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推动科普出版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habpi 于 2007-04-28, 19:34:18:

民间推动科普出版

科普在传统的商业出版模式中还是大有可为的。林榮崧先生在2000年的一篇文章中谈论台湾的科普出版如下:

台灣的「科學普及運動」,有過三波巨大的浪潮。每一波浪潮初襲來之際,總是有驚濤裂岸的陣勢:
第一波是1970年《科學月刊》創刊,高舉「讓科學說中文」的大旗,掀起大學生及高中生的訂閱風潮。
第二波是1983年的《牛頓雜誌》登陸,標榜「開啟圖解科學新頁」。精美的彩色印刷,開啟的不只是社會大眾對於科學新知的視窗,也開啟了中文雜誌彩色化的時代。
第三波是1991年天下文化 Science Culture 書系的誕生。一開始叫「全方位思考」叢書,赫然有五種書高踞金石堂暢銷書排行榜近半年,盛極一時。1995年,因為「全方位」變成浮濫的政治口號,天下文化把書系的中文名稱改為「科學人文」,企圖跨越科學與人文的鴻溝,凸顯所謂的「第三種文化」。
近乎每隔十年,科普運動就爆起一聲拍岸巨響。可是,岸石並不見裂痕,只是微微鬆動。所幸巨浪過後,餘波仍然不息,繼續拍打岸邊。如果台灣社會少了這三股浪潮,不知是如何貧瘠蒼涼的景象。
1998年開始,隱隱然有第四波的浪潮正在高起。這回,主導的力量不再是單股勢力,而是多股勢力層層痓痓,包括時報、智庫、新新聞、商周、遠哲基金會、商務、先觴、遠流、究竟……等等。雖然各自不能震出巨響,但綿綿密密交眜出來的聲音,也令人為之一震。
凝神一瞧,這四波浪潮都不脫兩穘本質。一是透過平面媒體來傳播——從第一波、第二波的雜読,辒到第三波、第四波的書籍。傳播媒介的辒移,代表科普運動的浪漫情懷漸漸消退。另一穘本質是鼓眜飈潮的力量都非官方,都是民間的基金會與出版社。官方的缺席,可以說,過去是無心出席;未來呢?務請刻意告假!
一直以來,官方都是重硬體、輕軟體的,所以有鍃蓋運動場、沒預算維護,有錢蓋圖書館、沒預算買書,並不是新聞。更重要的是,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真正開始砸錢獎勵科學研究,自1980年代中期才開始,之後官方若有所謂「科普」出版品,也是以宣揚政績為著眼點。而且,官僚文體向來都與大眾有隔閡,出版讓民眾看得懂的書,向來就不是政府機構的專長(以綜合所得稅申報書為例,年復一年,教育程度較高的人都得推敲個老半天,才能猜出意思)。
不過,官方的缺席絕非失職,未來的政府也不應想要趕搭上第四波科普風潮。政府機構裡既然欠缺出版人才,那就絕對不可浪費公帑,企圖跳入蓬勃到已氾濫了的出版市場。
政府(尤其是國科會、教育部)該著墨的,是把跑道劃出來,例如研究成果向大眾發表的機制,撰寫或翻譯科普書如何列入教學研究績效……,然後靜待非官方的力量百花齊放。

(林先生的原文“出版業在科普運動中的角色”可以在http://scc.bookzone.com.tw/sccc/sccc.htm找到。不习惯读繁体的朋友可以使用Google的语言工具转换为简体。)

台湾对民主和科学的消化比大陆要领先了一步。以有限的读者群,台湾的出版界能够凭民间力量作出这等成绩,足以让大陆人士汗颜。反过来看,大陆的市场比台湾大了太多——大众的求真之心总是有的,好的科普书应该有巨大的成功机会。然而大陆的瓶颈在于缺少合格的作者。能透彻理解科学精神,将其运用于日常观察和思考的作者极少。受过良好科学训练的职业人士一般缺少精力、意向或写作能力来作这一类工作。

从公益性的角度来讲,著作物已经不必要通过商业印刷品来传播了;网络要有效的多。官方和民间的基金会都有赞助出版的方式。赞助出版物应当全面转向开放电子版。这样一来可以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二来可以把资金有效的来支持内容的生产者(传统出版大约五分之四的成本在发行环节上)。如果印刷版有足够的需求,商界自然会进化出“按需出版”的办法,不需资助方费心费力。希望民间力量能主动起头,来赞助一些优秀著作的开放发行。“开放”同时也提供了一种质量控制的方法,可以把作品置于大众的评审之下。

对于有意为科普事业贡献文字而又时间有限的人,可以使用基于网络的协作共创模式。一个作者能写多少算多少,其他人可以添加修改,这样大家的力量可以积累进化出成形的作品。这也是wikipedia的进化模式。我们洛基开放文化实验室的开放图书采用类似的方法。也欢迎各界朋友一起来探索和合作。

~~~~~~~~~~~~~~~~~~~~~~~~~~~~~~~~~~~~~~~
[http://rl.rockiestech.com]
洛基开放文化实验室,使用开源方法来推动社会文化进步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