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快来评论这个: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短江学者 于 2018-06-05, 09:36:47:

引用:
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虽然没有优劣之分,却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一路走来,所产生的影响,就很不一样。

中西文明的这种不同,从发轫之初,从启蒙时期,就有所表现。几乎是在希腊哲学繁荣的同时,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出现了诸子百家,成为中国思想史上最为辉煌、群星灿烂的时代。余英时先生称中西两种文明同时出现的这种现象为“哲学的突破”。在这以后,两种文明的差别就更明显了。

举例来说,中西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就很不同。西方哲学求“真”,中国哲学求“道”。“求真”可以将自己置身事外,去探索周围的世界。遇到未知事物,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归类,如何描述,如何解释。“求道”则看重外界和自己的关系,有什么价值,有什么用处,然后去尝试和利用,以实现世界的平衡与和谐。

“求真”的传统产生了基督教,创造了“上帝”。基督教认为,上帝是自有永有、全善全能的永恒真神,是这个世界的创造者和维护者。“求道”的传统则创造了“天子”。“天子”是人中之王,受命于天,代表“天”治理人间世。

亚里斯多德的著作涵盖了物理、生物、经济、逻辑、诗歌、政治、伦理学等十几个领域。其物理学思想不仅塑造了中世纪的学术思想,影响力还延伸到文艺复兴时期,直到牛顿的物理学理论。

相比之下,中国哲学求“道”,则限制了人们思考和探索的范围。“道”是天地万物的运行演化机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既神秘,又自在无为。我们所能把握的,就是和我们自身的关系了。

久之,中国哲学就形成了只关心世事,只关心和自己有关系的事务,非常世俗的学问。

所以,季路曾问孔子,人死了以后会怎样,孔子答:“未知生,焉知死”?庄子也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说法。这种实用主义态度,与苏格拉底的不断诘问、凡事质疑,很不同。

从诸子百家开始,中国哲学就沿着“道”这个方向发展,从孟子、董仲舒、朱熹、顾炎武到康有为,都是围着“道”考虑问题,没有摆脱它的的束缚。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