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之歌-记优秀中共党员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州长杜崇烟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minimax 于 2007-08-21, 19:38:49:

回答: 一位州长的北京一夜--湖南湘西州州长涉性丑闻被双规 由 Amsel 于 2007-08-21, 18:10:27:

雄鹰之歌

校友简介:杜崇烟,1978年进入吉首大学中文系学习。原中共湖南省龙山县委书记,现任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副书记、州长


面对一飞冲天的雄鹰和缓缓爬上金字塔塔顶的蜗牛,有人曾由衷地称赞过蜗牛的耐 心与毅力。可是,面对21世纪世界发展的新形势,人们却再也无法容忍蜗牛的速度,他们更 需要的是雄鹰那种高瞻远瞩的目光和那一飞冲天的勇气与力量。 ——题记


清晨,山城龙山。绚丽的晨光刚刚揭去黑夜的最后一层面纱,一架满载游客的飞机便 已飞到了它的上空。
1998年春夏,从湖北来凤县坐飞机观看邻近的湖南龙山县城的市容,已成了人们最喜爱的一项新活动。龙山,这座远离湖南省府六百多公里的偏远县城,因为近年来的惊人变化,成了湘、鄂、渝边区一颗引人注目的灿烂明珠。三年中,这里的城区面积扩大了两倍,硬化街道的面积增加了六倍,而且全县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城乡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9年,龙山县 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全国烟叶生产先进县。
1999年春天,来凤县五百多名科局级以上干部,专程来到龙山,听一场关于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的报告。作报告者敏锐的思维、飞扬的文采、扎实的理论功底以及那种高瞻远瞩的改革家的气魄和谋略,激起了全场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这个受到掌声肯定的人,就是毕业 于吉首大学的中共龙山县委书记杜崇烟。从此,更多的人知道了杜崇烟这位敢于大胆改革、不同凡响的人物。
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的奋斗经历,印证着一句俗语:宝剑锋从磨励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978年9月,湘西自治州永顺县车坪乡白腊村,一个16岁的土家小青年背着简单的行囊走出 了村口。他回头望着故园熟悉的山水,眼里噙着泪水。就在这条小路上,他曾经每星期背着 3升米、带着7分钱(有时甚至只有一背洋芋)去上学。在这条小路上,他的父母和乡亲们拖着 辛勤劳作后疲惫的身影,怎么也走不出贫困的阴影。这个小青年就是杜崇烟。那天,他作为全乡惟一的一名大学生要去州府吉首求学了。他望着蓝天上奋飞的雄鹰发誓:故乡啊,我一 定要发奋学习,彻底改变你贫穷落后的面貌!
在大学,杜崇烟刻苦修业,不断进取,被老师们誉为当时全校最会写论文的学生,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及优秀学生干部。毕业前的那个暑假,看到山里的孩子们读书艰难,他便把村里初、高中的学生全都招集拢来,自己给他们当老师,免费补习了一个假期,末了,还用 自己在学校积攒下来的一点伙食费为他们买奖品。这事反映到学校之后,曾引起很大反响。毕业 后,州里选拔3名优秀学生进州委大院工作,杜崇烟被留在了吉首。从此,他走上了从政之 路,干过团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当过共青团吉首市委书记,任过吉首市河溪镇、吉首乡党委书记,当过州委办秘书,任过泸溪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直到1994年底来到龙山,担任 常务副县长、县长和县委书记。
在任团吉首市委书记期间,杜崇烟把一班人的积极性全调动起来,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年半时间他在团市机关发展4个党员、送出去4个大学生,其中4人现在已成副处级领导。在河溪,作为只有23岁的镇党委书记,他虚心学习,很快打开工作局面,两年办了5个企业,使该镇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在吉首乡,他一手抓乡镇企业、一手抓蔬菜生产,乡镇企业 产值达到三千多万元,蔬菜产量占整个吉首市区的70%。在州委办采写信息期间,因为深入 调查,反映的问题突出,一连四次惊动中央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们亲自为他上报的信息写下批示。他还编印了一本指导信息编辑工作的专著,成为全州党委系统信息工作者入门的必读之书。在泸溪,他起草县委文件,撰写给省委领导的汇报材料,因为大胆提出改革建议 ,引起强烈反响。他善于协调各方关系,与书记、县长配合默契。全县评选三名优秀县级领导,他和书记、县长一起当选。许多老百姓和书记、县长一样,通过不同方式向上级为他请 官。这一切成了杜崇烟以后在龙山独挡一面开展工作的很好铺垫。
