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的演变 - 革命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steven 于 2022-10-24, 23:39:19:

金庸對中文世界的影響是眾所週知的,對他的著作的評論研究等更樣文章也是汗牛充棟。不過似乎關於金庸作品的縱向討論,尤其是時代對金庸作品的影響,相對比較少,或者只針對某幾部作品。所以筆者想這方面去看金庸的作品,看看有什麼新的啟迪。

1955年2月,金庸在新晚報上發表了他第一篇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當時他在香港新晚報做編輯,應總編的邀和梁羽生一同寫武俠小說。書劍是部中篇小說,連載至56年9月。在56月開始,金庸又在香港商報上開始連載碧血劍。新晚報和香港商報名義上是兩家不同的報紙,然而和大公報文匯報一樣都是受中聯辦控制的中共喉舌。金庸本身也曾於1950年去北京打算在外交部供職。不過因為對外交方向不滿,所以去了大公報。後來回了香港繼續在左派報社任職。同時為左派電影公司寫劇本。金庸最初的兩本小說,可以說是革命的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講的是一群草莽英雄反抗清廷奴役百姓要造反,推翻殘暴的清政權。雖然主角陳家洛出身清朝大學士的家中,但其實他的父親是紅花會的創會舵主于萬亭,他母親徐氏本來是貧家女,和于萬亭相好,卻為陳士官所逼而下嫁陳家。生下了大兒子為雍正以女兒所換。後來于萬亭和徐氏生了陳家洛,平白給陳士官戴了頂綠帽。這個情節在後來的版本 裡刪掉了。只保留了徐氏和于萬亭本是愛侶的情節,於是陳家洛就真成了相府公子。但紅花會的十幾位當家除了金笛秀才于魚同以及鴛鴦刀駱冰之外還都是貧苦出身。他們的革命宣言可以就是反貪官污吏,再加上民族成分。可以說在六和塔裡,眾人在看管乾隆的時候所講的窮人如何受苦就是他們的原動力;然而這些控訴幾乎都是官吏豪強壓迫弱小,幾乎沒有涉及滿漢之分。書裡點了名的壞人大部分是漢人,這個反滿的理由似乎相當弱。至於紅花會的所有人都似乎是偉光正,看來掌管刑堂的鬼見愁實在沒什麼可以做。唯一犯會規的于魚同也不是單為了低賤的情慾,而駱冰也沒舉報他。當然文泰來也很大度。總之紅花會裡是個個好人,似乎太過平面,至於幹革命,似乎就是為了拯救百姓。從劫糧草救災民來看,紅花會也很能發動群眾。不過他們的革命似乎就是要扶植一個皇帝,一旦沒有人選,革命也就革不成了。紅花會鼓動乾隆反清的策略像是受到歷史上曾靜的啟發。紅花會以乾隆是漢人,陳家洛的哥哥為由唆使乾隆起事,驅逐滿人,建立陳姓王朝;曾靜以岳鍾琪是漢人,岳武穆的子孫來策反岳鍾琪。結果都是因策反失敗,導致革命還沒開始就以失敗告終。

當然紅花會還多了個外援,金庸把大小和卓之亂移到木卓倫霍青桐一族之上,紅花會也和木卓倫一族聯合,可是這個聯合又不緊密,似乎是各干各的,偶爾聯手,卻又沒什麼明卻的目標,更談不上計畫。似乎木卓倫一族就是單靠霍青桐一人,一旦她不能指揮,整個部族就無所作為。當然這也是歷史事件,總不能改寫歷史。把中亞民族的命運,建立在一個女子的軍事政治才能上,似乎有違中亞民族的傳統。看看如今的塔利班,由女性指揮戰鬥似乎可能性極微。

另一個流傳於兩廣的傳說就是火燒少林寺,傳說中因為南少林是反清基地,為清軍所燒,結果有所謂少林五祖逃了出來,在南方廣收弟子,教授少林絕藝,其中洪拳,蔡李佛拳,以致詠春都是由這五祖傳下來的。這個傳說大概是三合會在太平天國起事期間傳開的。1855粵劇彾人李文茂率眾建立大成國,在1864為清廷所滅。很多南拳都可以追溯到這時期,但之前就無從稽考了。這個傳說中南少林是在康熙年間被燒的,而金庸把事件搬到乾隆年間,和紅花會連在一起。

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只要是農民革命,都是正義的,正確的。明末的流寇們自然歸於革命陣營。姚雪垠300余萬字的歷史小說李自成基本上是為李自成塗脂抹粉。在金庸寫碧血劍的時候,李自成一書還沒開始寫,姚雪垠只是做了很多資料搜集,不過對李自成中共早已定調。金庸也自然緊跟。他的書早年為台灣所禁,當然不是因為射鵰,說早期金庸是附匪文人也不為過。

