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诗白教授患病期间,他坚持到广安门医院看中医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HunHunSheng 于 2007-04-20, 09:50:00:

回答: "一些不明真相和一些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依然对中医深信不移" 由 HunHunSheng 于 2007-04-20, 09:45:10:

童诗白教授患病期间,他坚持到广安门医院看中医,坚持在家中慢走锻炼,坚持一日定量三餐.
And he is not even Chinese. He is a LaoDaZi.


怀念一棵树
作者:林 鸣

  在清华园里,童诗白的名字犹如大树。今夏北京多雨,每当豪雨如注的时候,善良的人们就感到揪心,那些耄耋老树还能抵御风雨的侵袭吗?然而不幸终于发生了:童老病逝的消息传出,许多清华师生都感到心灵的震颤。

  童诗白教授于今年7月24日7时40分因病去世,享年85岁。先生是我国著名电子学科学家,一代教学大师。他亲自主编、翻译的电子技术教材达数十套(册)之多,所领导的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组曾荣获国家教学奖的最高奖。可谓著述等身,桃李天下。日前,闻听一清华青年学者云:若生逢其时,童诗白的“身价”现在至少值四千万元。其家人听后苦笑:“他连四千元(退休金)也没有啊。”童老一生无党无派,廉洁清白,只爱学问不爱钱。

  童教授年轻时笃信父亲“坚持真理,刚正不阿,严谨治学,朴实无华”的训诫,上世纪50年代在美读书期间,由于彰显爱国之心,上了人家的黑名单。他毅然放弃优厚待遇,拒绝加入美国国籍,于1955年返回祖国大陆,执教于清华大学。先生视学问为生命,爱弟子若眼睛,而对官帽、地位不闻不问。年逾7旬,每日仍伏案工作近20小时,忙于编写教材和接待师生。累了听听音乐,饿了以挂面充饥,故厨房常贮存挂面数十把(那时没有方便面)。惟除夕之夜,他方从书房踱出,与家人小聚后,又急急返回。先生高风亮节,从不张扬自我。我也是后来听人说起,先生曾拿过全国老教师网球比赛的名次,和万里委员长一同打过网球。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清华大学算一站,出面接待者中,就有童诗白。

  先生乃敦厚长者。一般来说,在知识分子扎堆儿的地方,人际关系最难摆平。然而童诗白却享有两项“美誉”———“润滑剂”和“凝固剂”。工作一旦有了成就,他先推让给晚辈,让他们享受披红挂花的待遇。其人格魅力感染了一批又一批师生,由此深受敬爱。至于说先生人缘好到什么份上?在此试举一例:“文革”岁月残酷万分,学术权威不知倒下多少,然而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却为:直至运动晚期,全校只有一个人给他贴了一张大字报。而且,事后那位“作者”还不断道歉,自称糊涂。先生哈哈一笑———没能记住,何谈宽恕?

  童先生酷爱古典音乐,家中收藏大量音乐盒带和CD。当他埋头工作时,荡气回肠的交响乐就在狭窄的书房里盘旋。他和几位老教授组成一个“室内乐队”,自己担纲“首席”小提琴,经常聚于家中排练,演奏巴赫、莫扎特、舒伯特的曲子。前些年,这个“教授乐队”在清华享有不小的名气。某周末,一群清华学子前来探望,正畅谈间,电视里蓦地出现某歌星乱扭乱唱的场面。先生佯怒,以指重叩钢琴琴键:“我用贝多芬镇他!”学子闻言大乐。

  面对汹汹病魔,童先生表现出真正的大师风度。他不气馁,不害怕,不放弃。家人和医生从未对他隐瞒病情,大家明白,童老是在用做学问的态度与病魔抗争。患病期间,他坚持到广安门医院看中医,坚持在家中慢走锻炼,坚持一日定量三餐。接电话时,依旧声若洪钟。仅听声音,谁也想不到这是一位年逾八旬、身患绝症的老者。逝世前三年,由于患上严重的青光眼和白内障,先生几乎变成盲人。陪伴他的是一台小收音机,其内心痛苦可想而知。然而,对待百般磨难,却从不见他抱怨发火。护士打针前,都要叫一声患者名字———“童诗白”,老先生就像个年轻士兵一样答:“———到。”一次,从昏迷中醒来,他对看护自己的弟弟说:“听说新出了一种素菜汉堡,你可以买了送给夫人吃。”那位70多岁的老弟听了,哑然失笑。还有一次,童老于高烧数日后,醒来嘱咐家人:“快去买电。”其女匆匆返家,查看电表,果然仅余20千瓦·时。

  先生病重期间,他的夫人、“九叶”诗人、北师大教授郑敏前往探视,用英语温柔地对他说:“我们的心在一起……”先生则用微弱的声音应答:“我的心在天上。”两人握手,对视良久,其情其景,几令旁观者泣下!先生仙逝后,引来追思如潮。郑敏只说了一句:“诗白,好人。”两人相守54年,相知相爱,哪儿用得了许多客套?只此一句足矣。先生的父亲,乃一代建筑大师童寯。老先生在世时,曾对他的这位长子评价曰:“滥好人。”———好人且“滥”,大约是批评他好到了“没有原则”的地步吧。不过,从另一方面,亦可看出童诗白与人为善的博大胸襟,荣辱毁誉置于脑后,呕心沥血只为教书。问世间几人能践此意境?

  大树可凋,精神永存。生前,童诗白教授为自己选择了树葬。无疑,这一选择蕴含着深刻寓意:树葬不同于其他安葬形式,它让生命换了一种方式,继续长存人间,重又撑起一片绿荫,为后人遮风挡雨。

  先生美意,天知地知。


童诗白,教授,1920年生。辽宁沈阳人。满族。1942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土木系,1946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电机系,1949年和1951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电机系,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2年起在纽约布鲁克林大学理工大学任讲师、助教并指导硕士研究生。1955年回国,在清华大学电机系工作,其间领导筹建了工业电子学教研组,担任教研组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深圳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邮电部通信电源学会理事长,《自动化学报》编委,高等学校工科电工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电子技术小组副组长,教育部工科电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指导小组组长,教育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电教教材编审组组长,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计算机应用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容错计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常务理事及节能应用技术学会主任委员,联合国计算机应用中心网北京培训中心主任。1989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同年获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81年在清华大学领导创立了我国第一个自动化仪表及装置专业的博士点,任博士生导师,同时承担了包括我国"七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在内的多项理论与应用课题研究任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主编的教材有《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电路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1版1988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第2版1992年获国家优秀教材奖)、《电子技术基础试题汇编》(与何金茂共同主编,1996年获清华大学优秀教材奖)。此外,编写的教材还有《晶体管电路》、《晶体管脉冲数字电路》、《常用电子管、离子管、晶体管手册》、《晶体管电路习题解答》、《现代电子学及应用》等。1980年担任中央电大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主讲教师。 〔沈雅芬〕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