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湘乡人的质疑


所有跟贴·加跟贴·新语丝读书论坛

送交者: 求真 于 2018-05-17, 20:54:06:

回答: 中共中央转发毛泽东批示胡乔木给毛的报告:湖南饥荒死亡率严重的达20% 由 Hoffman 于 2018-05-17, 20:43:27:

http://www.wengewang.org/simple/index.php?t3797.html

针对所谓“胡乔木的报告”中说三年灾害期间,湘乡曾经有20%的劳力被饿死的说法,本人曾在《中华网》上,以一个土生土长的湘乡人的身份,提出过质疑,并介绍过一些事实真相,尽管当时中华网没敢发,但很快将那篇鬼都不会相信的原文删了。

没有想到今天在凤凰网又见到了,而且死的人更被放大到了 “楠香和石匠两大队三年来死亡率都达百分之二十左右。”

先来介绍一下本人的身份:湖南湘乡县龙洞乡泉湖村(即原来的陈赓公社陈赓大队陈赓生产队又叫杨家湾生产队)人,1963年生,中农、学生出身,小的时候属于很难有希望参军的人,家父属于因饿过肚子目前仍然对毛泽东耿耿于怀的老人。因此,本人对毛泽东绝无个人偏爱。

再纠正一下网上原文中点到的几处地点方面的错误:原文中提到的几个地方应该叫楠香大队(谭政大将的家乡)、七星大队、水底大队当地没有水底大队这个名字,可能是指一个叫“水底庙”的地方,那个大队叫新塘大队、石匠大队――应叫石江大队,陈赓公社应该还有瑶湖大队、也苗大队(那地方有一个野猫坳,故取其谐音,只有湘乡土话才能读出明堂)、长太大队,还有一个本人所在的大队,叫泉湖大队即原来的陈赓大队,泉湖大队与石江大队比邻,高级社和老公共食堂时,我们家还与石江大队的熊家屋堂等几个屋堂合在一起劳动,属于一个高级社,解散老公共食堂组建新人民公社时,才分开。泉湖公社的几个大队合起来,方圆不超过4公里,我在农村时(我于1984年离开老家),人口不到一万人。

本人小的时候,常听大人讲,那三年,确实饿过肚子,我的祖父曾经饿得因吃山里的土茯苓――一种中草药,而拉不出大便;有的人吃山里和田埂上的野草;有个别病弱者,因营养不良,导致病情加重而死亡。有个沈家三伯婆,因为饿得不行,偷了一点公家的粮食(他家小孩多),被发现了,不知是怕挨斗还是自己觉得无法做人而投塘自尽了――因为他们家是贫农,解放后,在土改时,分到一处别人家的房产,而从一个穷山村迁到我们屋堂。大家一直为她惋惜而伤感。

真正因为直接挨饿而导致死亡的,我没有听说。

听得最多的是一个姓周的伯伯――与陈赓大将的弟媳家一个屋子,他们家好像曾经帮陈赓家当过佃户还是打过短工,后来,分到了陈赓家的一点房产,在饿过肚子后,吃返销粮时(因为胡乔木在我们那里调查后,向毛泽东反映公共食堂有饿死人的情况,毛泽东及时批示解散食堂,调剂粮食),因为吃得太多而撑死,周伯伯的儿子叫周水平,现在是陈赓生产队――现在的泉湖十一队的队长。

以前看了一些反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其实应该叫公共食堂,因为公共食堂和人民公社根本不是一回事,本人经历了除解散公共食堂的最初的2年以后的人民公社的全部过程,就目前所经历来看,人民公社虽然有统得过死的弊端,但那时的社会风尚最为清正,社会最是太平的,而且本人在12岁即抢着参加集体劳动,大家对好逸恶劳、偷奸耍懒的人非常鄙视。人民公社时,修建了大量的水库、水塘和水渠、简便的可以走汽车的机耕道。不过,尽管现在好多灌溉系统都因年久失修而淤积了,但仍然为我们那里的旱涝保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情况的文章,说我们那里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是全国的重灾户,是全国有名的左的地方,就感到非常惊诧!

去年春节回老家,还特意向我的70岁的父亲进行了了解,父亲说,他自己也曾经饿得发黑眼晕,听说过有饿死人的情况,但他的熟人中,没有饿死的。我们那方圆几公里的人彼此都互相认识,如果是死了一个人,那更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事。我记得,文革期间,我们县里曾经发生一个转业军人,杀死了一个医生,搞得全县几十万人都知道了,后来,还开了公审大会,给枪毙了。如果有熟人饿死,我父亲应该知道。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石江大队在那三年绝对不可能每年饿死达20%的人,楠香大队也不可能。我的许多初中、高中同学都还在那里,如果有谁质疑,我可以和他一起去进行一次调查,如果事实果真像”胡乔木”说的那样,我承担一切社会责任和所有差旅费用;如果不是那样,我只要他付一起调查的差旅费,并向全社会公开调查真相,有人愿意与我同行吗?本人联系电话0993-2397878

本人无意为三年灾害时护短,那毕竟是是一个令中华民族伤心、哀痛的伤疤。 但我觉得我们揭开这个伤疤前,应该想一想:这个伤疤是已经痊愈,还是仍在发炎?如果已经痊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如果仍在发炎,又应该如何对待?如果要揭开伤疤,我们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找到产生这一伤疤的原因,减少或杜绝类似事情的发生?还是为了达到别的目的,故意在已经长好的伤疤上,人为地又用刀子去划上一些别的“伤口”?或是好奇地看看,那朵血染的鲜花到底有多么“美丽”?如果不够“美丽”,就尽情地去涂抹一些多彩的“颜料”?

这篇文章,号称“华人良心”的《凤凰网》,你们敢发吗?千万不要像中华网一样,给扣了。




所有跟贴:


加跟贴

笔名: 密码: 注册笔名请按这里

标题:

内容: (BBCode使用说明