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时代单打独斗科研模式将落伍?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daxie 于 2016-02-01, 08:45:45:

和谭铁牛老师商榷“科研中的单打独斗”是否可以退出了?

王天珍

12月14日,谭铁牛老师在科学网上发了一篇文章“大科学时代单打独斗科研模式将落伍”

文章题目有点触眼,大约挑战了我多年潜意识中某些观点,就多看了一眼,越看越糊涂,干脆下下来,打印出来,仔细拜读,反复琢磨,还是有些吃不透:科学研究是对未知的自然社会规律的探索,可以划分为社会科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形式研究,而自然科学研究又分为实验研究,理论研究等,不是做工程,数据可以共享,思想是私密的,再怎么协作,观点不同结论就不一样,理论上就会有冲突,而往往和大多数人不一致的并不一定就是谬论(错误),很多一流的研究就是个别人先做出来的,怎么落伍了?我的观点就是在中国,科研中的单打独斗不仅不应该退出,还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得到保护和支持。

于是,我做了半个多月的功课:从百度到维基百科;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到尤金的哲学词典,查阅了不少资料,首先发现这种“真理往往开始时在少数人手里的观念”是通过毛选学习在中国被普及的,原来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说过“历史上,新的,正确的东西在开始的时候常常得不到多数人承认,只能在斗争中曲折的发展,”前30年毛选是必学的,这个观点就大众化了。然后我又查了一下,历史上是谁最先提出这个观念,发现可以追溯到柏拉图,马克思,列宁都有过类似的观点,追根朔源好像没有必要,原始文献我就没有再深入去查。

有了这个基础,我想和谭老师就这个问题探讨一下,说明为什么我认为科研中的单打独斗不仅不落伍,不应该退出,还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得到保护和支持。

一,从科学史看近代最伟大的发现,几乎都是个别人通过单打独斗发现的:

社会科学方面,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坐了差不多30年,写了“资本论”,

发现了资本的积累来源于剩余价值,周期性经济危机来源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性的矛盾。至今不少欧美名牌大学的经济系还以资本论作为研究生的必选课。近年来,世界经济下行,周期性经济危机证实了资本论没有过时。

但是马克思在写这本书时,真正是单打独斗,有时饭都吃不起,经常被逼搬家,最困难时,连小孩的摇篮都被拿去顶债,不是后来碰到了恩格斯,得到他的资助,早就贫困交加而死。

自然科学方面,近代公认两个最伟大的科研成果,一个是麦克斯韦用麦克斯韦方程概括了全部电磁现象,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不过是波长在一定范围的特殊电磁波,电磁波的速度就是光传播的速度,此后电磁波的实验证实他的预言是正确的。电磁波给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巨大,雷达,无线电,电视,手机,互联网都在此基础上诞生,现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电磁场方程,就没有今天的现代社会。第二个是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推论出了质能相当,导致了原子弹的问世,改变了整个世界。

但是这两个研究在当时不光是单打独斗,而且成果出来备受冷落,尤其是麦克斯韦方程,发表后只有极少数几个青年物理学家支持他,劳尔(1879-1960)在“物理学史”中曾经这样评论说“尽管麦克斯韦理论具有内在的完美性和一切经验相符,但是他的思想太高深,甚至像赫姆赫兹,波尔茨曼这样的大科学家也花了好几年才能慢慢理解”。麦克斯韦方程发表后,因为不为人理解,麦克斯韦的处境一直很艰难,在到他死的那一年,他还是坚持宣传他的观点,但是那一次,他的讲座只有两个听众,一个是美国来的研究生,一个是后来发现电子管的弗莱明。1888年麦克斯韦方程发表后的24年后,赫茨才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此时麦克斯韦已经去世8年了。

“20世纪科学发展简史”对此的评价是,科学的发展固然取决于生产的需要;可是作为人类对于自然界认识体系的科学,它的发展有着自己相对的独立性的。就是说,他不是事事都由生产直接决定的,而是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

二,从科学研究本身而言,科学研究本身就是对未知的自然,社会规律的探索,尤其是基础研究,结论是未知的,是一种广义的搜索,可行的途径千千万万,谁也不知道那条通往目的,那一条走入死胡同。在计算机科学中有一门非常重要的核心课程叫数据结构。数据结构中有两种常用的线性结构,一种是队列,操作规则是先进先出(First In First Out缩写为FIFO);另一种是堆栈,操作规则是后进先出(last In First Out 缩写为LIFO)。另外有非线性结构的树。在计算机中重要的运算之一就是检索,而在树中检索就是从根节点到该记录节点的路。从这些基本结构,很容易就能想到,要得到正确的答案,不是越深入越好,一旦走错了,受习惯思维的束缚,出不来结果就离真理更远。所以一些重要的发现反而是新手和外行做出来就是这个道理。80年代计算机视觉理论界20多年陷在MARR的3D重建理论中出不来,也就是这个道理。

