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点”之二“竹柏科”资料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Yush 于 2007-11-22, 01:39:13:

回答: 中国最牛植物学家傅德志的闪光点 由 Yush 于 2007-11-22, 01:18:52:

在查到的资料中,中、外学者都对所谓“竹柏科 Nageiaceae)”持否定意见:

http://scholar.google.ca/scholar?q=Nageiaceae
http://scholar.google.ca/scholar?q=%E7%AB%B9%E6%9F%8F%E7%A7%91

[citation] Nageiaceae—a new gymnosperm family
DZ Fu - Acta Phytotaxonomica Sinica, 1992
Cited by 8

裸子植物一新科—竹柏科
傅德志 - 植物分类学报, 1992
Cited by 6

A new sectional combination in Nageia Gaertn.(Podocarpaceae)
RR MILL - Edinburgh Journal of Botany, 2001 - journals.cambridge.org
Fu (1992) revised this genus, treating it as a monogeneric family, Nageiaceae DZ Fu, a view that has not generally been followed by later authors.

Generic relationships within and between the gymnosperm families Podocarpaceae and Phyllocladaceae
JG Conran, GM Wood, PG Martin, JM Dowd, CJ Quinn, … - Australian Journal of Botany, 2000
Neither is there support for Fu's (1992) removal of Nageia to its own family Nageiaceae, despite its unusual leaf venation

王艇等(中山大学)自1996年至2004年始终反对:
http://scholar.google.ca/scholar?as_q=%E7%AB%B9%E6%9F%8F%E7%A7%91&as_sauthors=%E7%8E%8B%E8%89%87
http://engine.cqvip.com/content/q/94631x/1996/035/006/zk07_q5_2243501.pdf
竹柏类仍以放在罗汉松科内为宜(中山大学学报1996年35卷6期)
http://scholar.ilib.cn/A-zsdxxb200406007.html
Nageia嵌套在罗汉松科内,同罗汉松属(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43卷6期)

汪小全(中科院植物所)等:
http://scholar.ilib.cn/A-zwflxb200003001.html
作者不赞同将竹柏属提升为科(植物分类学报 2000年03期)。

周其兴(大连大学):
http://scholar.google.ca/scholar?hl=en&lr=&cites=10998921345844576703
我国所产的罗汉松科4属组成了一个单系类群(大连大学学报2001年22卷6期)

另见傅德志帖子中的汪小全2000年整理的“国内、外同行根据化石资料、形态性状分析及分子系统学研究对‘竹柏科’的处理意见”
----------------
----------------
http://www.emay.com.cn/main/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p=1044
静生 法师 发表于: 星期日 十一月 07, 2004 8:56 pm
《中国植物志》承认竹柏科
静生

《中国植物志》第一卷(2004年10月第一版,纸面精装,1044页,定价108元,科学出版社,北京)第三章“中国裸子植物区系”(王荷生编写)第七节“竹柏科Nageiaceae和枝叶杉科Phylocladaceae”指出“(111)竹柏科是裸子植物或松柏类中很特殊得自然类群,热亚特有得单属科。”又指出竹柏科“(112)叶片、小枝及雌性生殖器官等的形态、解剖都保留一些原始特征与最早(石炭纪-二叠纪)的具球果植物科达类Cordaitales很相似,有的特征与南洋杉科中的贝壳杉属Agathis相同或者极相似,如叶片为多条单维管束平行排列,叶内有厚壁组织细胞,小枝有较大的圆形髓心等。再者,亚洲热带至亚热带也是科达科Cordaitaceae的主要分布区。因此,不无可能推论出竹柏科是由科达科演化而来,于亚洲热带本地起源”。

《中国植物志》第一卷第三章“中国裸子植物区系”编写介绍(脚注)为:遵从《中国植物志》第七卷的分类系统,参考C. N Page 系统;在类群排列中,把原来球果类松柏杉松三个科的排列顺序重新排列为柏杉松;增加了Agathidaceae和Nageiaceae;三尖杉和穗花杉的位置。为一个新系统的雏形,其纲要在今年或可正式发表。

