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再出山:三十载梦想的腾飞——记我校华西临床医学院教授丘小庆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组胚 于 2007-08-25, 08:07:57:

丘小庆教授新成果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
时间:2007年8月24日15:40 阅读2081次

“这个发明将会动摇免疫学的基础理念”

2007年8 月,全世界132种生物技术和应用微生物杂志中排名第一,影响因子22.7的国际学术刊物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发表了我校华西临床医学院丘小庆教授的论文《Small antibody mimetics comprising two 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s and a framework region for tumor targeting》。该论文被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放在其网页的首页作为“本月度最重要的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向全世界展示。

在该论文中,丘小庆跳出传统的抗体改造和设计理念,独创性的提出一种抗体模拟物的构建理论。据此理论将分子量十五万的原始抗体改造成了只有三千分子量的多肽模拟物;该模拟物具有优于原始抗体的靶向性,具有原始抗体无法比拟的实体肿瘤穿透性,与原始抗体相比,该模拟物大大降低了免疫原性。

以上述抗体模拟物和细菌毒素为蓝本,丘小庆构建出了一系列新型抗肿瘤物质。在动物模型中有效地杀灭了恶性淋巴肉瘤、肺癌等危害人类的恶性肿瘤。其效力比现有化疗药物强数十倍至上百倍且无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对人类攻克癌症病毒做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中国人超越世界水平的原始创新发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主编Andrew Marshall博士这样认为,“这个发明将会动摇免疫学的基础理念”。论文发表后,来自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国的科学家纷纷致函丘小庆,希望能和他进行合作研究。

“或许,这就是我的方向”

面对论文成果引起的强烈反响,丘小庆显得十分平静,也许是因为这个梦想的种子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经种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丘小庆也加入了知青下乡的洪流中。然而,整日的劳作丝毫没有减少他求知的欲望。1974年,丘小庆买到了一本美国出版的1973年《科学年鉴》,如获至宝,每日夜阑人静之时,他便在昏暗的油灯下畅游科学的殿堂。书中有一篇《人癌病毒的探索》,讲述了人类对致癌病毒的认识和推测,给丘小庆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和遐想。他在该书的空白处写下“或许,这就是我的方向?1974年7月18日”。

三十年来,书渐泛黄,字已褪色,梦想却越来越清晰。三十余年后的今天,丘小庆手捧那本《科学年鉴》感慨万千:“难道三十年前就已注定了今天?可是谁又能料到,为实现这个理想,我经历了三十年千回百转的碰壁?”今天,他终于独自设想出了理想的结构模型,把分子量十五万的抗体“化简”为分子量三千的肽链模拟物;再以该模拟物为蓝本,构建了精妙的人造分子机器。在实验动物身上,这些分子机器真的杀灭了疯狂生长的恶性肿瘤。三十载梦想终于腾飞了!

“书,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

在丘小庆的实验室里,书架上琳琅满目,有许多英文原著, 也不乏科学幻想小说集《世界上最高峰上的奇迹》、《世界美术》,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书桌上那本购于1983年的苏联作家波列伏伊《真正的人》。丘小庆介绍说,文中的主人公是一名飞行员,在失去双腿后,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终于战胜了自己,重返蓝天。这几乎成了丘小庆的精神食粮。他在一篇随笔中写到,如果不是靠定期阅读这本小说来鼓舞自己的斗志,我恐怕在三十余年来的几度逆境和困难中早已被打垮。书,就像是一位无声的老师,伴我度过艰难与快乐的岁月。

为了方便实验,节约时间,丘小庆把家都搬进了实验室。丘小庆的爱人说,他就是爱拼命,为了论证自己的设想,日夜不分地做实验,累了就看会儿电视,让我提醒他别睡着了错过观察实验的时间。这么多年来,他从来都是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最好。在近两年多的实验里,他试验用过300多只小白鼠,做分子生物学图片30多次,提取20多种蛋白……

乐观豁达的丘小庆说,在实验室过的是“最幸福的生活”,这里安静,做实验方便,又节约时间,还可以享受美术、文学、摄影带来的乐趣。正如他一次在课堂上所讲的:我现在是一个分子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我曾经是一个很不错的内科医生,我正在努力争取做一个生态学家,画家和摄影家。我一直在饲养动物、制作模型,并且大量的阅读,这样我就没有时间去摆龙门阵、打麻将……我个人认为,这是十分幸福的生活,因为我一直在接受自然、社会和自己的挑战。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