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以前的介绍说过,当时是乙醚回流萃取。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whatistruth 于 2015-10-05, 11:06:55:

回答: 实事求是地说,这是科学方法、培训的胜利。循着老中医,永远无效 由 whatistruth 于 2015-10-05, 10:35:51:

乙醚的沸点30几度,而且N早以前不会直接加热,一般是热水加热,所以不会导致过热。
“不用加热,得到的提取物中的乙醚能自然挥发,这就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有效抗疟成分。” 这段是胡写。百度或者狗以前的宣传材料肯定不是这样。印象中饶毅和斑竹好像都写过。
斑竹以前在她获另一个奖的时候就写过一篇文章,认为这个和中医根本不搭杠。(新浪获奖版面类又翻出这篇文章了)。
现在很多在草药(中药)里面找有效成分,很多说是和中医药有关,但是真正找出来的成分,和中医药就没有关系了。如果你能想象任何一个草药里面,煮一煮提一提都能提出来至少几十上百种的结构,就不奇怪没有任何实验证据的东西是多么不靠铺了。现在从植物里面找结构一般还是先看植物的大类,每个大类里面基本都有类似的分子,至于能不能找到有用的,就看下面的运气了。一般找出个初始结构,第一件事就是做各种衍生化,加、减不同的官能团。这些就是纯科学的事儿。和中医更没有一毛钱关系了。
中医“横行”了几千年(各国土医也一样),能干的少得可怜, 人类的健康、寿命水平也基本靠“命”。直到实验科学/方法出来,医疗水平才迅速飞涨,这个是不能装看不见的。

这个分子提出来以后,对抗疟贡献巨大。当初是一堆单位互不服气,推不出来少于3人的(这点也可以看出所谓的“谦虚”“大局”都是要求别人的)。不然得奖还应该早一点。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