在《中国植物志》第一卷第三章“中国裸子植物区系”正文中,并没有见到《中国植物志》中排列在苏铁、银杏后面的第三个科南洋杉科。该科植物在我国广泛栽培。也没有见到脚注中提到的贝壳杉科Agathidaceae,反而提到我国不产也尚未栽培的伪叶竹柏科(叶枝杉科)Phyllocladaceae(第7节,p111)。同时,《中国植物志》第7卷中,穗花杉Amentotaxus就是红豆杉科Taxaceae中的第三个族,不存在什么争议和讨论。关于竹柏科的特征、性质、亲缘关系及其与科达类的关系,静生在十多年前(傅德志1992)就已经全部提出并做了详尽讨论。

《中国植物志》第一卷第三章“中国裸子植物区系”编写作者声称编写的这个部分是一个新的系统的雏形。估计又将是一个类似“八纲系统”人为被子植物分类系统一样的一个人为的裸子植物分类系统。尽管这个系统中也把静生发表的竹柏科安排了一个位置。

近年来,经常有对科学界和科学家浮躁科学和急功近利的批评。究其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植物科学界有些有影响有地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科学家中个别学者起到了随心所欲的“率先垂范”作用,对于他们熟悉的东西乱说,对于他们不熟的东西瞎说。对学生后人起到很坏的作用和影响。

我真诚希望我国植物科学界能够真正理性探讨植物科学中的分类和系统问题。承认竹柏科我很高兴,不承认竹柏科也没有关系,只要大家是做科学讲道理就好。

傅德志07/11/04/北京
----------------
----------------
http://emay.gnway.net/main/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t=2364
静生 精灵使 发表于: 星期一 六月 27, 2005 11:14 pm

竹柏科的历史性争论
静生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回放而已。

傅德志27/06/05/北京

不留遗憾--回复关于裸子植物的质疑
满江红 -- Saturday, 23 December 2000, at 4:38 p.m.
年终岁尾,不留遗憾,现回复某人08/22/00年对某从事裸子植物研究提出质疑。
其实回言早已完成,但感到火力太强,言辞过于刻薄,为了安定团结目的,一直未公开。今删去不合适宜的内容,予以回答,免得把问题和疑问带到新的一年去。

1、 首先这个这个“学术天地”真的不是“XXX个人天地”。
事实证明,谁都可以在此发表各种看法,已有共识。不用多说了吧。

2、该帖子中提到在下提出“松科中一般从形态性状上判断,油杉属(Keteleeria)和黄杉属(Preudotsuga)较为原始一些”。(感谢指出拼写错误,确应为Pseudotsuga) 该帖让我们去读他们自己的文章(Wang, X.-Q., Tank, D.-C., and Sang, T. 2000. Phylogeny and divergence times in Pinaceae: evidence from three genomes. Mol. Biol. Evol., 17(5): 773~781.),并指出在他们的文章中,基于分子证据推断的松科各属的分化时间与化石记录相吻合(请注意:该文章作者中并没有懂裸子植物和古植物的专家)。如果这篇文章用分子生物学证据“大胆”证明了松科松属Pinus、金钱松属Pseudolarix和雪松属Cedrus等属较油杉属(Keteleeria)和黄杉属(Preudotsuga)更为原始,那就毫无疑问地闹了另一个笑话而已。事实上帖子作者在他的帖子中也含糊了油杉属(Keteleeria)和黄杉属(Pseudotsuga)是不是松科最原始属的问题。裸子植物许多现代类群的起源时间与被子植物不相上下,真正揭示演化关系的化石还是缺如的,仅凭目前已发现的化石还不足以判断松科植物的演化关系,但从形态和演化理论上判断油杉属(Keteleeria)和黄杉属(Pseudotsuga)属的原始性是不争之事实。 建议大家阅读《中国植物志》(第7卷),各种教科书和世界性专著(从数百年前至今天的)。植物所是全国裸子植物研究最权威的单位,可以请教的专家为:傅立国教授、胡玉熹教授、林金星教授及其领导下的裸子植物研究组。