在龙山创业的过程中,杜崇烟常说: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们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力量,只要他们真心拥护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
1994年底,湘西自治州委组织部一行人来到省委党校学员寝室,找到了正在这里学习 的杜崇烟,安排他从自治州东南端的泸溪县来到了最北边的龙山县,担任常务副县长。
初到龙山时,杜崇烟每天行程三百多公里,展开全面调查。他发现这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偏远 山区县,比他想象的还要贫穷落后得多。这里人均耕地不足0.8亩,人平年收入只有770元, 270多个行政村不通公路,15万人饮水困难,12万人依然处在贫困线以下。更严重的是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人们的思想还相当保守,许多改革开放的新观念还如同天方夜谭一般 得不到认同和理解。
龙山最大的实际是贫困,龙山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带领全县老百姓早日摆脱贫困。可是,龙山 脱贫致富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1995年夏天,已任人民政府县长的杜崇烟来到了离县城七十多公里的猛西乡高峰村,发现这 里 的农民杀一头猪背到市场上去卖,往返得整整三天时间,而全县像这样不通公路的村竟然还有271个!接连几天,他寝食难安,苦苦思索,心里有一股莫名的冲动:为什么就不能发动全县人民行动起来先修好路呢?杜崇烟想起了自己家乡修路的经过:那年春节期间,村里召开 支部会,讨论修路的事,把返乡探亲的他也叫去了,当时他只说了几句话:“钱不够可以想办法,路只有一条,就那么5公里,挖一锄就少一锄,早一天行动就能早一天通车!”没想到就这么几句话,全村人行动起来,一个冬天就把5公里的毛路修通了。第二年,他通过各种 渠道为家乡找来了5万元物资,村里很快便通了车。从自己家乡修通公路的事实,杜崇烟看 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天底下,只要人民群众真心拥护的事,就没有干不成的。于是,他在县委常委会上大胆地提出了“百村通路”的设想。通路100村,村平5公里,1公里1万元 也得500万元啊!一个保人头经费都有困难的贫困县上哪儿去找这笔巨大的资金!有人怀疑他 说的是冒话,肯定无法兑现。当他要求有关部门做出100 个村的通路计划时,有人反问:“是不是弄错了?我们只说10个村,你怎么在后面多加了一 个零?”可是杜崇烟的决心却如磐石一般坚定。没有钱,可以想办法找!我们应该学会找钱办 事而不是等钱办事。最后,大家的工作终于做通了,形成了共识。
接下来的这一年,整个龙山县掀起了修路高潮,山上山下人流如织,万炮齐鸣。计划虽然只 要求100个村,而实际动工的却达到了120多个。人们的热情空前高涨,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修路故事。省、州各级领导感慨龙山人民修路的巨大热情,三年来共投入资金(含 物资)4,000万元。最后133个村新修的村级公路通过了省、州验收,通车村由1995年的261个 增加到421个,通车里程达到1,223公里。
事实教育了广大干部:集中有限的资金启动老百姓无穷的力量,就能创造天底下最伟大的奇迹。随后不久,杜崇烟又提出了实施四大带动战略,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五个百字号工程的设想,即“百村改水”、“百村通电”、“百村建校”、“百村通广播电视”,加上已进 行的“百村通路”。这些设想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全体领导的一致赞同,借助国家扶贫攻坚的强劲东风,在国家、省、州和长沙市及省、州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这些设想很快就化作了全县人民改天换地的自觉行 动。
三年来,全县投入“百村改水”资金1,500万元,完成改水工程1,105处,解决了8个乡镇180 个村90,380人和3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投入“百村通电”资金1,800万元,解决了178个 村的通电问题,实现了全县村村通电;共投入“百村建校”资金3,735万元,新建了31所希 望小 学,新修、整修了76所特困村小学,如今,140多所崭新的中小学已出现在土家山寨之中;9 0%的村已通了广播,40%的村通了电视。
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大大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近四年来,农业总产值由1994年的 39,559万元上升到48,482万元,财政总收入由1994年的13,501万元上升到17,446万元。
