形象],
与我或多或少有些关系的事件已有大约600起。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医疗保健领域,这大概也是“学术打假”中最得人心的部分。普通公众未必十分关心学术界内部的猫腻,但对与自己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产品,却非常希望知道真相究竟如何。

然而也有一些人对此很不以为然。在对待虚假保健品、假药的问题上,为之开脱的一个常见借口,是:“即使它们没有效果,也吃不死人!”上个世纪80年代发生全国第一起假药案——晋江假药案,我记得其主谋在法庭上就是如此为自己辩护的,他们制造假药的原料用的是淀粉,害不了人。虽然这番辩护并没能挽回主谋的性命,但是我怀疑现在那些贩卖假保健品的人,以及那些由于保健品生产给地方经济带来好处而对之实行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官员,可能还都抱着同样的心理安慰自己。

假保健品、假药当然害得了人。它们有的在长期服用后会产生毒副作用,即便其成分就像白开水一样完全没有毒副作用,也同样在害人。假保健品、假药的消费者往往是那些患有疾病的人,由于听信了虚假广告而将它们当成灵丹妙药使用,乃至放弃了正当的治疗, /会/ 因此贻误病情,甚至 [会] 有性命之虞。假保健品、假药的害人之处,不仅是生理上的,还是经济上和心理上的。为成本低廉、无效的东西浪费了大笔的金钱,造成重大的经济负担,而一旦发现了事情的真相,那种受骗上当的感觉,也让人心理上难以承受 [这个说法让人难以承受] 。如果我们考虑到那些受骗上当的人,往往是那些生活并不富裕、最不该被骗的可怜的人,这种害处 [在我们一个有良心的人看来] 就更大。

吃保健品是中国人的“进补”传统的延续,今天的假保健品、假药也利用人们的民族感情,经常打着祖国传统医学的招牌迷惑人。因此,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如何看待中医中药的问题。我小时候也和几乎所有中国人一样,免不了会稀里糊涂地[被带去]看中医、吃中药。到高中以后,由于阅读生物医学著作 [和对中医的理论的更多了解],才开始对整个中医体系产生怀疑。之后受到的生物医学方面的训练,使我能更专业、更清醒地看待中医药弊端。

几年来,我陆续写了一些批评中医的文章,无非是要告诉人们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中医,不要轻信中药的疗效,更不要忽视中药的毒副作用。这些文章起初只发在网上,[只是] 近来由于我在国内报刊上开专栏,偶尔也涉及到中医的问题, [使得整个问题] 引起 [了] 更大的关注,以致有人误以为我对中医的批评是近来才有的。《中国医药报》曾有一篇文章评论我批评中药的文章说:“[。。。]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中药安全性的关注。尽管文章中有太多偏激和片面之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上对中药的安全性存在着不解和担忧。”

我看不出我的文章中有何“偏激和片面之词” [就是有,一般自己也看不出],介绍的不过是一些生物医学常识,基本上反映的是生物医学界的主流意见,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媒体上以前很少有这样的声音而已,如一些医学专家私下的评论:“说了我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 如果为了维护“中医神话”,把理性、客观的批评当成了“偏激和片面之词”,掩盖真相 [最好不要让人觉得共用一个主语],对中医药暴露出的问题百般宽容 [宽容一般是宽容,就像我们一般不区分爱一样]、狡辩,置公众健康于何地?

当前中国假保健品、假药泛滥,不仅仅是由于缺乏充分的批评、揭露,而且还由于缺乏监督、处罚力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仅有科学是不够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多了解一点生物医学方面的科学知识,并 /具有 / [培养] 科学的怀疑、实证和理性精神,不 /至于/ 轻信虚假浮夸的宣传,那么至少能够做到自保,减少受骗上当、危及身体健康的机会。

写作本书的目的就在于此,不仅介绍医学、保健的基本知识,而且也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虚假保健品和医疗骗局,希望读者能够掌握一些科学方法,具有 [一般人要学才会有,不是一回头就可以具有] 科学精神和自我识别的能力,警惕 [和前面的条件不匹配,也显得像个惊弓之鸟] 无处不在的医疗、保健陷阱。

方舟子

2007年1月于北京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