3、请您注意,任何一位科学家都可以“在了解学科动态的前提下,对学科方向发表意见或作适当调整”。
本人确实对“分子证据”的使用提出许多不同看法、疑问,确实提出了令您和许多其他人难以回答的问题,也引起许多人的深思,这就是科学精神。但对于您们这些热中其中的人,谁真正懂原理和方法,敢于讲讲呢?有本事讲出来,其它说什么都没有用!
所谓“分子系统学的萌芽、孕育、诞生及发展经历了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其理论与方法成型了吗?成熟了吗?植物分类学家可能不会做分子生物学的实验,但可以对其结果做出合理的判断。事实上对“分子证据+分支分类”结果最有发言权的只有植物分类学家。号称做“分子系统学”的人往往忘记了,您们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领域受到的训练并不比其他生物学家更多,您们知道的那些东西,在遗传学家面前是皮毛,在分类学家面前是常识。不要再故弄玄虚,还是多在原理、方法和解决类群问题好好下下工夫吧!还来得及!
至于国际上从事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知名学者是什么出身,功底及对形态性状的认识如何,我们并不关心,我们只关心他们研究的是什么,得到的是什么结果,对科学贡献几多。

4、“感谢”您这样看重我的研究结果,还称我是什么“在中国植物学界曾继“芒苞草科”的发表之后因发表“竹柏科”而成为“发表种子植物新科的巨人”。我当然为自己的研究成果感到自豪,并由于这个研究基础,与同事共同形成了“裸子植物苞鳞-种鳞复合体演化理论”雏形。但从1992-1993年发表至今,我们并没有报过什么成果或奖励。做植物分类学研究的应当知道,没有多年积累的研究是不可靠的,今天报个冷门、明天获个大奖,后天成个笑话,不泛其例。至于将来会不会成为成果,让历史说话吧!
至于注意别人的反应或批评,当然是应该的。目前的批评者基本来自“分子证据”为什么使我有了信心呢,因为“分子证据”在属级以上问题讨论中基本没有不出问题的,对这个科的认识当然也就不会正确。

5、对该帖提出几个否定竹柏科的看法:
1)Axsmith et al. 1998. Anatomically preserved leaves of the conifer Notophytum krauselii (Podocarpaceae) from the Triassic of Antarctica. Amer J Bot, 85(5): 704~713.
提出竹柏科叶解剖形态可能在罗汉松科中至少起源2次的问题。他们忽略了裸子植物中球果类的共同祖先是具有多脉叶的科达类(二叠纪)的事实。在1992年发表的文章已说明,竹柏科可能与科达类具有较罗汉松科更近缘的关系。如果竹柏科的叶形态从科达类的多脉叶转化成单脉叶,再转化成多脉叶,是不符合演化不可逆原理的。我们一些研究者在讨论理论时,头头是道,在使用理论时,就顾头不顾尾。

2)Chaw, S.-M., Sung, H.-M., Long, H. et al. 1995. The phylogenetic positions of the conifer genera Amentotaxus, Phyllocladus, and Nageia inferred from 18S rRNA sequences. J Mol Evol, 41: 224~230.
该文是从“分子证据”对这个科的批判,我们当面讨论过,不接受该文的论断;该文作者称也会有新的理解(当然可能是新的批判)。还请注意,该文的“分子证据”在另外的“分子证据”讨论裸子植物系统发育文章中是被批评了的(见网站过去争论帖子)。