在实施基础带动战略,突出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杜崇烟反复强调: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就是抓改革开放,就是抓精神文明,就是抓扶贫攻坚。
近些年来,凡是到过龙山的人,最大的感慨就是龙山城区面貌的巨大变化。省委书记杨正午回 龙山时曾深情地感慨:“两年不来龙山,竟然找不到路了。”1998年,来湘西查看灾情的副 省长潘桂玉也情不自禁地赞叹:“想不到在这么偏远的山区还有这么一颗璀璨的明珠!”一 位“老龙山”仅仅在儿子工作的外地住了三年,回来后走下汽车竟一时“打不到山势”,享 受了一回在大城市才享受到的待遇——闷街。
三年来,龙山城镇建设飞速发展,上争、外引、内聚资金1.8亿元,新建了长沙路、民族路,打通了朝阳路,硬化了建设路、东环路,完成了县城8条干道的扩建与改造;同时,改 造、硬化了15个农村小集镇街道,新增城镇面积20万平方米。
可是,回顾龙山城市建设的历程,却也充满了艰辛与坎坷。
早在1995年,在长沙市的大力支持下,龙山上一届有远见的决策者们已经开始兴建第一条都市化的大街——长沙路。1996年,长沙路尚未完工,杜崇烟又大胆地提出了兴建民族路、开发磨盘寨、再造一个龙山城的新构想。许多习惯了以农业和农村工作为中心的老同志真的很想不通。在县委中心学习组学习会上,杜崇烟反复给大家做工作:“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小城镇是连接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桥梁与纽带,是繁荣农村市场、发展民营经济的载体,是农民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 的根本出路。”认识终于统一了,可是,面对庞大的资金缺口,大家又陷入了新的苦恼。民族路4,000万元,磨盘寨开发5,000万元!这元疑是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可杜崇烟还是一个观 点:要办多少事就得找多少钱!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
接下来的几年,龙山人在找钱的问题上使出了浑身解数。直到1999年5月,来到北京国家烟 草总局挂职锻炼的杜崇烟,还在利用机会四处奔走,反复求告,为磨盘寨工程争取资金。一天晚上,刚从东北出差回京的杜崇烟,将近零时还敲开了省计委主任在北京下榻处的房门,向他求援。他的精神感动了这位主任,第二天一早主任便带他一起去国家计委汇报。经过反 复争取,终于又获得了2,000万元国家项目投资。加上省里援助的1,000万元,以地生财筹到 的6,000万元,资金已基本上不存在缺口。1999年底,磨盘寨路面硬化工程全面完成。
对此,杜崇烟常常深情地感叹:龙山的干部素质高,觉悟高,组织性、纪律性很强,只要认 识一统一,就能高度团结,精诚合作。否则,单凭某一个人的努力,就是有飞天的本事,我们的事业也不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绩啊!
杜崇烟坚信:只有改革中国才有出路,只有改革龙山才有出路。
1998年,是龙山历史上最不寻常的一年,许多重大的改革都是在这一年完成的。原来,由于体制不顺,管理无法到位,就是像生产“顶俏”植物油这样曾红极一时的国有工 厂也因负债高达374%,每年承担上千万元的贷款利息而无法再经营下去。县里决定对这类企 业实行全面改革,资不低债的要依法破产,经营不下去的要想办法租赁、承包、公开拍卖或实行股份制合作。而这时,全州还没有一个如此大胆改革的先例。一时间,上访县委、县政府的 工人络绎不绝,有的上访者甚至情绪非常激烈,指名要县委书记亲自向他们作出解释。杜崇烟从不回避矛盾,只要他在家,必定亲自接待。而他每次接待群众的结果总是不知不觉 间就化解了矛盾。他的改革思想也在这一次又一次接待中,不知不觉深入到了每个普通群众 的心中。
这一年在政府的有序组织下,龙山县48家国有工业企业中,除电厂、自来水厂这类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外,其余38家全面实行了改革,其中依法破产7家,租赁经营了12家,转让出售4 家,股份合作制改造6家。58家成型乡镇集体企业改制55家,改制面达94.8%。通过改革,这 些企业全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全县工业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1998年,全县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8.45亿元,实现利税1.18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3%,安置下岗职工2 ,100余人。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保持了全县政治大局的稳定。
伴随工业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杜崇烟同时又大胆地提出了对农村水利管理体制、卫生管理体制、林业管理体制、土地流转制度等实行全面改革。方法与工业企业改制一样,能卖的要卖,能包的要包,能租的要租,能破产的要破产。这一下全县人民的思想都受到了极大的震动,有人曾经忧心忡忡地感慨:“那是共产党多少年的家业啊,都卖了,还能搞社会主义吗 ?”连上级有些省、州部门领导,对龙山的做法也不敢作出肯定的评价。
