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张远山说《庄子》-“儒墨”与“杨墨”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eng 于 2007-11-16, 17:46:10:

按理说,张远山费尽心血去发掘《庄子》的“奥义”,没有理由不把《庄子》一书读得滚瓜烂熟。可是就在张远山公布出来的几个片断中,就有一些非常不合情理的纰漏。例如,张远山控诉郭象篡改《庄子》的罪证之一,就是郭象注的《庄子》外篇当中,有四处“杨墨”,原应为“儒墨”,郭象为了维护孔子的圣人形象就给改成“杨墨”了。论证方面,张远山是这样说的:

引用:
郭象版“外杂篇”有四处批评“杨墨”倡导“仁义”,分见《骈拇》、《胠箧》、《天地》。主张“为我”的先秦道家思想家杨朱,何曾倡导过“仁义”?即便在郭象版《庄子》中,无论“内七篇”之《应帝王》,还是“外杂篇”之《山木》、《寓言》,老聃传人“阳子居”(即杨朱)均为正面慕道者形象。倘若杨朱倡导“仁义”,孟子就不会妄诋杨朱、墨子是“无君无父”的“禽兽”。“杨墨”仅是儒书《孟子》的口头禅,先秦别书皆无,汉后诸籍罕见。因为杨朱之书早在先秦已被基本剿灭,《汉书·艺文志》已无著录,此后无须追剿。郭象竟不顾庄学源流,无视上下语境,硬把“儒”字妄改为“杨”字——有注文为证;哼哈二将成玄英、陆德明当然装傻帮腔——有疏文、释文为证。如此不合史实,而且义理不通,一千七百年来的治庄诸家竟无一人起疑。

若郭象真的把“儒”妄改为“杨”,那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郭象有本事整了个“名教即自然”,有本事把六万余字的《庄子》给说圆了,却难在了这一个儒字上以至于要改?改什么不好却一定要改成道家先哲杨朱?而且四处义理、史实不合的“杨墨”一千七百年来竟无一人起疑,却让张远山拔了头筹,这实在是比中六合彩还难。且慢。从张远山在“相濡以沫”的奥义中显示出来超强的理解能力来看,还是有必要看一看原文到底是怎么说的。

在张远山提到的《庄子》外篇里的四处中,三处只是提了一下名字,作为反面材料出现。与“杨墨”一同出现的还有“离朱”、“师旷”、以及“曾、史”。仅在《骈拇》一篇中详细讲到这几个人为什么会被树成反面典型。所谓“骈拇”、“枝指”,指的是身体无用的部分,所谓“骈于足者,连无用之肉也,枝于手者,树无用之指也”。道家认为,儒家的“礼”、“乐”,名家的“诡辩”等等,就和“骈拇”、“枝指”一样,对于悟道无益,不是正道。具体来讲,就以上面所说的几人为例。“离朱”是“骈于明者”,只知道“乱五色”、“淫文章”。“师旷”是“多于聪者”,就只会“乱五声”、“淫六律”。“曾、史”则是“枝于仁者”,所作所为只是“擢德塞性以收名声”。而“杨、墨”则是“骈于辩者”,只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杨”固然决不是杨朱,张远山的“儒墨”说却更是不能成立。理由有四。一是一同提及的其他人都是人名而非学派名。二是“枝于仁者”已经有“曾、史”为代表,没有理由再以“儒”来说事。三是“坚白”、“同异”是惠施和公孙龙的著名辩题,后期墨家也有参与其辩论,而儒家则对这种辩论不屑一顾,《荀子》正名篇中根本就没有提及“坚白”、“同异”。四是说“儒”提倡仁义也就罢了,被孟子骂得狗血淋头的墨子又如何会提倡仁义呢?有如此明显的四条理由,而张远山竟能误以为批评的是“儒墨”倡导仁义。如此“不合史实”、“义理不通”,气势倒是有气势,可惜是无的放矢。

“自许古今庄周第一知已”的张远山(见黄孝阳《打两千年中国学术最大的假!》XYS20071105),还有多少“奥义”是建立在这些牵强和错误的理解之上的?(另见《看张远山说《庄子》-“相濡以沫”的奥义》http://www.xys-reader.org/blogs/eng/2007/11/14/coeaeoeaeaesaaae-aeoecaeayaeaecsayya/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