3) Kelch, D. G. 1997. The phylogeny of the Podocarpaceae based on morphological evidence. Syst. Bot., 22(1): 113~131.
该引文似乎承认竹柏科的多脉叶与古生代科达类相似的合理性,但认为其它所有证据(未列)不支持新科成立。看来此人对竹柏科和罗汉松科生殖器官的性状并没有研究,新科的成立不仅是叶子性状,更主要来自生殖器官性状和地理分布信息。

4)Stefanovic S, Jager M, Deutsch J, Broutin J, Masselot M, 1998.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conifers inferred from partial 28S rRNA gene sequences. Amer J Bot, 85(5): 688~697
该文除28S rRNA证据外未加说明理由,而且也不可能得到科达类的分子证据的验证。

5)王艇, 苏应娟, 黄超, 朱建明. 1999b. 竹柏类植物的RAPD分析. 云南植物研究, 21(2): 144~148
该文的“分子证据”研究结果,连全世界都已经承认的竹柏属都不予承认了,肯定是错误的。

6)汪小全, 舒艳群.2000. 红豆杉科及三尖杉科的分子系统发育─ 兼论竹柏属的系统位置. 植物分类学报,38(3):201~210.
该文有进步,至少开始承认竹柏属了。关于对该文的认识,不妨请大家看网上过去的争论。

7)Hart, J. A. 1987. A cladistic analysis of conifers: preliminary results. J. Arn. Arbor., 68: 269~307.

8)Woltz, P., Gajardo, R., Ferreira, A. G. 1987. Anatommia comparada das folhas e evolucao das Podocarpineae. Acta Botanica Brasilla 1: 77~99.
以上2篇未说明反对理由,本帖不予置评,只是竹柏科发表于1992年,1987年怎么说的也无从知道。

关于批评本人的另一项“创新成果” ,是涉及被子植物毛茛科的研究内容,与裸子植物无关,将另文回复。
谢谢阅读,欢迎批评指正。
傅德志24/12/00/北京

附录:汪小全8月22日帖全文如下:
诸位老师、同事及同学们:
本不想耽误大家的宝贵时间,但近日植物所“学术天地”栏目中的一些内容及观点严重影响我所的学术形象,特建议将该栏目改称“傅德志天地”,理由如下:
1.在傅德志写的很多条目中,大家不难发现“一般…”之类的语句,其实这里的“一般”=“傅德志”, 不能代表我所或一般科研人员的观点。如:傅德志语录一“松科中一般从形态性状上判断,油杉属(Keteleeria)和黄杉属(Preudotsuga)较为原始一些”。 (Preudotsuga)(原文拼写错误,应为Pseudotsuga)和Keteleeria的最早化石记录分别为Oligocene及Eocene,而松科中的Pinus、Pseudolarix、Cedrus的最早化石记录均为Early Cretaceous,到底那个属先分化出来?傅德志为何不读“Florin, R. 1963. The distribution of conifer and taxad genera in time and space. Acta Hort. Berg., 20: 121~132.”及一些较新的文献,难道他对化石记录的“重视程度”就如天气变化反复无常?当然,他也可能未读懂那几个关于地质年代的词。如傅先生不会查资料, 建议阅读“Wang, X.-Q., Tank, D.-C., and Sang, T. 2000. Phylogeny and divergence times in Pinaceae: evidence from three genomes. Mol. Biol. Evol., 17(5): 773~781.”(该文中,基于分子证据推断的松科各属的分化时间与化石记录相吻合)。
2. 作为主管科研的“副所长”,应在了解学科动态的前提下,对学科方向发表意见或作适当调整,否则“瞎指挥”不仅影响一个学科或我所的科研发展,而且会影响或耽误一批年青人。在傅德志对分子系统学的批评意见中,大家可见傅德志语录二“最近我与植物标本馆的向巧萍博士做了一个实验,把冷杉属植物的DNA数据“喂”给计算机的POUP程序,但不断变换“外类群”,得到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分子系统学的萌芽、孕育、诞生及发展经历了半个世纪以上的时间,该分支学科已有成形的理论与方法,所利用的分子数据种类繁多。在对该分支学科一无所知或仅有肤浅认识的前提下,“班门弄斧”就会出现““喂”给计算机数据”之类的愚蠢行为,最后导致“痴人说梦”(借用傅先生的词)。其实,国际上从事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基本上都是从事经典分类出身的,他们在某一大类群的经典分类方面的功底及对形态性状的认识是“傅副所长”远不能及的。
3. 傅德志先生在中国植物学界曾继“芒苞草科”的发表之后因发表“竹柏科”而成为“发表种子植物新科的巨人”。他现在仍为这一杰出“创新成果”感到自豪。请看傅德志语录三[[“许多人批评我发表竹柏“新科”。事实上,我把这个类群从属内的族提出认定为属,直至认定为科,历时三载,查遍国内外文献和标本,翻遍有关化石文献,数次在“中国植物学会”和“系统与进化青年学术讨论会”上预报;形成了“裸子植物苞鳞-种鳞复合体演化理论”雏形,才得以发表。目前仅国外网站网页收入就有十数次之多(可使用关键字词检索)。我相信会有不同意见,但我更相信决不是一个或半个基因的数据可以推翻的。国内某大学的学者利用分子生物学证据反对这一新科,提出的分子生物学证据表明该新科应归属原来的属中,更增强了我的信心,因为这个群作为独立的属或者演化关系不明确的属已经是几乎毫无争议了。”]]。不知傅先生是否读了每个网页的具体内容?是否了解该文章被引证的原因?我提供如下资料供大家一览为快!

