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陵一日还 (3)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万精油 于 2007-05-02, 07:30:03:

千里江陵一日还 -- 阳朔

在“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名言后面照例还要跟一句“阳朔山水甲桂林”。到桂林的第二天
我们就坐游轮前往阳朔。朋友的朋友帮我们订好了到阳朔的船票以及在阳朔的旅馆。考
虑到我们是从国外回来的,他帮我们订的是所谓供外国游客专用的“豪华游轮”。票价贵
不少。但其环境比一般的船要好很多,一分钱一分货也说得过去。殊不知到船上才发现
这满船几十个外国人除我们以外都是日本人。沿途的解说也全是日语。搞得我们在中国
的船上却听不懂小喇叭里传出来的解说。这怎么行?好几个小时也不能就这样当聋哑人
挺过去。于是厚着脸皮去找日本人的导游。这些人都是中国人,请他们给我们翻译解说
的内容。导游说:看你这小平头,我们还以为你们也是日本人。通过他们的翻译我们才
知道船到了什么地方,那里的人文风物,历史地理。这些东西虽然也可以从书本上读到。
但身临实地的感受要比书面知识深刻得多。游轮到冠崖要停两个小时以便大家参观游览。
中国导游们来过多次不去参观,我们一家人又听不懂解释,只好自由行动,后来差点误
了船。在船上与日本人一起用餐,旁边那位能讲一点点英语。大家连比带画,知道他的
名字叫渡边(WATANABE),我想起了地雷战里的中队长。他们行程很紧,五天
的旅游包括广州,桂林及敦煌。我看把他们这行程称之为“万里江陵一日还”比较确切。

阳朔的山水与桂林类似,一个个馒头似的小山这里一块,那里一块。但阳朔的山水更有
层次。远看是一景,近看又是一景。我们的相机从头到尾都没停,刚照完的景当船驶近
又变成另一景,转过湾又是另一副天地。几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转眼就到了阳朔。

阳朔不大,横竖就几个街区。来旅游的人很多,把个小小阳朔挤得满满的。街上都是铺
面,卖各种手工艺品,还有不少本地人沿街兜售。一个中年男子穿着民族服装背着背兜
在卖葫芦丝。他边走边吹,以此招览顾客。吹的是脍炙人口的“阿哥阿妹情意深”。我听
见音色不错就叫他过来看一看。他不但给我看葫芦丝,还给我看报纸。报上有他的照片,
标题是“阿牛哥为游客服务”。他说告诉你的朋友,到阳朔来就来找我阿牛哥,保证他们
玩得愉快。说完还递给我一张名片。大概是可以帮人介绍旅馆,买票之类的。我觉得他
这样的公关先生来卖葫芦丝真是大材小用了。他又主动教我一些吹葫芦丝的基本指法。
与他杀了一番价以后,三十五块钱买了一个。拿在手上,边走边练,不一会我也吹起了
“阿哥阿妹情意深”。阿牛哥从后面过来拍我一下说,你学的很快啊。刚才还不会吹,现
在就可以吹歌了。他不知道我虽然没有吹过葫芦丝,但在笛子上却有几十年的功力。

几个街区很快就逛完了。当地人告诉我们说阳朔山水最好的看法是坐竹排漂流。办漂流
的很多,而且他们是一条龙成套服务。在市区花二十块钱租一辆自行车(自行车种类很
多,有山地车,平路车,双人车,并有各种变速,比我当初在国内时骑的永久自行车先
进了好几代,完全与国际看齐),再花二十块雇一个村姑作向导。村姑带着我们过月亮
桥,翻榕树坡,沿着漓江边逆流而上,骑往竹排始发点。我们头戴蓝天白云,面迎微风
细雨,遐意地穿行在乡村小道上。左面是青山绿水,右面是田野农家。不时有炊烟从农
家升起,活生生一幅世外桃园景色。我与女儿共骑一辆双人车,她的欢快笑声好似为这
美景增添了一首原野交响曲。我沉醉在这美好的时光里,刹时间觉得到上游去坐竹排
这个目的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只想就这么骑下去,不停地骑下去。

竹排始发点很快就到了。愉快的心情使得几十分钟的车程过得很快,好象一眨眼就过了。
水湾里停着近二十个竹排。每个竹排上有两把趟椅供游客坐。我们家有小孩,他们又给
加了小凳。我正在想这自行车往哪放,却发现我们的自行车已经被架上了旁边一辆摩托
车。他们专门派人用摩托车把自行车带到下游,等我们竹排到了再接着骑。他们把一切
都为我们设计好了,我们只需付钱享受。这样的服务真是没得说。

每个竹排有一个撑竹排的民工,他们手上都拿一根长长的竹杆。客人坐好以后,竹竿在
水底轻轻一撑竹排就漂向河中央。他就这样左一杆右一杆,深一杆浅一杆带我们在弯弯
曲曲的河流中穿行。与坐游轮不同,这次是从水面看山水。而且没有轰隆的马达声,也
没有大船掀起的波浪。平静的水面上映出山的倒影,镜头随便往哪个方向举起都是一幅
油画。不过拍下来的景色比真实景色差了很多,虽然颜色都真实地拍了下来,但却少了
实景的生气。尽管如此,回来后把照片给朋友看,朋友们都要为这里的景色发出感叹,
实在是太美了。类似的景色我多年前在瑞士阿尔陴斯山脚下的内湖看见过(INTER
LAKEN)。那里也是镜头随便一举就是一幅油画。那里的山比这里高,水面也比这
里宽。但那里坐的是几百人的大船,不如这里贴着水面,接近自然,水面也不如这里平
静,可说是各有千秋。

漂一阵就有别的竹排划过来。问要不要买五香花生,或者切好的西瓜,还有人卖用竹子
做的水枪。两块钱一把的竹制水枪我女儿玩得比她在美国几十美元买的玩具还欢。女儿
玩水枪,我坐在竹椅上吹葫芦丝,太太一边吃着花生一边拍风景照。如果有人这时从远
处给我们这个竹排拍一张照,将会是一幅绝美的天伦之照。这河水并不总是平平地流下
去,偶尔还会有阶梯式的下落。这时候就必需下来把竹排抬过。如果落差不大,则只需
抬竹排的一个角就可以过去。遇到太大的落差,则要几乎把整个竹排抬起来。我主动提
出帮他抬,他说你从竹排上下来到那个大石头上站着就好了。他主要是怕我摔到水里。
他一个人抬不动的时候就叫别的撑竹排的民工帮忙抬。两个小时的漂流总共要抬四五次。
以前常听人说“急流险滩”,这次算是对这“滩”字有了理解。漂流时看见一对年轻人坐的
竹排上有两个撑排的民工。我好奇的问我们竹排上的民工,他们为什么需要两个人撑竹
排。他说,两个人的竹排是那些漂一天的。一个人撑一天太累吃不消,所以两个人。漂
一天的水程长,需要抬过的浅滩也多,尤其需要两个人。

转过最后一道湾,眼前突然一遍明朗,原来是到了一个大水湾。水湾里聚集着十几条彩
船。每条船上有二三十个游客和一个身穿民族服装的刘三姐。这些游客都是到刘三姐的
故乡来听山歌的。十几个刘三姐歌声此起彼伏,“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
我突然有个奇怪的想法,那个跟着莫怀仁来找刘三姐对山歌的秀才,如果看见这么多刘
三姐,大概早就吓晕了。彩船加竹排有好几十个,几百个游客,几十个刘三姐,这气派
真是够大的。后来才知道,这个场面与[印象刘三姐]比起来简直是小儿科。

(未完待续)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