碧血劍裡的袁承志和陳家洛類似,都是工具人。初版裡無論是陳家洛還是袁承志個人的描寫,都是很薄弱的。在他們身上除了仁義誠懇以外,幾乎看不到什麼領袖的特質。他們的可取之處就是他們的出身,包括父親和師承。袁承志是遼東督師袁崇煥的遺孤,華山掌門師祖穆人清的關門弟子。這兩個身分幾乎讓他在小說裡無往而不利。穆人清輔助李自成,這讓袁承志一下山就有機會就得李自成接見。隨後在江南,憑著金蛇郎君和華山派的武學揚名立萬,更得著美人芳心,以及大批珍寶。相對陳家洛來說,袁承志的目標相對簡單,就是報父仇。他名字叫承志,但他扶養他的人,無論是是穆人清或者是山宗的人都沒有把他培養成一個能繼承袁崇煥平定遼東的志向。袁承志缺乏文韜武略,莫非袁黨真的以為以袁承志的一身武功就能繼承他父親的遺志?在連載版裡,袁承志所做的還真是不多。他幫闖王拿回軍餉,被推舉為七省盟主,算是有萬多人聽他號令。但袁承志完全沒用過這股力量。就是靠自己和身邊的幾個人去行刺皇太極,以及崇禎,以及破壞了一個太監的賣國計畫。當然,兩個行刺都失敗了,至於那個賣國計畫,破壞與否根本不重要。噢,忘了一點,袁承志打了洋人,大概可記一功吧。這樣的人物,作為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英雄來描寫實在不相稱。金庸也許實在不好意思,幾經修改,比原來增加了四分之一的內容。加進袁承志在闖王兵敗後樹起崇字營的大旗繼續扛清,並且聯絡史可法等南明重臣,要有一番作為。但始終是兵力不足,資源短缺,在重創清英親王阿济格後,崇字營全軍覆滅。袁承志在無能為也已的情況下,帶剩餘的手下的遠去海外。這還算是勉強當得起承志之名。當然這一段寫得相當草草,如果能把這個展開來寫,或者更好。不過金庸並不擅長寫歷史戰爭小說,勉強下來,可能畫虎不成。

金庸畢竟不是個戲說歷史的人,無論怎麼敢於創作,也還不敢寫闖王或紅花會的革命最後成功,結果陳家洛豹隱回疆,袁承志泛舟南洋。這也詓都有些夫子自況。畢竟查良鏾雖想報效新中國,卻不得已在英國殖民地香港呆了下來。而這兩本小說,根據金庸自己說,都不是成熟的作品。小說基本上繼承了章回小說的形式和寫法,但是在小說中卻用了很多西方文寃裡的技巧。比如金蛇郎君夏雪宜這個人物,從頭到尾,這個人物都沒出現過,讀者只能透過袁承志的視角去看他留下片言隻語,以及從溫儀,何紅藥等人的口裡去了解這個人物。這樣反而更吸引人。金庸用同樣的手法去寫獨孤求敗,並沒有直接寫這個人,而也是透過一些線索,以及第三者的口中,去了解這個人。其中大量的留白讓讀者自己去填補。這樣的寫作技巧往往出現在比較嚴肅的文學作品裡,這也讓金庸的武俠小説能出類拔萃的原因。

在書劍恩仇錄和碧血劍裡,金庸也嘗試在武功上做出一些創新。雖然很多書劍及碧血劍裡的武術名稱都來自傳統武術,但要是真照著那些去寫,就像讓人看吳公儀陳克夫他們的兒子比武那樣,毫無招式可言,基本上就是亂揮拳頭。金庸在小說裡加入大量自己創作的武功,像什麼三分劍術,柔雲劍術,追魂奪命劍,以及百花錯拳等等,並且起了很多能讓人望文生義的招數名字,這樣就更能激發讀者的想像力。而他描寫的那場精彩的口頭比武,即袁士宵和張召重初遇的比武,輕描淡寫地襯托出一個世外高人的形象。以致臥龍生在玉釵盟裡直接抄來用。金庸對武功招式的設計,還是花了不少心思。在連載版書劍裡,他創出來降龍十八掌的名字,可惜沒有好好發揮,連一招都沒寫出來。以致後來把這個少林寺最厲害的掌法直接給了丐幫,而招式的名字全是出於易經。把中華文明裡的哲學寫進了武術之中。當然對金庸影響最深的似乎是莊子。在書劍裡,陳家洛在玉山裡發現回族戰士從莊子養生篇中庖丁解牛一章裡悟出一套武功。後來陳家洛用這套武功戰勝了張召重,甚至和少林高僧天鏡打成平手。在第一,二版裡,這套功夫還有配上音樂,像舞蹈一般,而在新修版裡,則刪掉了音樂這一部分,而強調了庖丁解牛的最重要的理念。庖丁解牛篇裡寫道:“彼節者有闲,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闲,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說是說庖丁的刀能在牛的關節位置的空隙中游走,所謂游刃有餘,這樣一瞬間就能把牛的肉和骨分開。金庸在新修版裡直接寫道:“如何‘以無厚入有間’,在眼前現得清清楚楚,張召重招數中的破綻,無不了如指掌,尋暇抵隙,莫不中節”。這其實就是獨孤九劍的本源,所謂破解敵人的招式,就是看出敵人招式中的破綻,然後攻擊其弱點。當然金庸在寫書劍的時候,不一定聯想到以無厚入有間,但他引用了以無厚入有闲的下一段。金庸當然很熟悉莊子,而且這和獨孤九劍顯然是一脈相承的。

金庸在寫完書劍和碧血劍後,就只有倚天屠龍記是以革命為背景。而倚天裡面,明教當中也不乏朱元璋和陳友諒之類的野心家。這和再版的碧血劍類似,闖王佔了北京之後,部下的流氓樣子都盡現無遺。不像梁羽生,幾乎每部小說都有綠林好漢對抗朝廷,而朝廷幾乎都是反派。相較之下,似乎梁羽生更左一些。到了60年代,創立明報到金庸就徹底和香港左派決裂了。而他的作品也反應了這一點。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