下面是国内、外同行根据化石资料、形态性状分析及分子系统学研究对“竹柏科”的处理意见(原文摘录):
Axsmith et al. 1998. Anatomically preserved leaves of the conifer Notophytum krauselii (Podocarpaceae) from the Triassic of Antarctica. Amer J Bot, 85(5): 704~713.

The morphological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Hart (1987) and Kelch (1997), and the molecular analysis of Chaw et al. (1995) resolve Nageia as nested well within the Podocarpaceae. These analyses support Woltz, Gajardo, and Ferreira’s (1987) suggestion that the Nageia leaf was derived from single-veined forms, and refutes Fu’s (1992) hypothesis that Nageia is part of a distinct, ancient lineage of multiveined taxa including the Araucariaceae, Ephedraceae, Ginkgoaceae, Welwitschiaceae, and the Cordaitales. Evidence that the multiveined leaf of Nageia is derived, along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geological age, gross morphology, and anatomy between Nageia and Notophytum leaves suggests that the multiveined leaf evolved at least twice in the Podocarpaceae. A third acquisition of the multiveined leaf could be represented by Stalagma. In any case, Notophytum and Stalagma fossils unambiguously demonstrate that this leaf type was more widespread within the family than a study of extent forms alone could reveal.

Chaw, S.-M., Sung, H.-M., Long, H. et al. 1995. The phylogenetic positions of the conifer genera Amentotaxus, Phyllocladus, and Nageia inferred from 18S rRNA sequences. J Mol Evol, 41: 224~230.

Our data indicate that Dacrycarpus, Podocarpus, and Nageia form a monophyletic group and that Nageia is derived from within the Podocarpaceae. These results are inconsistent with the recent separation of the genus Nageia from the other genera of the Podocarpaceae and the elevation of the genus to form its own family proposed by Fu(1992). Moreover, our data are incompatible with the view that the multinerved leaves in Nageia and those of Araucariaceae, Ephedraceae, Ginkgoaceae, and Welwitschiaceae are related and that there once existed a multinerved lineage.

Kelch, D. G. 1997. The phylogeny of the Podocarpaceae based on morphological evidence. Syst. Bot., 22(1): 113~131.