三,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创新

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学界就一直在探讨为什么近代(17世纪以来)曾经走在世界科学前列的中国科技落后了下来。这个问题又被称做李约瑟难题(1964),49年以前曾由任鸿隽等创始的科学社组织了系统的探讨(任鸿隽,王琎,竺可桢,郑晓沧,钱宝琮等),并在1944年10月在贵州湄潭区年会上由李约瑟提出(为什么中国近代科学之不能兴起)。

文革后,百废待新,82年在成都由自然辨证法通讯杂志召开了“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学术研讨会,对此问题掀起了又一轮研究热潮,答案五花八门:地理,气候,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各持所见,争论延续至今,但有一点比较一致,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儒学,和自隋以来建立的科举制度是扼杀科学创新的重要原因。孔孟鼓励学习,但不鼓励个人独立思考;科举开辟了自下而上的通道,优于欧洲的贵族,教会统治,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政治的清明,但是扼杀了科学创新的怀疑精神。

从科学史看,中国重实用,轻理论,虽然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都是中国发明,但是很少有人问其理论,比如炸药据说是因为炼丹而发现,但是中国古代却没有人质疑,为什么硫磺等见火会爆炸,压力温度怎么影响爆炸,这些在古时的文献中很难找到。

中国重读书,有劝学歌:“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看来非常重视读书(文章),而且给了职业规划和美好前景。书呢是四书五经,先贤留下来的,作的是八股文,把先贤的思想活学活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是从来不提倡去研究先贤为什么这么说,说得对不对,很少提倡置疑,思辩的研究问题。从来说小说是社会的镜子,从中国的四大名著中什么都能看到,王公贵族,富商大贾,骑马射箭,开疆扩土,置田买地,养奴蓄妓;文人墨客,公子小姐,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就是看不到有人在讨论为什么炸药会爆炸,日月为什么会食(汉以后),先贤有没有说错了的地方,表面上中国从来没有经过欧洲样的黑暗(教会)统治时期,但是缺少鼓励追求真理的精神(古时,文死谏,武死战,是讲政治)。化学家王琎在1922年科学杂志上发表”中国科学之思想“一文,认为政府的专制,学术(如易经,阴阳五行学说)的专制,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是极大的[摧残]。而社会与学者的心理,皆不视科学为研究真理之学问,不知其自身有独立之资格,故不必依赖富强之号召为其存在之保护人也]。这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的依赖心理也[断丧了]科学的发展。

辛亥革命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但是直到大陆解放,连年战乱,科学家,学者有心也无力。49年后,60多年太平盛世,“十万个为什么”,“哥德巴赫猜想”的出现鼓励了成亿的青少年去探索真理,77年又恢复了高考,按道理中国科学应该腾飞,但是至今还是应用领先(青蒿素)。处于有继承无创新,有应用,有实验,无理论。不仅政治上不争论,就是自然科学研究中,理论上的分歧也被搁置。就拿我现在从事的计算机视觉(CVcomputer vision))研究来说,80年代MIT人工智能所的MARR教授提出了一种3维重建的视觉理论,曾经统治CV学术界十多年,但是按其理论,实际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学界的工作者完全没法工作,累战累败,到了90年代欧美各国的CV学术界忍无可忍,以著名杂志(CVGIP”Image Understanding)为阵地,展开了大规模的辩论,口诛笔伐3D重建理论(1994)。但是奇怪的是,一贯以欧美学术界马首为瞻的中国学术界这次没人跟进,直到97年我看到了这组文章,才费了很大的劲,写了综述发在一些大学的学报和“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一些一流的学报公开告诉我,我们不管争论,欢迎有关系统和算法的文章。

是的,视觉机理至今不明,但是欧美是容许争论的,而我们国家是回避的,不争论,理论上怎么会有创新呢?看看现在,中国科研经费几乎快世界第一,但有多少是支持理论上有争议的学者?

所谓精英,富二代,官二代海天盛宴,飙车泡妞,捧戏子,上珠峰,上北极,吟诗作画,写小说,什么都有,但有没有不靠基金自费搞科研?有,非常少,不成气候,至于冒天下之大不违,理论上挑战于外国权威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也就说,时间快过了一个世纪,但是中国科学中的追求真理精神还没有创立起来。

就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还要从舆论上来掐死那些单打独斗者,说单打独斗落伍了,要让这些科研个体户退出。那么中国的科研怎么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呢?

很多问题可能还想得不够透,特向潭老师请教。

参考文献:

1,范岱年,关于中国近代科学落后原因的讨论,二十一世纪评论,12,44,18-29,1997

2,竺可桢日记(二),1984,人民出版社

3,李佩珊,许良英,20世纪科学发展简史,第二版,科学出版社,1999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