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时代”真的渐远了?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

送交者: Fuzzlogic 于 2005-7-04, 01:08:47:


刘海明

“作为启功先生千万个学生中的普通一员,我深深怀念离去的大师,同时也满怀思索和忧虑--我们的时代还能造就出这样的大师吗?”还没来得及从悲痛中恢复过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启祥教授3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声带哽咽。(《中国青年报》2005年7月1日)

我是从6月30日晚间的《新闻联播》中得知启功先生于当天凌晨2点左右去世的消息的。自去年以来,中国学界的大师级人物张岱年、董辅礽、陈省身和费孝通等4人先后谢世。现在,随着启功先生的离去,中国“大师时代”的一个个顶梁柱倒下了,而新的顶梁柱何时才能从树苗变成参天大树,则遥遥无期,难怪吕启祥教授跟感慨大师时代距离我们正在渐远。

“大师时代”渐远之说,并非夸大其词。纵然现在的教授满街走,博导随处有,可是,不要说像启功先生这样仅有中学学历的大师级人物难觅,即便世界著名学府培养的博士中间,又有几个可以作为准大师的候补名单?成千上万的学者中间,难道真的就冒不出一两个大师级的人物?哲学上不是常讲或然性,大师的出现,固然有时代的必然性,但是,必然性实现的前提,总归要现有或然性的客观存在。否则,不具备或然的东西,何以会有必然?有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样,具有成为潜在大师的人物每个时代都有,只不过最终成就大师的时代必然性外部环境不常有罢了。如果这样的硬件环境时时存在,想必中国历史上的大师级人物,绝对数量早已相当可观。不无遗憾的是,正是“天公不作美”,没有抖擞,没能不拘一格降人才,才埋没了具有潜在大师条件的人,进而扼杀了成就大师的或然性因素。

启功先生走了,我们与其悲叹大师时代的渐远,不如冷静思考到底是哪些因素阻碍了“大师时代”的出现。其实,关于这个话题,许多人已经说了很多,也不乏真知灼见。简而言之,标准件式的衡量人才的做法,无疑是现今社会妨碍学术发展的最大障碍。在这个时代,搞课题不仅被要求预见成果内容,而且连具体的细节都要事先罗列出来。如此管理模式,只要申报者填完报表,和医生开过药方,其他人完全可以“照单抓药”,扩展够字数就成。这还不算,申报课题,职称达不到某个杠杠,也不行。如果年轻的启功生活在今天,以他中学的学历,早被淘汰出局了,一个潜在的大师不是就这样活活被呆板的学术研究制度给扼杀了?

“大师时代”渐远,是缺乏自由精神的机械化运作制度结出的“果子”。当一个时代的学术研究门槛被一个个的条条框框所束缚着,这个制度本身已经窒息着整个社会,同时也窒息着从业人员,剥夺了许多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才施展拳脚的机会。如此以来,早降生的大师实属大师本人的幸运,那些晚到的准大师们,等他们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已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可选项):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可选项):

URL(可选项):
URL标题(可选项):
图像(可选项):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http://www.xys.org/cgi-bin/mainpage.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