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乙丙丁”谈起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truist 于 2019-05-09, 13:36:47:

从“甲乙丙丁”谈起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是天干,是序数词,表示第一到第十。郭沫若考释“甲乙丙丁”起源于古代渔猎社会,分别代表鱼的鳞,肠,尾和眼睛。丁为什么和眼睛有关系呢?据郭考释“丁”就是“睛”(同音)。成语“目不识丁”本意是指眼睛看不见眼睛自己,后来被讹用或借用为指不认识字,没有文化。郭同时还推测“戊己庚辛壬癸”是商人根据当时常用武器的形状造出来的字。甲乙两字读音,和现在基数词“一二”非常接近。现在一些方言里面说“一二”就是“ya,yi”或者“ya,ni”。天干是十进制,可以自然发生。因为人有十个手指头,也有十个脚趾头。十进制的基数词应该非常古老,大概和语言同时发生。

商朝甲骨文已经使用天干地支联合记日(六十天为一个周期),同时仍保留使用天干(没有地支)来记重要祭祀日子(十天,或者一旬,为一个周期,类似于现代的星期或礼拜)。采用较短的周期来循环祭祀祖先或神灵是比较自然的,也显得心诚。商族的先公先王都有固定的祭祀日子。比如武丁,应该是固定在丁日祭祀的。时间一长,商族的先公先王的祭祀日就成了他们的庙号了。这就是为什么商王名号里多有一个天干的名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句话出于《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历代皆讹化为“沐浴净身明志求新”之意。郭沫若指出其实为“兄日辛,祖日辛,父日辛”的祭祀日子记载。为什么兄放在最前面呢?这可以用祭祀牌位排列的昭穆制度来解释:“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注意这里指的是受祭祀者牌位的左右关系,和祭祀者面对的左右关系刚好相反。

右中左
兄祖父
日日日
辛辛辛

有人考释天干十个日期,以丁(第四)和辛(第八)为尊日或好日。因此,受后代尊崇的商朝先公先王及其配偶,享有在丁日和辛日祭祀的待遇。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是因为商朝时期古代汉语已经具有四字组合(四言)的音韵特质。周朝诗经里面的诗,很多是四言,而且很可能有声调平仄。语言流变不会那么快,所以可以合理推测商族人的语言也有大量四言。殷商时期,各诸侯国贵族(比如周)应该是使用同一种语言,属于同一个语言文化圈。某些方国可能使用相近或者不同语言。《诗经·商颂·殷武》有“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这首祭祀颂诗是春秋时代宋国(商遗族的国)祭祀他们的先王武丁所作的。古代流传下来的成语也大多数是四言。“丁”和“辛”恰好处于四言押韵处,被当成特殊的“好日子”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以合理推测,商族人一开始使用十天干记日,后来才加入十二地支,也用来记日。纯天干记日则保留为祭祀记日。这样就有两套互不相关的记日法。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字是如何来的呢?郭沫若考释为天文黄道十二宫(也就是现在的十二个黄道星座)。这是非常合理的。黄道白道,就是太阳月亮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等行星在恒星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天空背景上运行的轨迹。太阳一年在天球上行走一周;月亮一个月行走一周,一年约十二周。木星十二年(精确值是11.86年)行走一周。金星木星是仅次于太阳和月亮的最亮的星。古人早就发现木星具有十二年的黄道周期,并采用了用木星(岁星)在天空的位置来纪年。这个木星周期的十二进制被商人知道后,用来和十天干相配记日。问题在于,商人本来已有(自然发生的)十进制天干记日,为什么引入木星(岁星)地支十二进制以后非要凑成六十进制呢?为什么不是一百二十进制呢?一种非常可能的解释就是地支十二进制和六十进制是同时被商人知道并采用的。六十进制本来和十进制及十二进制无关,是起源于巴比伦的一种独立的进制。六十进制比十进制更大,有优越性,因为六十可以被二,三,四,五,六整除,能够满足日常商业交易等分的需要。商人发现十进制和十二进制拉链式匹配,恰好是六十进制(最小公约数)。

古人又假设了一颗和木星相对并在黄道上反向运行的星,叫岁阴或太岁(大岁)。古人把黄道周围的恒星划分为十二个区域或者星座,并赋予一些想象的图形和神话。比如人马座(也叫射手座)图形是人头,狗头,马身,狗阴,鹰翅等。太岁每年出现在一个特定的星座,十二年为一个循环。郭沫若考释商朝就已经有了的十二地支之“亥”,就是指的人马座。《左传·襄公三十年》“...臣生之岁,正月甲子朔,四百有四十五甲子矣。其季於今,三之一也...史赵曰亥有二首六身,下二如身,是其日数也...”。这里“亥”对应“大渊献”。

古代(最早可能出现在周末秦初)辞典《尔雅·释天》有:“大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岁阳。大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和《史记·历书》里面记载的天干地支名称次序略有不同,或文字读音相近而汉字不同。可以合理推测这些奇怪的名称是音译过来的外来语,而且应该是同一种外来语。比司马迁早两百年左右的屈原在《离骚》里面有:“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如果现行的《离骚》确为屈原所作,这些星座或星象外来语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了。

据我的理解,在屈原和司马迁时代,木星或太岁的十二年轮回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用来标记十二个循环年,星象迷信色彩浓重,而且是直接结合天象观测的。一种是和天干合并为六十(甲子)进制,用于记年,纯粹是数字意义,没有天象意义了。这两套记年方式是独立的。后来天干地支占据主导地位,因为周期长,更实用。也是因为社会更加发达了,人考虑的事情和时间更加宽广了。

总结一下,十天干曾经独立用于记祭祀日,十天一循环;和十二地支拉链式结合用于记普通日,六十天一循环。十二地支曾经用于独立记年,有星象迷信色彩;和十天干结合以后用于记年,六十年一循环。十天干是自然发生,十二地支源于天象(木星)观测,可能最早发源于中东地区,在商周时期已经传入中国。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