Fu (1992) cited the multi-veined leaves of Nageia sect. Nageia as justification for erecting the monotypic family Nageiaceae. He considered these leaves to b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Paleozoic cordaites. However, all other characters place this taxon firmly within the Podocarpaceae, and recognition of the family Nageiaceae seems ill advised.

Stefanovic S, Jager M, Deutsch J, Broutin J, Masselot M, 1998.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conifers inferred from partial 28S rRNA gene sequences. Amer J Bot, 85(5): 688~697

The greatest length penalty, 19 extra steps, is required to force the monophyly of a lineage with broad and multiveined leaves without midrib (Fu, 1992). Our results based on 28S rRNA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the hypothesis of Fu (1992) according to which the multiveined leaves of Nageia s.s. and those of Araucariaceae, Ephedraceae, Welwitschiaceae, and Ginkgoaceae are related and linked with extinct Cordaitales in a multinerve lineage.
王艇, 苏应娟, 黄超, 朱建明. 1999b. 竹柏类植物的RAPD分析. 云南植物研究, 21(2): 144~148

本研究支持在罗汉松属内建立竹柏组的处理方式,不同意将竹柏类从罗汉松属中分离出去成立新科的观点(摘要中的原话)。

汪小全, 舒艳群.2000. 红豆杉科及三尖杉科的分子系统发育─ 兼论竹柏属的系统位置. 植物分类学报,38(3):201~210.

本文的matK基因树中,Nageia与Podocarpus聚为一支,二者间的亲缘关系得到bootstrap分析的100%支持。此外,Nageia与Podocarpus间的遗传距离(0.05)略大于松科两亚属(分别由Pinus banksiana与 Pinus armandi代表)间的遗传距离(0.038),远大于红豆杉科种间遗传距离(0.002~0.003),接近红豆杉科属间遗传距离(0.042~0.093)及松科两属(Pinus与Abies)间的遗传距离(0.069~0.073)(表3)。因此,从分支分类学及遗传距离角度,本文作者不支持将Nageia提升为科。

傅德志先生很“重视”形态性状分析,并自认为了解国际研究动态,但发表竹柏科时为何不引下面两篇重要文章中关于Nageia系统位置的观点?怕成不了“发表新科的巨人”?前不久,傅先生无视上述意见及PNAS(1999, 2000)上多篇关于裸子植物的文章,继续将竹柏科提升,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裸子植物系统(我想大家在植物所的网上曾欣赏过,某个学报也曾送审过)。我真为傅先生敢于坚持自己观点的精神而叹服!

Hart, J. A. 1987. A cladistic analysis of conifers: preliminary results. J. Arn.
Arbor., 68: 269~307.
Woltz, P., Gajardo, R., Ferreira, A. G. 1987. Anatommia comparada das folhas e
evolucao das Podocarpineae. Acta Botanica Brasilla 1: 77~99.

顺便附上傅德志先生的另一项“创新成果”
Fu, D.-Z.(傅德志). 1990. Phylogenetic considerations on the subfamily Thalictroideae (Ranunculaceae). Cathaya, 2: 181~190.
傅德志先生在该文中“将错就错”, 发表了一个“全新”的唐松草亚科系统。对傅先生这一“成果”的批判意见详见:杨亲二. 1995. 鸡爪草属的染色体及其系统位置. 《植物分类学报》, 33(5): 453~460.

由于时间宝贵,如无特殊原因,我不再和傅先生讨论“非科学问题”或承担“科普教学”任务。
再次为打搅大家表示歉意,祝各位研安!
汪小全
2000. 8. 22.
----------------
----------------
http://www.emay.com.cn/main/modules.php?name=Forums&file=viewtopic&p=68231
静生 法师 发表于: 星期五 二月 23, 2007 10:28 pm
文章主题: 汪小全-8:恶有恶报扼杀人家成果于摇篮
汪小全:今生如何混迹学坛(8)
静生

汪小全扼杀人家成果于摇篮。恶有恶报不仅毁掉自己,也毁掉别人跟着成了殉葬品!

