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数学): VT枪案的技术分析 -- 这篇专业分析回答为什么凶手用手枪竟然击毙32个人。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Nixrreg 于 2007-04-18, 11:31:44:


引用:

本贴子对最近发生的弗吉尼亚大学枪击案进行技术上的分析,认为,警方的指示是错误的,由于警方的错误,导致了更多的人死亡,而原本是不应当死这么多人,多达33人的。

警方的指示是,要求学生和老师们都呆在房间里,远离窗户,于是大家就听警察的,就呆在房间里,远离窗户,但,这正是死了这么多人的原因。

下面我来讲正确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因为凶手是一个发了狂的人,是打算见人就杀的,而且只有他一个人,手拿自动步枪,应当怎样应对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伤亡呢?

正确的做法是整个大学的师生一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即都大叫着,尖叫着四散奔逃,都往大学外面跑,一直跑到将大学远离在身后为止。当然,这么一来我们就会看到整个大学的人群都在四散奔逃,逃啊逃啊都逃光了。我下面要指出,这是对付杀人狂的最有效的办法。

就我使用过的冲锋枪,一个弹匣里有三十发子弹,想来其它的自动步枪子弹也不会多,撑死五十发?但我下面的分析仍然成立。

歹徒拿着冲锋枪,选择是打连发还是打单发。如果是打连发,也就是象电影里那样扫射,则大多数子弹实际上是空发的,只有少数子弹在乱扫中会击中人。但是,正好击中要害的机会也是低的。

因此,歹徒面对一群四散奔逃的人,他如果选择连发扫射,我认为三十发子弹扫射是一会儿功夫就光,可能没有几秒钟就打光了的,这其中有十分之一的子弹击中人就不错,而如果想正好打中要害致死,那个概率又低了许多。

然后歹徒就要换弹匣,这个时候人们就跑远了,如果跑到几十米开外,想要用扫射打死一个人就更困难。我当年用冲锋枪打靶的时候,一次点射从来就只有一发子弹中靶,枪管的跳动使得后面的子弹都是乱飞的。而那次点射打的还是固定靶,是仔细瞄准后击发才打中的,如果说是对着惊慌乱跑的人发射,击中的概率就
更低了。一个弹匣打完后又要换弹匣,我想到最后一两百发子弹最多打死三到五人,击伤十几个人也就了不起了。

你想象一下,即使假设弗吉尼亚大学里是有几千头猪在乱窜,一个手持自动武器的人有没有多少机会打死三十多头?那是很不容易的,要花许多子弹和功夫的。

来说为什么当时师生听从了警察的劝告呆在室里不动且远离窗户那就更死的人多的原理。那个凶手冷静地持枪进了大楼,然后挨房子地搜,你呆在房子里早晚会给他找到,即使趴在桌子底也也没有用。而歹徒并不急着开枪,而是走到你跟前,用枪对准你的头脑,冷静开枪,用单发,一枪打死一个,就这么一个一个地打
。我相信那三十三条命中大部分就是这么完蛋的。

有许多人看美国电影看多了,就以为,当别人用枪指着你的时候,正确的做法是不动。但是,那要看是谁用枪指着你,如果是警察,或者如果是敌对的军队士兵用枪指着你,这一着也许还是有用的。它有用的前提,是双方都明白一个基本的协议,就是如果我不反抗,你就应当饶了我的命。如果这个协议根本就不存在,对方不是一个有理智的人,就是打算杀人,那么既然反正是一个死,惊叫着乱跑,反而是给冷血杀手制造麻烦,使他杀起人来不那么顺利。

遇到危险惊叫,奔逃,这本来是动物的本能,也是在一定情况下正确应对危机的措施,但是我们在美国大片的熏陶下,往往忘了这个正确的措施,反而误以为服从歹徒是正确之道。而正确之道其实是毛泽东所说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中国古代就有“三十六计,走为上”一说。

当然,在应对各种灾难的过程中,应当有不同的应对措施。比如说一个广场挤了太多的人,这个时候乱跑就有可能被挤死。因此,惊叫乱跑在过于拥挤的时候也并不合适。但是对于校园枪杀案,惊叫乱跑其实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我是主张,当歹徒试图控制住人,比如喊不许动之类的话的时候,被控制的人质最好是装疯,装得越胆小越好,而且一定要装作自己已经神经失常,即使自己并没有失常也要装做那个样子,吓得拼命尖叫,无谓乱挣扎的样子。你越是象个神经病,歹徒越觉得控制住你很困难,而且他也会觉得你这个人没有什么价值,也许就把你给放弃了。

这次事故让我觉得,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技防措施也是非常差劲的,整个校园里缺少摄像头监控。我想,就冲着美国这次伊伊战争居然弄了几千亿美元,想把美国大学的所有角落都密密麻麻地装摄像头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如果是那样,我们就一定能够从电视镜头中看到凶手是怎样持着枪从这里走到那里的。但是我们
看到的电视画面,基本上看不到歹徒,说明弗吉尼亚大学的技防太差。

不要说美国的大学,我认为,现在摄像头也太便宜了一点,那电子市场上小贩就象卖菜一样的地一堆一堆地卖,我认为中国的各个大中小学校,著名一些的(我想贫困山区的小学不会有什么歹徒问津),都装上闭路监视好了,那也是人民政府爱人民的表现,我们又不是美国法西斯反民主政府,草菅人命不管师生的死活的。

还是来说对付歹徒这样的事情。我小时候在毛泽东时代受到的教育,一直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当时学习“两条路线斗争史”,用了我们中学生很长时间,讲的原理就是王明路线是怎样和敌人硬拼,结果惨败,毛泽东思想是怎样和敌人周旋,结果胜利的。

但是在文革结束后,我就奇了怪了,怎么文人们开始干起妖魔化的事情了,硬说毛泽东时代鼓励人们去送死,然后一通冷嘲热讽,好象那个时代真的是那样似的。而以此对照,改革开放之后的报纸,反而首次用起了“歹徒”这个概念,并拼命宣传什么“奋勇斗歹徒”这样我小时候从来就没有学习过的概念。毛泽东思想中根本就没有“歹徒”这个术语,只有阶级斗争和阶级敌人。

也就是说,反而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报纸主流媒体鼓励“奋勇斗歹徒”的极左思潮开始泛滥,与文人们非主流的对之冷嘲热讽,相互配合着从主流和非主流两个角度的宣传,反而构成了对毛泽东时代的妖魔化。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