可是杜崇烟丝毫没有动摇,他坚信邓小平说过的话:中国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只要符合“三 个有利于”,就是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就不会有错。
这一年,龙山县共拍卖各类水利设施89处,其中小型水库17座、山塘60座、电站2座、电排5 座,租赁水库6座。一个“卖”字使困扰该县多年的水利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得到了解决。一些沉睡了多年的山塘水库焕发了新的生机。同时,县里还对10家乡镇卫生院实行了能人领 办,承包经营;对4个农贸市场和5家自来水厂进行了公开拍卖。三年来,共拍卖荒山2万余 亩,创办股份制合作林场241个,其中大户私营林场104个,面积51.5万亩,完成造林9.15万亩。
杜崇烟说:“我们是人民的公仆,我们一定要处富贵之地,知贫贱之痛痒;当少壮之日,念衰老之辛酸;居安乐之场,体患难之境况。”
1999年新年上班第一天,龙山就召开了全县三级干部会议。接连几天,整个县城万人空巷,人们守在电视机前认真收看收听杜崇烟书记在这次会议上的讲话。在乡下,一些偏远 的还没有开通电视的小山村,村民们就围着广播,也听得格外入神,有人听到动情处,禁不住热泪纵横。杜崇烟的每句话都讲到了人们的心坎上。
老百姓说:“我们的杜书记是一个体察民心的好官,他对贫苦的老百姓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 。”正因为如此,杜崇烟才时时刻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并付诸于大大小小的行动上。 1999年他荣获了“湖南省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称号。老百姓从心底里说,杜书记对这个称号 受之无愧。每年要是给他授予荣誉称号的话,又岂止是这一个?
经常跟随杜崇烟一起下乡的秘书田勇记得,一次下乡途中,他们遇见一个因车祸被撞伤的农民,生命垂危。杜崇烟当及就叫司机把他送去医院,并在他平时向外面争取到的那笔资金里,提取2,000元作为急救费,挽救了农民的生命。
湾塘乡一乡村教师得了癌症,三个孩子两个正上大学,一个在上中学,家里非常贫困,三个孩子随时都有可能失学。杜崇烟知道这一情况后,专门到他家中去探望,私人掏出了600元 钱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不久又从其它渠道找来3,000多元现金和一些衣物送到他们家中。这 位老师去世后,杜崇烟一直坚持帮助该老师家的两个大学生上完大学。
杜崇烟担任县委书记后,找他解决问题的人特别多,一些素不相识的老百姓也经常找上门来 或写信求他帮忙。据办公室人员统计,杜书记每天收到的求援信最少不下10封,多时达到几 十封,但是不管是来访还是来信,不管事情能不能办好,他总是给人一个答复。他常说:“ 我自己也是老百姓出生,我知道老百姓的难处,有时要办件事比什么都难啊!所以只要能帮 他们时就要尽量帮一帮。”有时候一个乡下的孩子读书,一个农民的儿子要找工作,他都 尽可能签字要求下面有关部门想办法解决。可是,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候想找他办件事,却总是被他好言劝回。
作为一个有眼光的领导,杜崇烟更深刻地懂得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只有使全县每一个干部都真心实意关心人民的疾苦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这些年来,他一直强调干部心里要装着全体人民,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也常说:“我们的老百姓是最懂感情的,最知好 歹,最通情达理,最讲感情。只要你真心实意为人民做事,他们就会真心地拥护你。”
有一段时间,外地客商反映,交警扣车罚款现象严重,这对民营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为了 创造一个宽松的对外开放环境,杜崇烟提出:罚没收入政策要作调整,100%返还改成全额上 交财政,然后由财政返还50%。还要在进入龙山县的重要交通要道上树起一块牌子:外地过境车辆一律不扣车不罚款!
1999年2月,龙山县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决定》,规定今后凡是国家干部捆绑吊打群众的,不管有理无理,一律就地免职,并根据情节轻重追究法纪责任。并在全县开展评选“人民群众满意单位”和“人民群众满意公仆”的双满意评比活动,凡是群众口碑不好的干部不能重用,凡是在群众中形象不好的干部,要坚决把他从现有位置上拉下 来,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监督干部。这些政策一出,人们一片欢呼。
如今,杜崇烟所提出的“团结务实,开拓创新,艰苦奋斗,勇当龙头”的龙山精神,已经化 作52万龙山人民共同的志向。巨龙昂首,雄鹰展翅,腾飞的已不仅仅是杜崇烟这只领头的 雄鹰,更是精神振奋的龙山各族儿女。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