汪小全:今生如何混迹学坛系列结束

傅德志
230207北京

发表于: 星期六 二月 17, 2007 10:30 pm
文章主题: 难道洪德元院士只会教出不说人话的人

难道洪德元院士只会教出不说人话的人
静生

静生1992年发表裸子植物新科-竹柏科,1993年发表裸子植物系统演化研究的苞鳞种鳞复合体理论雏形,1998年投稿《植物分类学报》论文“世界裸子植物新分类系统”。2004年《中国植物志》(第一卷)正式承认了静生发表的新科-竹柏科,2004年英国著名植物分类学刊物(Kew Bull.)发表了静生基于自己提出的苞鳞种鳞复合体理论,提出来的“世界裸子植物新分类系统”。

汪小全在博士论文致谢就说洪德元院士教汪小全如何做人的道理。下面言论(附录)可以看到洪德元院士较人如何做人的道理就是不说人话,而且确确实实教出汪小全做了个不说人话的人。由此可见,洪德元院士也就只会教出不说人话的人!

傅德志
170207北京

附录:

Re: 对,但作到责人责己了吗?
汪小全 -- Thursday, 12 October 2000, at 10:50 p.m.
“学知”先生:
您误解了!我和傅德志先生并无过结,但我主张学术讨论应以“公正”为原则。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学科持有偏见,且又不尊重事实,您如何与他讨论?1997年和1999年,我们曾办了两次分子系统学高级研讨班,傅德志先生都到场了,他近来提的一系列问题在研讨班上都涉及了,我和其他几位先生也作过详细解释。遗憾的是他从来都不听别人的解释,大会小会上批判分子系统学。他不仅质疑我的文章,而且质疑全世界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者,在国内以“反对分子系统学”而闻名。分子系统学究竟如何,请看几日前“山野之人”的评价:“要尊重科学。分子系统学是一门新的学科,有其不完善之处。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不容诬蔑。这些成果是全世界的众多科学家的心血,若有不同意见,要提出科学事实。科学讨论值得提倡,但不容对全世界从事分子系统学的科学家进行诽谤。”。

我提及傅德志先生的“竹柏科问题”及“唐松草亚科问题”并无恶意,只因他不尊重全世界那么多科学家关于“竹柏科”的意见,无休止地将一个本不成立的“竹柏科”进一步提升,进而创造一个让天下人笑话的“裸子植物系统”。这件事不仅关系到他本人,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国科学家的形象。
(按语:汪小全说这些话时候,是他们刚刚把静生投稿《植物分类学报》、两审通过论文“世界裸子植物新分类系统”扼杀摇篮后不久。大家不难见识见识什么叫小人得意便猖狂)
----------------
----------------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f9035a01000byb.html
伪虎门:终结前再告诉大家-我静生(傅德志)本俗人
2007-11-21 12:24:10

……科研成果不多,但也都是掷地有声的精品。科学研究的人生旅途中,能够有一个闪光点就不错了,而我能够闪的光已经有很多了,学生们说我已经可以什么也不作了(那是他们想多做一些,值得表扬)。世界种子植物常用科名称有1500个左右,中国学者发表的也就2-3个,其中就有本人一个 - 裸子植物一新科- 竹柏科NAGEIACEAE,1992年发表的,十几年后得到了中国最大部头植物学著作《中国植物志》承认(2004年,第1卷,111页)。中国学者另外发表新科的是四川成都生物所高宝莼老师 - 芒苞草科(被子植物),也在《中国植物志》(2004年,第1卷)得到承认。这大概是中国学者在世界种子植物研究领域,唯一发表的俩新科。在植物分类学界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的朋友、复旦大学教授钟扬访问美国回来告诉我说:老傅你可别骄傲啊,你论文一出来,美国各个机构都是直接到处传真的看的。大家可以求证钟扬就得了!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