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走过80年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松鼠 于 2007-10-30, 17:33:22:

防城港日报 http://www.fcgrb.com/news/20071029/fcgbdxw/090936.htm

“反正从开始会记事的那时开始,我就感觉我阿公阿奶就已经很老了。”在从防城去往那良的中巴车上,现年33岁的小刘说起自己阿公阿奶的“第一记忆印象”。如果小刘“会记事”岁数从4岁左右开始,那么当时“已经很老”的阿公阿奶都近年古稀了。然而,小刘叫阿公阿奶一直叫了近30年:他的阿公阿奶分别98岁、96岁了。

从对婚龄的称谓上,大家还比较熟悉50年金婚、60年钻石婚的说法,而80年婚龄的叫法,许多国家连这个称谓都没有,这不能不说婚龄80年的夫妇为数极少。而那良村伍联村刘殿藩、郑世坤两位老人,相濡以沫,携手穿越了80年的田园风雨,他们平凡的乡村生活,在当地被人们传为佳谈。

大喜之日:1927年正月初八

10月16日下午4时左右,记者在那良镇政府的陈副镇长和施干事的引领下,来到伍联村大屋组的刘殿藩、郑世坤两位老人的家里。老人的两个儿子把记者带到老房里间。其时,两位老人正坐在彩色电视机前看电视。

这是当地少有的一个五代同堂之家。老人有两个儿子,年纪分别79岁、77岁了。刘殿藩老人坐在轮椅上。据小刘回忆说,八九年前,他阿公和一帮村民搭“手拖”上街,“手拖”开到半路时,轮胎突然爆开,老子腰椎受伤,毕竟岁数太大,医治效果不理想,因此只能坐到轮椅上,精神当然也不如从前了。

但郑世坤老人依然耳聪目明。都说那良出美女,而从老人的面貌上,足可印证这一句话。96年的漫漫岁月,但我们以回溯的目光,仍依稀想见她年轻时的美丽。

据老人回忆,她娘家离伍联村仅10里远,父亲教书,母亲种田,她是家中的老大。嫁到刘家时16岁。嫁过来时,坐着大花轿,盖着红盖头。酒席摆了七八桌,结婚的场面还是很热闹的。

当问及出嫁的日子时,老人清楚地告诉我们:那天是1927年的正月初八,天不冷,阳光很好。

平凡岁月:副村长拿出私粮支前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那良街有不少从广州、港澳、国外等当官、经商回来的当地人,在街上建筑了当时样式别式的法式洋楼,包括南天王陈济棠及其亲戚都在街上建有住宅和商铺。而北仑河、那良江的黄金水道的便利,那良曾一度繁荣。

刘殿藩的珠算打得飞快,因此年少时就到过广州的商铺,帮掌柜记数算账。成家后就一直以种田营生。上世纪40年代,有日寇飞机飞过那良街上空,投过弹,记得后来有一架日机在离伍联村不很远的地方触山爆炸。

老人的家人给记者出示了两张非常陈旧的盖有政府红印的“派令”和“通知”。“派令”是区长派刘殿藩为“三河村第七里里长”。另一张“防城县西区那良镇人民政府通知”,内容是政府向群众借粮,时间是1950年4月3日。当时刘殿藩是“第十一村副村长”。

据老人的大儿子回忆说,1950年,他已经22岁了。那时身为村干部的父亲积极为解放军筹粮。因为当时粮食少,要筹到一定数量的粮食也不太容易。有时还差一些尾数,父亲就拿出家里的粮食补上,多的时候有三五十斤。

桑榆晚情:五代同堂乐融融

96岁的郑世坤老人目前身体还比较硬朗。除了看看电视,仍在做一些家务,比如劈柴、做饭、洗衣和做针线活。

老人做针线活,从不用戴老花镜,尤其是穿针速度非常迅速。老人左手捏住针,右手捻住钱,穿针的时间不用半秒钟。那样极其娴熟的穿针瞬间凭的是感觉而不是视力,的确是在飞针走线。

老人还有一个绝活就是烧艾(也叫艾灸)。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七八十年来,老人为村里的附近村民烧艾疗病的就有不少。

说起两个老人健康长寿,他的两个儿子认为父母一向性情开朗,自从他们记事起,没听过父母大声吵过架,更不说有现在所说的“家庭暴力”现象;伍联村是一个拥有2500多人的大村,老人无论与远亲还是近邻,都做到和谐相处,就是宁可自己吃亏,也不争一日之长短。没有老人这么宽容的性情,一个五世同堂之家,是难以相处的。而今,就是能三代同堂而且过得很融洽的人家,怕是不占多数。

再者,就是勤劳。可能说勤劳的习惯让人延年益寿,虽然生活上,特别是饮食方面,农村的菜谱没有那么丰富,营养上远远不如城镇居民大鱼大肉那么丰富,但从某个角度看,更有益于健康。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良山清水秀,空气质量优良,宜于养生。像伍联村大屋组方圆数百米范围内,9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4人。

在老人慈祥的目光中,我们告别了大屋组。其时,斜阳正浓。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